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一、事起戚姬

曆代帝王,多因後宮爭寵,引發事端。劉邦雖為一代有作為的帝王,也因嗜酒好色,專寵戚姬,引起了一場轟動朝廷的廢立太子的風波。

漢二年(前205年)六月,劉邦兵敗彭城,返回櫟陽後,在蕭何的輔佐下,在同月初六,正式建漢製,立長子劉盈為太子。根據《漢書-惠帝紀》:“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的記載,劉盈約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被立為太子時年方六歲。

漢五年(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稱帝於定陶,改太子為皇太子。

如此,漢初太子早已立,然而自“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後,使劉盈太子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劉邦得戚姬,還應追溯到他兵敗彭城之後。漢二年(前205年)四月,漢軍被項羽擊敗,劉邦隻身逃出後,順路返回家鄉欲搬取家眷,不料,老父嬌妻均已逃亡。不得已,隻好縱馬自去。

因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心情沮喪,自想心事,任馬自行,就這樣走出數十裏路。時,日已偏西,天冷肚饑,劉邦奔跑了一天,頓感疲憊不堪,想下馬休息,又恐楚軍追來,隻好繼續趕路。又走了數裏,忽聞遠處傳來狗叫之聲。有犬吠必有村落,劉邦立即來了精神,縱馬前趕。不久,他來到一片樹林前,隔林望去,見林後有一個小小的村落,他又饑又渴,想前往村投宿,又怕村中住有楚兵。於是,他下馬將馬拉入林中,觀察了許久,村中平靜,未見異常。他這才將馬拴好,自往村中走去。

時,天已全黑,村中閃出無數燈光。劉邦走進村落,恰巧迎麵走來一人,劉邦遂立於路旁相候,及來人臨近,劉邦方知是一位老翁,當即走向前去,躬身一禮,問道: “敢問老父,村中可住有軍馬?”

老翁見劉邦容貌舉止,不同凡人,答道: “村中並無人馬,不知足下要找何人?”

劉邦聽後,方放下心來,也不加隱瞞,將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如實對老翁說了,並請求借宿一晚。

老翁聞後,當即一禮,說道: “老朽不知漢王駕到,有失遠迎!” 說著,待劉邦從林中牽出馬匹後,將其引入家中,讓於上坐。這才說道: “今因村中有喜慶之事,夜宴歸來,巧逢大王,真是不勝榮幸!” 說完,就要行跪拜大禮,劉邦慌忙起身,將其扶住,遂問起老人家世,老翁道: “老朽姓戚,原本定陶人。困秦項交戰,田宅被毀,落得妻離子散,故土無法安身,隻得帶了小女,逃到此處,以避戰亂。哎!真是寧作太平之世犬,不作亂世之中人!”

說到淒慘之處,老人不禁落下了幾行清淚。劉邦聽後,也覺心酸。但劉邦此時已饑腸如鼓,最迫切的是需要進食,於是打斷老翁所言,問道: “村中可有賣酒飯之處?”

老翁道:

“此處乃是僻鄉,離市鎮很遠,大王如不嫌棄,寒舍尚有薄酒粗肴,可供食用。”

劉邦已餓得饑不擇食,忙道: “那就有勞老父了!”

老翁當即傳聲入內,令女兒快快準備酒報。過了不久,有一個二九女郎,端著酒食,娜步來到麵前。劉邦瞧她,雖衣衫簡陋,但體態輕盈、容貌秀麗,心想:沒想到在這窮鄉僻壤之地,還有這樣美貌女子。心中想著,口中卻不禁稱讚起來。

老翁見劉邦如此,心中一亮,遂叫女兒放下酒食,道: “這位是當世漢王,還不快快上前行禮!”

女郎聞言,忙盈盈下拜,劉邦也起身以禮相答。女郎禮畢,轉身返入內室。老翁遂陪劉邦對酌起來。酒過數巡,劉邦饑狀漸解,且人借酒力,愁意也消。便與老翁扯起家常來。

“不知老父有幾個兒女?”

“老朽有一兒一女,因家境尚可,也請先生教他們識些文字,讀些詩書。現今,兒子已失,隻有小女隨在身邊,閑時學學女工,習習琴畫。”

“老父之女可否許人?”

“小女雖已二九,但至今尚未許人。前日有一相士,說小女天生貴相,日後必嫁王侯之家。”

說完,老翁偷視劉邦,看他如何表現。

劉邦聞後,半晌不語,若有所思。老翁見時機已到,接著道: “豈非前緣注定,前日相士剛言,今日大王就到,看來小女應侍大王巾櫛,不知大王尊意如何?”

劉邦聞言,頗為驚喜,忙謙道: “我逃難到此,多蒙老父留宿,已感盛情,怎能再屈令媛為姬妾呢?”

老翁道: “大王不必過謙,隻怕小女還不配侍奉!”

劉邦道: “既如此,我劉邦領情便是。”

說著,解下隨身玉帶,且掏出所帶數錠黃金,一齊交與老父,算作聘禮。

老父接過聘禮,走入內室,將喜訊告知愛女。不一刻,戚女手捧玉帶,隨父後靦腆而出,向前替劉邦斟滿了酒,劉邦接過一飲而盡。老翁見劉邦心中高興,便道: “漢王在此定不久留,既是天定姻緣,老朽就在今夜為你二人完了婚吧,也免去日後老朽牽掛之苦。”

當下,在老父的安排下,劉邦與戚女行完交拜大禮,又喝了合巹酒,便草草完婚。

翌日清晨,劉邦早早起來,出見威公,吃過早飯,便要辭別出行。威公父女苦苦相留,劉邦道: “不是我硬心要走,隻是漢軍剛敗,眾將士不知退往何處,我怎能在此長留?再有漢軍尋我不到,也會著急,容我往收軍馬,如日後大事有成,我定會前來迎接老父、愛姬,決不食言!”

說完,硬著心腸,出門上馬,往西而去。行出數裏,迎麵碰上一支人馬,劉邦恐怕是楚軍,忙躲入林中。待人馬臨近,方認得是漢軍,為首一將,正是夏侯嬰。

夏侯嬰時已被封膝公,兼職太仆,常奉王車。彭城戰敗,劉邦棄車換馬,得以逃脫。夏侯嬰保著王車,突出重圍,已不見了漢王劉邦,遂率領人馬,四處找尋。

劉邦見是漢軍,這才放下心來,立即走出樹林迎上前去。夏侯嬰見是漢王,真是大喜過望,趕緊下馬參見,具述敗後情況。然後,請漢王劉邦棄馬乘車,往西行去。途中又巧遇與呂雉走散了的魯元公主及劉盈,夏侯嬰遂將他們救起,直至退到滎陽,這才安頓下來。 劉邦與戚女分別後,時常思念,一則忙於爭戰,二則戚女所居之地,恰為項羽所轄地域,往接十分困難,隻得將懷思之情暫時壓下。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徹底打敗項羽。二月,稱帝於定陶。時,江山一統,劉邦這才令人將戚氏父女接入櫟陽。此時,戚女已生一子,取名如意。劉邦見後,格外高興,遂立戚女為戚姬。 這戚姬年輕美貌,能彈會唱,善歌善舞,且又知書識字,所以一到櫟陽,便美傾後宮,技壓群芳。高祖劉邦本就是個好色之人,得姬如此,怎不令他心悅,於是,漸漸冷落眾美,專寵戚姬,不管走到哪裏,常將戚姬帶在身邊。

一日,禦史大夫周昌有事要麵奉高祖,趨入殿內沒找到皇帝,便徑直闖入內宮,剛一進門,便看見高祖坐在床上,懷中攬著一位美人,正在調情取樂,那美人便是高祖寵愛的戚姬。周昌見此,心想:自己來的真不是時候。遂以袖掩麵,轉身回返。不料,周昌的腳步聲驚動了高祖,高祖抬頭一看,見人影一閃而過,從身影看,已知是周昌,但故意喝道: “外麵何人?”

周昌見問,隻好邊走邊答: “臣周昌有事麵奉陛下,不想陛下在……在……”

這周昌,便是前禦史大夫周苛堂弟。後周苛戰死滎陽。高祖稱帝後,因感周昌忠厚,便令其繼領兄職,加封汾陰侯。昌自幼口吃,平時還可將話說完整,著急時,就往往隻見張口,不聞吐音了。為此,周昌平日少言寡語,但性格卻極為強直,他遇事敢言,即使一時說不清楚,與人爭得麵紅耳赤,也要慢慢將自己意思表達出來,不肯含糊,所以蕭何等人都視其為諍臣,就是高祖也畏他三分。

高祖見周昌仍未停住,又大聲叱道: “你還不與我站住!” 說著,撇下戚姬,趕出宮門。

周昌聽高祖追出,不便再走,遂轉身跪謁: “臣……臣有……有……要事……”

高祖不等他說,便趁勢伸開兩足,騎在周昌身上,道: “你好大膽,不先稟報,擅闖後宮,該當何罪?”

周昌聞叱,爭道: “青……青天白日,陛下不……不在……前殿……理理……政,卻在在在後……宮……”

“那你為何來而複去?”

“臣不不……願睹……陛下所……為。”

“那你把朕看成是什麼人了?”

周昌仰麵看著高祖,滿臉憋得通紅,嘴唇亂動了片刻,才崩出一句整話: “陛下好似桀紂!”

高祖聽後,不覺大笑,遂起身,放周昌起來。

周昌站起身,長喘了幾口氣,將事奏完,方揚長而去。

由此可見,劉邦寵幸戚姬已到何等程度。

漢七年(前200年)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劉仲棄國亡歸。高祖大怒,當即將其降王為侯,立於劉如意為代王。事畢,高祖返回內殿,欲將封王之事告知戚姬。

高祖臨近戚宮,忽聞室內傳來童音喊“殺”之聲。他隔窗內望,隻見小如意騎在一小太監身上,小手握著一把木刀,在學騎馬打仗。高祖邁進宮門,如意見父皇來了,方從太監身上滾下來,跪在地上,道: “兒臣拜見父皇!” 說完,便起身撲入高祖懷中。

高祖用手撫摸著如意的小臉,隻見他濃眉大眼,方臉隆鼻,頗似自己,又想起剛才頑皮情景,隨口說道: “此兒類我,將來必成大事!”

時,戚姬已從內室走出,聽高祖誇獎如意,心中也頗為愉快。高祖見戚姬迎出,將如意交與太監,自己和戚姬返回內室,遂把封如意為代王之事向戚姬說了。不料,戚姬聞訊不僅不喜,反而落下淚來。高祖見狀,十分吃驚,問道: “封如意為王,本是好事,愛姬如何悲傷?”

沉默了片刻,戚姬才道: “陛下覺如意聰慧如何?”

“此於伶俐,又生性好武,頗似朕。”

“那和太子相比又將如何?”

高祖已知戚姬之意,遂道: “太子顯得仁弱些!朕知愛姬之心,但太子之事,牽扯朝野,容朕緩圖良策!”

戚姬聞言,心中稍安,又道: “臣妾隻有此子,又年幼無知,怎可遠赴代地,為鎮一方?”

高祖聽後,笑道: “這事好辦,令其暫緩就國,派人先往鎮守就是了。”

翌日,高祖頒詔,說如意年幼。不能就國,特命陳 議 為代相,先往鎮守。

漢九年(前198年)一月,因貫高之事,高祖廢趙王張敖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時如意已臨十歲,高祖欲令其就國。 戚姬得訊,驚得六神無主。待高祖回宮,她早已迎出宮門,雙膝跪地,未語先泣。高祖見她神色倉皇,早已窺透其心,便道: “愛姬且起,朕知是為了如意之事,朕本欲立如意為太子,但此乃國之大事,容朕與眾臣商議。今暫令如意就國,朕將派得力大臣相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