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權中央
從漢元年被封漢王,到漢五年定陶稱帝,在這四五年間,劉邦在與項羽作戰的同時,數回關中,在蕭河的協助下,立太子,建漢製,已建立起漢初政治製度的雛形。這套政治製度,到漢十二年四月他逝世前,經過不斷增補,已基本趨於完善。所謂的“漢襲秦製”,是指這套政治製度基本因襲秦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打破了傳統的分封製,將大權攬於自己之手,在全國建立起中央、地方和鄉村基層三級統治網絡。西漢政權也是如此。
漢的中央政府和秦王朝一樣,設“三公九卿”,皇帝則總攬大權。
所謂“三公”,即指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為三公之首,主要任務是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秦設左右丞相,而劉邦隻設一相,到孝惠帝時,才增設二相。太尉,為全國最高軍事首腦,主管國家軍事。禦史大夫,也可稱副丞相,為全國最高監察首腦,他的任務比較繁雜,既要協助丞相處理政事,又要掌管符璽、圖籍、秘書及朝內文件,還要受理百官奏事,監察百官。漢元年,劉邦拜蕭何為丞相,留守關中,漢九年,劉邦將丞相改為相國,複拜蕭何為相國。太尉,漢始未設,直至漢十一年,劉邦北征陳 議 ,才拜周勃為太尉,領兵隨往。漢初第一位禦史大夫是周苛,為漢元年所拜。漢四年,周苛守滎陽被項羽所殺,劉邦複拜其弟周昌為禦史大夫。漢九年,周昌被徙為趙相,翌年江陰侯趙堯又接任此職。
三公以下,就是九卿,即:一是奉常(太常),掌宗廟祠祭,朝廷禮儀,並主持考試,所屬太史令掌史書、曆法、天象、災異之事。二是郎中令(光祿勳),皇帝的最高警衛官和朝廷政務秘書長,管理宮殿掖門戶,所屬諸大夫、議郎,負責顧問應對。三是衛尉(中大夫今),宮內警備長官。四是太仆,管理皇帝的車馬。五是延尉(大理),全國最高司法首腦。六是典客(大行令、大鴻臚),負責各少數民族事務。七是宗正(宗伯),管理皇族事務。八是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全國最高財政首腦。九是少府(考工),皇帝私人財政長官,管山海池澤稅收。對於漢初擔任過九卿的官員,史書中記錄的不夠全麵,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叔孫通在漢七年任過奉常;王恬起在漢五年任過郎中令;酈商在漢六年任過尉衛,夏侯嬰、上不害分別在漢元年、漢六年任過太仆;義渠在漢五年任過延尉。除此之外,襄擔任過治粟內史;陽鹹延擔任過少府。
“三公九卿”製,源於秦,傳至漢,基本沒有什麼改動,構成了秦、漢王朝的最高統治機構。以後,曆代沿革,名稱雖有所改動,但其職權範圍,基本上和漢代保持了一致。
漢初,在地方上,也仿效秦廷,力求推行郡縣製。
秦朝初年,秦始皇將全國分成三十六個郡,而到末年,增加到四十個。
劉邦自封漢王,到楚漢戰爭結束,這期間,他每占一個地方,每平定一個諸侯國,都依秦法,力求設置郡縣: 像漢元年(前206年)八月,他還定三秦,就將關內之地,分設為渭南、河上、上郡三郡。
漢二年(前205年)十月,他將河南國改成河南郡;三月,虜殷王,置河內郡;六月,拔廢丘,將雍地分為中地、北地、隴酉三郡;九月,韓信破魏玉豹,又把其地分為河東、上黨、太原三郡。
漢三年(前204年)十月,韓信兵下趙地,劉邦又將其地分設了常山、代郡二郡。
如此等等,劉邦所設置的這些郡縣,到後來雖有所變化,但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記載,達十五個之多,但具體哪十五郡,書中並未記全。錢大聽《廿二史考異》上認為,這十五郡應為:河東、河南、河內、東郡、潁川、南陽、漢中、巴、蜀、廣漢、陝西、北地、上郡、雲中並內史。而項立嶺、羅義俊在《劉邦》這本小冊子中,認為雲中為地名,非郡名,錢大昕先生誤將地名當成了郡名,應將雲中改為上黨。
在漢初,劉邦直接統治的就這十五郡,後在鏟除異姓王的過程中,雖也立了一些同姓王,但也同時增設了一些郡縣,在他逝世前,這種郡縣已增加到二十餘個。
漢初郡縣官員的設置,也幾乎與秦王朝相同:郡設郡守,掌管一郡行政;郡尉,主管一郡軍事。
郡下設縣,縣的設置主要根據人口稠稀而定,“縣大率方百裏,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因縣有大有小,所以設置的官員也略有差異:夠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以下的則設縣長。縣令、縣長,是一縣最高的行政長官,下配副手縣丞,協助縣令、縣長處理一縣政務。一縣軍事,則由縣尉擔負。這些縣級的主要官員,一律由漢朝廷直接任免、調動,也直接向漢朝廷負責。
西漢的鄉村基層組織,也是仿效秦製,從下向上的組織形式是:伍、什、裏、亭、鄉。五家為一伍、有伍長;十家為一什,有什長;百家為一裏,有裏正(魁)、裏監門;約十裏為一亭,有亭長;十亭為一鄉,鄉置三老、秩、嗇夫、遊徼。其中三老主教化,秩、嗇夫掌民事糾紛,收賦稅、遊徼則主抓地方治安。因鄉政權僅次於縣,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漢初對三老有專門的規定: “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複勿徭戍。”
由此可見三老的位置,也反映出漢初對鄉村政權建設的重視。 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由三層組成的政權機構,從下至上構成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封建統治網絡。這套網絡,具有二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用郡縣製代替了傳統的“世卿世祿”,“分土封侯”的分封製,符合曆史發展的潮流。二是國家的軍政大權和對郡縣主要官吏的任免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這對抑製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發展經濟、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邦在推行郡縣製的同時,也在相當地區實行了分封製: 漢六年(前201年)初,在分封功臣的過程中,他一下子分封了一百四十餘人為侯,大侯食萬戶,小侯食五、六百戶。具有代表性的有:蕭河為 侯,張良為留侯,陳平為曲逆侯、曹參為平陽侯、周勃為絳侯,樊噲為舞陽侯,酈商為曲周侯、夏侯嬰為汝陰侯,灌嬰為潁陰侯,傅寬為陽陵侯,靳歙為建武侯,王吸為清陽侯,周昌為汾陰侯,趙堯為江陰侯,陳 議 為陽夏侯,任敖為廣阿侯,王陵為安國侯,審食其為辟陽侯,呂釋之為建成侯等等。
在劉邦稱帝前後,因各種原因,他還分封了九個異姓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閩越王無諸,南粵王趙佗。
“在封建社會裏,領主割據勢力常是大亂的一個發動者。”漢初,這些王侯、尤其是握有軍、政、財三大權力的諸王,擁有頗大的勢力,對新生的漢政權構成了直接的威脅。這點,劉邦憑自己多年從軍從政經驗,已看得十分清楚。為此,他把這些異姓王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鏟除而後快。從他稱帝到逝世,在這七八年間,劉邦采用了各種方式,除吳芮、無諸、趙佗三人沒動外,其餘或降、或擒、或殺。劉邦這種誅殺功臣的行為,雖違背道義,但對維護漢初政權、百姓的生息卻有著進步作用。
劉邦在鏟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在原土地上先後分封了九個同姓王,即:劉肥為齊王,劉交為楚王,劉濞為吳王,劉長為淮南王,劉友為淮陽王,劉恢為梁王,劉如意為趙王,劉建為燕王,劉恒為代王。在這九王中,除劉交、劉濞外,其餘均為劉邦之子。 這樣,在漢初的國家體製中,就形成了一種郡縣製與分封製相互交叉、並存的局麵。這種局麵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其一,傳統觀念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隨著秦王朝的建立,延續了近千年的分封製雖然滅亡了,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傳統觀念,並沒有馬上隨著製度的滅亡而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態,存在於社會各階層。秦王朝郡縣製及其觀念的產生、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這種分封觀念,但因時間較短,難以一下根除。秦末暴政,又激起了一些人的戀舊情緒,使分封觀念,又死灰複燃: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在,今誠以吾眾為天下倡,宜多應者。”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涉起義,正利用了楚地百姓豪傑的這種懷舊情緒,以獲得人民支持。
“將軍身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之社稷,功宜為王。”
同月,陳涉至陳,在當地三老、豪傑支持下,率先自立為楚王。
自此以後,分封回巢,猶如一陣旋風,席卷整個華夏大地: 八月,武臣攻下邯鄲,自立為趙王。
九月,韓廣自立為燕王。
同月,田儋自立為齊王,魏咎自立為魏王。
漢元年(前206年)二月,項羽入關,於戲連封十八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傳統的分封觀念,及這種觀念乘反秦之際,又付諸行動的浪潮,難道對劉邦就沒有影響嗎?
劉邦生於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時,他已27歲,到二世元年九月,他起兵反秦時,已39歲…… 由此可知,從劉邦出生到創建漢朝,經曆了戰國、秦、漢初三個時期,通過他的耳聞目睹,傳統的分封觀念不僅對他有影響,而且還影響頗深,這從他起事後的經曆就可看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他兵下沛縣,被擁為沛公,成為一地之長。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應項梁之召,往薛,共立故楚懷王孫心為楚王。
同年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為王關中,劉邦借項羽在河北與秦軍主力激戰之機,領兵從武關入秦,滅秦廷,降子嬰。
漢元年(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未能稱王關中,內心不滿,遂生與項羽爭霸天下之意。可見關中王對劉邦具有多麼大有吸引力!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發展過程,劉邦由布衣一躍而成為帝王,也是如此。他先被擁沛公,繼而被封漢王,還定三秦後,隨勢力的增強,才與項羽相爭,成為一代開國之君。所以,嚴格地說,劉邦是借助分封勢力的力量,而統一江山,成為帝王的。
劉邦的分封意識,還來自自己集團內部,其核心人員主要有三部分人:布衣、秦廷下層官吏和六國後裔。張良,出身故韓相世家;韓王信,為故韓襄王孽之孫;張耳,曾是魏公子毋忌門客;魏王豹,為故魏公子。還有一位故國遣民酈食其等等,都屬後者。在這些人當中,除有的人,如張良的傳統意識有所轉變外,從整體上看,分封觀念相當濃厚。像魏王豹、韓王信,都先後裂土背漢。就連酈食其,在楚漢相持最關鍵的時刻,還向劉邦獻策“欲立六國後以樹黨”。多虧張良勸阻,才避免了一場災難。這些人大多都先後被誅,但他們的言行,能對劉邦一點影響也沒有嗎?劉邦稱帝後,在洛陽南宮舉行的宴會上,高起、王陵還稱讚劉邦說: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這既說明了分封觀念在群臣中殘留之廣,也反映出劉邦確實受到了它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在實際鬥爭中,漸漸認清了分封製的危害,並采取相應措施,才得以奪得天下,鞏固政權。
其二,奪取戰爭勝利的需要。
劉邦在平定關中後,要奪取天下,就一定要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但當時彼強己弱,要達目的,必須獲得廣泛的支持。在群雄蜂起的局麵下,不少有為之士,都把建功立業、裂土封侯當作奮鬥的目的。為此,劉邦除認識的因素外,這種現實也不得不使他把分封王侯,作為獲得支持的一種需要、手段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