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閼氏本是女流之輩,從未見過如此多的奇珍異寶,樣樣愛不釋手,當即收下。又展開畫卷,隻見畫的是一個美人兒,頗為秀麗動人,便不由起了妒意,含嗔問道: “這幅美人圖,是何用意?”

漢使見閼氏已經中計,遂道: “今漢帝被單於困於白登山,全由韓王信離間引起,為此,極願罷兵修好,特遣臣前來,將黃金、珍寶獻於閼氏,求代乞請,又惟恐單於不允,願將中國第一美人,獻與單於。但此女不在軍中,故先將畫圖獻上,今已令人前往長安去接,不日可到,請閼氏代為轉達。”

閼氏聽後,心想:若真的將此美女送來,自己寵位必被她奪去,這如何使得。因道; “你們中國人有句話:君子不奪他人所愛。這美人兒定為你家漢帝所寵,就不必送來了,此圖盡可帶回。”

漢使聞後,心中暗喜,忙道: “閼氏說的甚是,漢帝也難舍此女,並恐獻於單於,有奪閼氏恩愛,但事出無奈,也隻好如此。如閼氏能解漢帝之圍,那還何必再送此女,望多為乞請!”

閼氏道: “煩你回去轉告漢帝,我將盡力去辦!” 說完,將畫卷遞與漢使。漢使稱謝,告辭退出。

漢使返回大營,報知高祖、陳平。高祖聞報,心中大喜,靜候佳音。

閼氏返回大帳,暗思此事得盡快辦理,否則,漢帝不能解困,必將美人送來,到時自己想攔阻,恐怕也來不及了。當下喚來待者,令他去找單於回帳,說有要事相商。 不久,冒頓回到帳內。開口問道: “愛姬找我,有何要事?”

閼氏道: “妾有一言,關係軍中大事,不知該講不該講?”

冒頓見閼氏雙眉緊皺,似有不歡之色,忙道: “愛姬有話,盡管講來,我為你作主。”

閼氏遂道: “人們常說,兩主不相圍,今漢帝被圍白登山,漢人怎肯罷休,必拚命來救。即使單於殺敗漢兵,取得漢地,也恐無法久居;倘若有失,便不能共享富貴了!”

冒頓沒想到閼氏會說出這番話來,認真一想,也頗有道理,即使這次能將漢帝擒獲,兩國必結下生死之仇。中國之大,何止萬裏,中國之眾,何止千萬,若再發兵來攻,自己能否抵擋得住?想那蒙恬曾將祖上打得一敗塗地,這個教訓不能不記住。想到此,問閼氏道:“依你之見呢?”

閼氏見單於已經動心,便道: “漢帝被困數日。軍中並不驚慌,想是定有神靈相助。單於何必違天行事,不如圍開一角,放他歸去,免得兩國成仇,再生戰亂!”

冒頓聞罷,說道: “愛姬言之有理,明日我將見機行事。”

翌日,冒頓來到軍帳,見韓王信、趙利、王黃還沒有帶兵前來,疑其與漢相通,又想到昨夜愛姬之言,當即傳下軍令,開圍一角,放漢軍歸去。

高祖自聽使者回報後,一夜未眠。清晨,夏侯嬰來報,說西南角仿佛有匈奴軍調動。高主祖聞報。急忙登上山頂望去,隻見霧氣之中,匈奴軍緩緩向兩邊退去,讓出通往平城的一條大路。心知閼氏已起了作用,此時不走,還待何時?立即傳下軍令,讓人馬下山脫圍。陳平忙道: “且慢,敵兵雖然讓出退路,但冒頓多詐,不可不防。應該派一支人馬先行,如敵無動靜,再將弓弩手布置兩邊。掩護陛下下山。”

高祖在陳平安排下,緩緩下山,匈奴兵遠遠看見,也未加阻攔。如此,漢軍才得已脫困。行至平城,恰遇漢軍後續兵馬,高祖這才安下心來,令人馬紮營平城,暫作休整。

冒頓見高祖雖被困數日,但軍容整齊,退而有序,心中十分佩服,當下也收兵退去。

高祖被圍整整七日,已感疲勞不堪,聞匈奴軍退去,也撤軍南還。這一日,行至廣武,高祖進城後,立即下令將劉敬從獄中放出,並當麵謝道: “朕不用公言,被困平城,險些不能再見!前次探騎,不察虛實,妄言誤我,已全部處斬。”

說罷,加封劉敬為關內侯,食邑二千戶,號為建信侯。加封夏侯嬰食邑千戶,並令樊噲不必隨師南返,領軍留定代地。

數日後,高祖還都,經曲逆縣,因見城池高峻,屋舍連綿,其規模堪與洛陽相比,感陳平奇謀救駕,將他由戶牖侯改封為曲逆侯。然後經趙回到洛陽。

此次北擊匈奴,漢軍不勝而返,匈奴在韓王信、趙利、王黃等配合下,仍屢犯邊塞。

同年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劉仲兵敗逃回洛陽。

漢八年(前199年)九月,匈奴再次入侵,且一色騎兵,出沒無常,實難防範。北境警報不斷傳入長安,高祖為此而苦惱。於是,令人喚來關內侯劉敬商量退敵之策,劉敬道: “現天下初定,將士勞苦,不易揮師遠征,大動幹戈。”

高祖問: “不用武力,你有何計能北定邊塞?”

劉敬望了望高祖道: “陛下試想,單於冒頓,弑父自立,性若虎狼,崇尚武力,怎能與他談仁義?為國家著想,隻有想出一條長遠之計,使其子孫後代向漢稱臣,才是一條萬全之策。臣今有一計,不知陛下能否同意?”

高祖聞劉敬已有計在胸,忙問: “果若如此,朕定按計而行,請快快說出!”

劉敬這才道: “若要北定匈奴,隻有和親一策。如陛下能舍親割愛,將嫡長公主下嫁單於,他必慕寵懷恩,立公主為閼氏。將來公主生了兒子,必被立為太子。陛下再每年送些珍玩,令懂禮能辯之士教他禮儀,如此,時日一久,定斂凶生善。今日冒頓在世,為陛下子婚,他日冒頓死後,外孫必即位成為單於,那就會更加畏服。試想,天下哪有為人外孫者,敢與外公為敵的道理?這就是可以不戰而屈人的長久之計!還有一言,若陛下舍不得長公主,不令外嫁,或使後宮子女,冒充長公主下嫁,那冒頓狡詐得很,一經察覺,不肯寵幸,仍然與事無益!”

高祖聽後,連聲稱道: “此計甚妙,為了國家安危,我又何惜一女!”

說完,令劉敬暫且退下,自往內宮,將此事告訴了呂後。呂後聽後,大驚,泣道: “妾隻有這一兒一女,怎能將女兒遠嫁番邦!且陛下早已將女兒許給趙玉張敖,為人君者,怎可自食其言?”

高祖見呂後至死不允,因與呂後為結發、患難夫妻,又不能強行頒旨,隻得忿忿而出。

呂後待高祖走後,怕再來逼嫁,乘趙王張敖尚在京都,令太史擇吉,草草為二人完了婚。

高祖本來理虧,見此,也隻好聽之任之。但與匈奴和親之事,也不能就此終止,隻得選了一後宮所生之女,詐稱長公主,令劉敬前往匈奴,以結和親之約。

漢九年(前198年)冬,劉敬奉命,出使匈奴。數旬後返回,入朝見駕,說匈奴冒頓已經應允,但畢竟是以假冒真,為防其察覺,還應固防,免為所乘,並獻計道: “陛下定都長安,北近匈奴,東遠齊、楚,如將山東六國後裔,及強族豪宗,徙入關中,這樣,既可北邊防備匈奴,又可避免東方生亂,是兩全齊美之事。”

高祖遂納之言。

和親之後,匈奴犯邊果然明顯減少。

漢十年(前197年)九月,陳 議 自立為代王,與韓王信、王黃、曼丘臣等相勾結,舉兵叛漢。高祖親自領兵征討,連敗陳 議 。陳 議見不能擋,令部將王黃前往匈奴求救。匈奴因與漢已和親,一時未肯發兵。時,燕王盧綰也奉命領兵擊 議 東北,聞陳稀遣王黃求援於匈奴,怕冒頓發兵襲己邊境,也派使臣張勝前往匈奴,勸說冒頓應遵和親之約,不宜發兵援 議 。張勝到了匈奴,還未見到單於,恰在途中與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相遇。

臧衍自其父謀叛被殺,逃入匈奴後,一直欲報父仇,恨不得漢朝天下大亂。

這次途遇張勝,經交談,了解勝來匈奴目的後,乃用言誘勝道: “公知否,公之所以被燕王所重任,就是因為懂胡俗,知胡事,燕至今尚存,是因漢諸侯屢反,連年用兵,尚顧及不到燕,今公奉燕王之命,出使匈奴,就是為了盡快滅 議 ,豈不知陳稀亡後,就該輪到燕了,到時,公等將盡被漢兵所俘。今為公計,惟一麵援 議 ,一麵連胡,如事情發展順利,可長久稱王於燕,如漢兵來攻,也可相互依存,不至敗亡。否則,漢帝多疑,怎肯令燕久存?望公深思!” 張勝聽後,頗覺有理,遂改主令,見到冒頓後,竟勸匈奴出兵襲燕,以牽製燕王不使擊代。

盧綰領兵伐代,連下數城,惟不見張勝回稟,正不知何因,忽部屬來報,說匈奴兵突然來犯,邊兵難敵,請燕王速派援兵。盧綰聞訊,隻得領兵返回薊城。但此時胡兵又退。盧綰心想:匈奴犯邊,定是張勝叛我通敵。於是,派使往報高祖,欲誅滅張勝三族。使臣剛發,不料張勝竟從匈奴返回,盧館當即大怒,下令將勝推出斬首。勝道: “勝有一言,說後任憑大王處置。”

盧綰當即喝住衛士,道: “你暗通匈奴,背我謀反,還有句話,你盡管說來。”

張勝遂將具體情由說了一遍。盧綰聽後,已經心動,於是私下放了張勝,並派人往報高祖,說是罪在他人,不在張勝。事後,盧綰一麵派勝前往匈奴,暗中求和,一麵派出心腹範齊往見陳 議 ,讓他盡力禦漢。不必多慮。

漢十一年(前196年)冬,高祖兵敗陳 議 ,並在參合殺了韓王信。

漢十二年(前195年)十月,漢大將周勃領兵先後平定了代郡、雁門、雲中等地,並斬陳 議 於當城。至此,北境暫平。

陳 議 被殺,其屬將皆降,燕王盧綰在陳 議 為亂時,外連匈奴,內通陳 議 之事漸漸泄出。高祖聞後,不知真偽,立即派辟陽候審食其、禦史大夫趙堯,齊使燕國,以察虛實,並召盧綰立即入朝。

盧綰連胡通 議 ,本欲長王燕國,不料,陳 議 、韓王信這樣快兵敗被殺,心中已慌,唯恐事發被誅。及二使到薊,綰心中更加驚亂,於是臥床稱病,不見皇使。審食其、趙堯二人在館中往了多日,仍得不到燕王接見,心中不免焦躁,乃借探病求見盧綰,綰仍婉言謝絕,待二人走後,綰長歎一聲,對身邊心腹道: “從前,共有七位異姓王,現在隻剩下我和長沙王了,餘者皆被誅殺。往年殺韓信,烹醢彭越,均出呂後之謀。今陛下抱病在床,權力皆歸呂後。呂後婦人,陰狠好殺,專以各種借口誅殺異姓王,及有功大臣。此時,我若入都,必死呂後之手,待陛下病愈,我自往長安謝罪,還可保住性命。”

沒想到,盧綰此番言語,傳到了審、趙二人耳中,二人知盧綰必不入都,遂也動身離開薊城,返回京都,報知高祖。

高祖聞後,勃然大怒。時恰有從匈奴歸降者,說張勝仍在匈奴為燕使。高祖道: “盧綰果然造反了!”

說完,立即令樊噲,統領人馬往擊盧綰。

盧綰聞漢兵來攻,領家屬、宮人等數千騎,逃往匈奴,被冒頓命為東胡盧王。

高祖見盧綰亡於匈奴,遂立子劉建為燕王。

盧綰逃到匈奴後,鬱鬱寡歡,不久,病死胡中。

至此,漢初亡胡眾將,不被誅殺,便是病疾。冒頓雖時有犯邊,但一則感於和親,二則漢室實力漸強,也有所收斂。但兩國戰事並未結束,至漢武帝時,因匈奴屢犯北境,遂起大兵,北逐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