正文 第7章(3 / 3)

韓信大軍已至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接到食其來書,看後即說: “齊既歸漢,我就此罷兵南下,與漢王會師並力擊楚。”

說完,寫好回信,交複來使,遣還齊國。

酈食其接到複書,立交齊國君相,田廣、田橫看過回函,又有齊使作證,再無疑慮,遂外罷曆下之兵,內款酈生之情。

韓信遣走齊使,欲移兵南下,謀士蒯徹勸阻道: “不可!將軍奉命伐齊,苦費心機,才得到此。今漢王又獨使酈生至齊,說降田廣,究竟如何,尚難料定。況漢王並未頒下命令,止住將軍,怎可憑酈生一書,而移兵南下呢?再有,酈生,隻是一介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立下齊國七十餘城;將軍統兵數萬,征討年餘,才平趙國五十餘城,試想為將數年,反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豈不可愧麼?為將軍計,不如乘齊不備,發兵平齊。如此,所有功績,方可歸於將軍。”

韓信為蒯徹之言所動,於漢四年(前203年)十月,在漢王攻取成皋的同時,韓信領兵渡河,過平原,以奇兵攻下曆下,斬田解,擒華無傷,大軍直逼臨淄城下。

齊國無備受攻,田廣聞報大驚,責酈食其與韓信串通一氣,明理暗攻。一怒之下,烹死酈食其,遂調兵遣將,固守臨淄。 自秦廷敗滅,楚漢忙於爭戰,無暇顧及其他,所以齊地又有年餘沒遭兵禍,兵欠訓,城欠修。為此,盡管齊國君相親臨城上固守,也抵不住漢軍的晝夜進攻。數日之後,臨淄被韓信攻破。田廣逃往高密(今山東高密縣),田橫亡走博陽(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韓信進入齊都,安民已畢,欲引兵東擊齊王。田廣聞知,隻得派使往西,向項羽求救。

時,項羽正與漢王在廣武對峙,為牽製韓信,遂派大將龍且、副將周蘭,領兵二十萬,往東援齊。

龍且奉命,揮師東進,日夜兼程,不久便與田廣軍會師於濰水(今山東省東部)東岸,沿岸紮營幾十裏。

韓信聞龍且領兵救齊,知他是個勁敵,立即報知漢王,調回灌嬰、曹參二軍,也在濰水兩岸紮下大營,並囑灌、曹二將說: “龍且,楚之悍將,隻可智取,不能力敵,我要用計擒他!” 灌、曹得令,回營固守,數日不戰。

龍且以為韓信怯戰,欲渡河進擊。旁有屬將諫道: “漢兵千裏而來,定會力戰,其鋒銳不可擋,不如深壁固守,再令齊王派使四下告知,說齊王無恙,楚兵來援。如此,齊地各城必不肯服漢,試想漢兵離國數千裏,又怎能長久在此相持?旬月之後,就可不攻自破了。”

此言雖善,但龍且聽不進,搖首說道: “我深知韓信,他少年貧賤,寄食漂母,受辱胯下,無過人勇氣,無可怕之處。況我奉命救齊,不戰而勝,不顯戰功;若戰場勝他,既可威震齊國,又可分得齊國土地,豈不名利雙收!”

說完,派人往漢營下戰書,明日決戰。

韓信遣走楚使,立即升帳發令:他派傅寬領一支人馬,籌辦萬餘布袋,連夜趕往濰水上遊,就地以袋填沙,阻住水流。待明日交戰時,聽到號炮,便命將士撈起沙袋,使大水頓時傾下。又令灌嬰、曹參,領一支人馬,伏於濰水西岸,聽到炮聲,並力殺敵。

翌日清晨,漢軍飽食一頓,各將領命而去,韓信自引一支人馬,渡過灘水,向楚軍挑戰。

龍且看韓信如約而來,令周蘭壓住陣角,自己躍馬揚刀,直取韓信。韓信也打馬挺槍與龍且戰在了一起。數合之後,韓信佯裝力竭,撥馬便退,仍由濰水奔回西岸。漢軍見主將戰敗,也四散逃回。龍且指著逃去的漢軍說: “我原說韓信是個無能之輩,你們看,不錯吧!”

說著,當先追去。周蘭見此,也隻好揮軍跟進。龍且來到河邊,漢軍已從水中向對岸逃去,知水不深,也打馬下水,緊趕不舍。周蘭率領數千騎兵,緊隨其後,而大量楚軍落在了後麵。

韓信見時機已到,下令放水。隨著一聲炮響,河水洶湧而至,瞬間暴漲數尺,下水楚兵,多被卷走,未及下河人馬,被阻東岸。而龍且、周蘭所領騎兵,已登西岸。

時,韓信發出進攻信號,灌嬰、曹參兩支人馬,一左一右撲向楚軍,韓信又返身殺回,三路漢軍,將登岸楚兵團團圍住。此時,任你龍且、周蘭再善戰,也難脫重圍。結果龍且被殺,周蘭被擒,其餘騎兵,或死或降。東岸楚軍,遙見主將已死,遂不戰而潰。齊王田廣如驚弓之鳥,往城陽方向逃去。臨近城陽,被漢軍擒住,因他烹殺酈食其,韓信下令將他推出斬首。

殺了田廣,韓信進駐臨淄,又派灌嬰、曹參、傅寬等四處略地,不久,田既、田吸先後被殺,田橫往投彭城,齊地遂定。

消息傳到成皋,漢王大喜,立即命韓信移兵西往,合力擊楚。

消息傳到廣武,項羽大驚失色。相持日久,糧草日缺,現又失去大將龍且……他心生一計,喚來盱眙(今江蘇西部)人武涉,命他往說韓信,歸降則已,不降也使漢王君臣生疑。

不久,漢王傷愈,返回廣武,恰有韓信遣使來見漢王。來使呈上書信,漢王展視未終,不由怒道: “我困守此地,日夜盼他來助,他不發一兵一卒,卻想割地稱王!”

張良、陳平聞言,忙走到漢王麵前,暗中踢了一下他的腳。漢王本是敏感之人,忙停住了罵聲,將書信遞給張良、陳平。二人見書中寫道: “齊人多詐,反複無常,且南臨楚國,恐有所變,請封假王以鎮撫。”

兩人看罷,附耳漢王道: “漢軍不利,怎能禁住他稱王?不如因勢利導。封他為王,否則恐怕生變。”

漢王已明其意,遂佯叱道: “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稱假呢?”

說完,修書一封,遣使返回齊地。

二月,張良奉命持印綬赴齊,立韓信為齊王。信得封心喜,厚待張良。良乘機勸信發兵擊楚,信滿口應允。數日後,張良辭別西歸。 張良走,武涉到,但一無所獲,遂還報項羽說,韓信欲報漢王知遇之恩,不肯背漢歸楚。此計又敗,項羽一愁莫展。

七月,漢王久等韓信不至,一麵立英布為淮南王,令他領兵返回九江,截斷楚軍退路;一麵下令彭越,複入梁地,斷楚糧道。

八月,彭越又入楚地,破城焚糧,聲勢又起。

英布兵馬已到九江,招兵略地,連下數縣。

韓信大軍也已西進,準備擊楚。

項羽,這位驕橫一時的西楚霸王,軍中缺糧,後方火起,也感到了形勢的嚴峻。

這天,他正在帳中借酒澆愁,忽屬下來報,說漢王使者侯公求見。

原來,漢王已知楚軍糧竭,怕由此危及太公與呂後。當即問計於張良、陳平。二人答道: “項王軍中乏糧,彭越、英布又攻其腹地,必急於回軍。此時找他議和,定能救出太公和呂後。”

漢王也有議和之想,當即和二人商量好條件,遂派洛陽人侯公前往。

項羽聞漢使求見,乃仗劍高坐,傳令召見。侯公已隨漢王多年,素以辦事穩重、能言善辯著稱。聽項羽傳見,徐徐而入,麵對項羽,毫無懼色,施過禮節,說道: “漢王遣臣前來拜見,是想問大王,欲繼續戰呢?還是欲和?”

項羽正麵臨困境,聽漢使如此說,就問: “戰又如何?和又如何?”

侯公知引起了項羽的關注,不緊不慢地說: “戰則繼續相持,臣知楚軍糧草不多,後果大王自知……”

“那麼和呢?”羽意已緩,且有些急迫。

侯公頓了頓,又道: “和有二議:一是楚漢兩國劃定疆界,彼此相安,不再侵犯;二是請大王放還漢王父劉公,及妻室呂氏,使其骨肉團聚。”

項羽掀髯獰笑道: “劉邦又來欺我,他想骨肉團聚,故令你詭詞議和。”

侯公正色道: “漢王怎可拿軍國大事當兒戲,若此,怎可取信於軍?又怎可取信於民?況且,兩軍對峙,勝負難料。是戰,是和,還想大王早早定奪!”

項羽本是坦直之人,聞言有理,遂召入項伯,與侯公商討和約。

數日後,楚漢簽訂約章,約章規定:以滎陽東南二十裏外的鴻溝,劃分界限,溝東屬楚,溝西屬漢。

九月,項羽送還太公、呂後,既而,引兵東還。

漢王父子、夫婦團聚,真是悲喜交集,在慶賀聲中,漢王加封侯公為平國君。越日,漢王與眾相議,也欲拔營西返。張良、陳平進諫道: “大王不是想統一天下嗎?為何西返?”

漢王道: “我已與楚修和,還在此作甚?”

張良、陳平道: “修和隻是為了大王骨肉團聚,現太公、呂後已經歸來,正好與楚交戰。況天下大勢,漢已得大半,四方諸侯,皆已歸附,更重要的是,項王已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此乃天意亡楚之時,若聽他東歸,不乘機剿滅,豈不是養虎遺患嗎?”

漢王聽後,大悟,遂與張良、陳平商議,遣使往約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發兵擊楚,中途會師。

漢五年(前202年)十月,漢王親自率軍東進,行至固陵(今河南太康縣西),探馬來報,楚軍就在前麵。漢王擇險安營,專等韓信、彭越前來會師,好合力擊楚。然而,一連數日,信、越杳無音信。

時,項羽已知漢王背約追來,怒不可遏,轉身驅軍殺向漢營。漢王急忙應戰,兵還未排列成陣,就已被楚兵衝散。漢王損兵折將,後退幾十裏,心中惱怒之極。

漢王悶坐帳中,召來張良、陳平,問道: “韓信、彭越為何不至?致使我軍又遭挫敗!”

張良道: “臣料二人,必因大王未加分封,所以觀望不前。”

漢王說: “我已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魏相國,怎能說沒有加封?”

張良笑了笑,解釋道: “信雖得封,但非大王本意,信亦不安;現魏王豹已死,彭越也望封王。今若將睢陽北境直至穀城(今山東平陰西南東阿鎮),封與彭越;再將陳(今河南淮陽縣)以東直至東海,封與韓信。臣想,二人聞封而至。”

漢王不得已,就依張良所言,立即派人往報韓、彭。二人聞封,當日領兵,前來會師。

時,淮南王英布,與漢將劉賈,進兵九江,招降了楚大司馬周殷,得了許多人馬,也欲接應漢王。

十二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剛剛紮下大營,後邊人叫馬嘶,漢王也領兵追到,紮營相持。

這時,項羽兵疲糧缺,但尚有十餘萬人馬,還可與漢軍一戰。 這時,漢王已會齊三路兵馬,總兵力約三十餘萬。為統一行動,漢王複用韓信為大將,調度諸軍。

韓信素知項羽驍勇,楚軍善戰。為獲全勝,他將人馬分成十隊,各派勇將統領,布成十麵埋伏陣法。此陣層層相圍,深不可測;回環接應,柔不可破。隻要敵人一踏入此陣,就很難生還。

一切準備完畢,韓信請漢王守住大營,自領三萬人馬前去挑戰。

項羽勇力有餘,而智謀不足,一見漢軍來挑戰,立即躍馬而出,大喊一聲:“我要殺盡你們這些背約賊!”帶領人馬直向漢軍衝去。 韓信見楚軍殺出,遂與英布雙戰項羽,漢兵也奮勇向前,與楚軍展開了混戰。韓信且戰且走。項羽驕橫已慣,根本沒把韓信放在眼中,於是緊追不舍。追過數裏,已被漢軍引入了陣中。

一聲號炮,韓信隱去不見,四處伏兵湧起,領軍將領,是那周勃、灌嬰,二人力敵項羽。項羽毫無懼色,雖力戰二將,仍遊刃有餘。時間不長,已衝出包圍,心想:韓信所布戰陣也不過如此。剛要整頓人馬……

又一聲炮響,從左右又殺出兩路伏兵,為首之將,乃是漢軍大將樊噲、曹參。二人並不答話,截住項羽,又是一陣廝殺。項羽殺得性起,吼聲如雷,催動所剩人馬,有進無退。剛剛打敗樊噲、曹參,未得片刻休息……

炮聲又起,漢兵再次湧到。項羽隻得又投入拚殺。如此,殺開一重,又圍上一重,項羽漸覺力乏,楚軍越來越少。七八重過後…… 號炮連聲響起,韓信的十麵埋伏,一齊發動。頓時,漢軍四麵衝來,如蟻如蜂,鼓角如雷,殺聲震天,前是挺槍鐵騎,後是持盾步兵,將楚軍人馬緊緊圍於核心。

時,項羽多處受創,血染戰袍。所領楚兵,雖隨項羽南征北戰,但從未見過今日的陣勢。軍心動搖了,楚兵開始逃竄。項羽嚐到了韓信的厲害,但悔已不及,隻得令鍾離昧、季布斷後,自己當先開路,殺開了一條血路,方逃回垓下大營。

天已漸晚,清點人馬,十成已去其七,剩下不足三萬殘兵。自起兵以來,項羽還是首次遭此大敗,心中十分惱怒,遂往中軍大帳走去。

項羽有一寵姬姓虞,端莊秀麗,又十分聰慧。她常從項羽左右,就是行軍打仗,也往往乘車隨行。

她將項羽迎進帳內,見他神色沮喪,倉皇,待他坐定後,方問及今日戰況。當知真情後,勸慰項羽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大王不必過分憂慮!”

說完,令人擺上酒肴,請項羽上坐,自在下坐相陪。才飲數杯,就有軍士來報,說漢軍已將大營團團圍住。項羽下令:小心防守,待明日再戰。

中軍帳內,燭火通明,項羽麵對佳人、美酒,要在平時,是何等的愜意!而今,兵敗被困:美酒,越飲越愁;佳人,越看越淒。不久,已醉意朦朧,遂上榻睡下,虞姬坐守榻旁。

夜半,淒風颯颯,不時送來四周漢軍的車馳馬鳴。虞姬已隨項羽多年,從未有過像今天這樣的煩悶、不安、忽然有一種歌聲,從四麵響了起來,聲音忽高忽低,忽長忽短,如泣如訴,懷情依依,如父母盼子,像遊郎戀鄉,使人感傷,讓人落淚。虞姬本是性情中人,此時,早已淚流滿麵……

這歌聲來自漢營,為張良所編的一首楚歌。教會將士,四麵唱和,無字不哀戀,無句不傷戚。以勾起楚軍的想家之念,懷鄉之情,失去鬥誌,不戰而亡。

歌聲遍遍相連,陣陣聲高,驚醒了醉酒的項羽,他從榻上一躍而起,細聽片刻,知歌聲來自漢營,詫異道: “漢已盡得楚地了,為何漢營中有如此多的楚人呢?”

正欲出外察看,有軍士闖入大帳急報,說營中將士都已逃散,就連大將鍾離昧、季布也不知去向,僅剩八百壯士留存。

項羽聞報,知大事已去,看著滿麵淚痕的愛姬,也不由悲從心中來,落下了幾行熱淚。旁顧案上殘肴,還沒撤去,複令廚人熱過,喚過虞姬,舉杯共飲,數巡已過,遂把盞起身,昂首歌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平生所愛,第一是烏騅馬,第二是虞美人。今被困垓下,已知凶多吉少,心中實舍不得美人寶馬,所以慷慨而歌。虞姬豈不知項羽心思,遂和道: “敵兵四麵圍,傳來楚歌聲。大王莫戀妾,鐵騎破漢營。” 唱完,走到項羽身邊,深情地瞧了一眼,猛然抽出項羽腰間佩劍,自刎而死。

項羽搶救不及,遂撫屍大哭一場,因大戰將臨,隻得令人就地掘坑,草草埋葬。

時將天亮,項羽勉強收住眼淚,出帳上馬,率領八百親騎兵,悄悄繞過漢營,向南疾走。及漢兵發覺,已是天色大亮。韓信聞報,忙令灌嬰引五千騎兵,往追項羽。

項羽渡過淮水,身邊人馬還剩百餘人,及到陽陵(今安徽定遠縣東南)迷失了方向,恰有一老農在田間幹活,因向他問踐。老農認識項羽,因恨他暴虐,用手一指道:“向左!”項羽信以為真,遂向左直奔,數裏過後,一個大湖擋住了去路。至此,方知上當,又打馬返回原地,再尋路往東,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時漢軍騎兵已經追到,而項羽身邊僅存二十人騎。

項羽自知難逃,將人馬引到一個小山上,對眾騎說: “我從起兵到今日,已有八年,大小七十餘戰,從未敗過,因有天下。今被困這裏,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善戰所致。我已決意一死,願為諸君再戰一次,定要三戰三勝,使諸君知我善戰,而實是天要亡我!”

說完,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令他們從四麵衝下,到東山下會齊。時有一漢將登上山頭,項羽道: “君等看我斬殺此將!”

說完,大呼一聲,挺槊衝去,隻一合,便把漢將挑於馬下。四麵騎兵兵也發一聲喊,馳下山去。不久,會合一處,又分三路殺出。漢軍不知項羽之所在,也分兵三路,追圍楚軍。項羽挺槊舞劍,又斬漢軍一都尉,殺數十人,與另兩路人馬相逢後,衝出重圍,檢查人數,隻少了兩個騎兵。項羽道:“如何?”諸騎皆服。

項羽衝出包圍,來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正泊船以待,欲渡項羽過江,並說道: “江東雖小,地方千裏,人口數十萬,尚可稱王。現隻有我一船,願大王急渡!”

項羽聽後,笑道: “天要亡我,還渡什麼江?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過江而西,今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父老可憐我,使我稱王,我又有何麵目再見到他們呢?”

話未說完,漢兵又至,項羽將坐騎贈與烏江亭長,命令部騎皆下馬應戰。項羽又殺漢兵數百人,自身被創十餘處。他環顧四周,忽然看到漢司馬呂馬童,大聲叫道: “這不是我過去的朋友嗎?”

呂馬童向項羽望了一眼,對僚將王翳說: “他就是項王。”

項羽看了他們一眼,又道: “我聞漢王懸賞,得我頭者賜予金,封萬戶侯,我今日就賣情給你吧!”

說完,拔劍自刎,死時三十一歲。

項羽死,楚漢之爭,也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