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招將忍耐進行到底(1 / 3)

劉伯溫還鄉後,不以大明功臣自居,而是和平常老百姓一樣,飲酒下棋,閑散生活,避免與地方官吏交往,以免生出事端。

當時青田縣知縣仰慕劉伯溫已久,得知劉伯溫回鄉居住,登門拜訪希望一睹名人風采,但是劉伯溫始終不願見他。後來他得知劉伯溫不願見朝廷官員,於是學聰明了,化裝成平民百姓,穿上粗布衣服,一個人挑了個細雨蒙蒙的日子,穿蓑衣戴鬥笠,獨自來到劉家。據說當時劉伯溫正在洗腳,聽說有百姓來訪,趕緊請他進來,叫家人準備好酒好菜,招待客人。聊天逐漸深入,劉伯溫驚奇於這個農夫的不俗言談。當知縣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時,劉伯溫起身便拜:“草民劉基拜見大人!”

劉伯溫和朝廷一刀兩斷的決絕,可見一斑。

當時特務這一行當正是最興盛之時,不隻是劉伯溫回鄉後生活得小心翼翼,很多官員都如此。因此這段時期,劉伯溫並沒有賦詩作文,因為言為心聲,怕一不小心吐露心聲。

不過,文人即使務農,也富有文人特色,他編了一部《多能鄙事》,包羅萬象,大都是日常所需,卷一至卷四飲食類中,就記載了造酒法、釀酒法、造醬法、造鮓法、醃藏法、製回回女真食品法等。能安下心來寫這樣一本關乎平常生活的書,可以想見劉伯溫已經不再一心掛念著治國安邦之事,而是想著安享晚年了。

但是,天倫之樂隻享了兩年多,劉伯溫又不得不孤身離家“入朝引咎自責”去了。

這件事的起因是這樣的:在青田縣南170裏處,有個村落叫談洋(今屬浙江文成縣朱陽鄉),這裏位於處州的邊界,與溫州接壤,緊鄰福建的三魁(今屬浙江泰順縣),山高皇帝遠,官府鞭長莫及,早在元朝末年就是鹽盜出沒之地,治安極其混亂。他們在此聚集,販賣私鹽,占山為王,橫行鄉裏,為所欲為,並與方國珍勾結,勢力頗大,官府也奈何不得。

因此,劉伯溫在洪武五年(1372)秋,奏請朝廷在談洋設巡檢司守護,加強此處的社會治安。朱元璋準奏,在此設立巡檢司,並派兵把守。無論是對朝廷來說,還是對當地的人民來說,這都是一件好事。

不久之後,茗洋(今屬浙江文成縣東頭鄉)發生了逃兵周廣三反叛事件,這樣的大事當地官員竟敢隱匿不報,劉伯溫得知情況後,以為此事關乎社稷,非同小可,就寫了奏章,叫他的大兒子劉璉送往朝廷,報告此事。這本來也是好事,可是被胡惟庸利用,在這兩件事上做了點文章,差點置劉伯溫於死地。

這次,劉伯溫讓劉璉進京奏表沒有經過中書省,而中書省恰恰就掌握在胡惟庸手中。

朱元璋曾經問劉伯溫對胡惟庸等人的態度,劉伯溫評價他像一頭小牛犢,不宜為相。胡惟庸一直耿耿於懷,總想找機會報複劉伯溫出出心中的惡氣。在洪武六年(1373)正月,汪廣洋因為沒有建樹,被貶至廣東擔任參政,胡惟庸以左丞相的身份主持中書省一切事務,從此他就肆無忌憚了。

劉璉赴京上表奏事沒有經過中書省,胡惟庸覺得是劉伯溫故意的,很是惱恨:這不是公開瞧不起我胡惟庸嗎?

新仇加舊恨,胡惟庸便暗中指使刑部尚書吳雲誘使青田縣留用的元朝舊吏誣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精通陰陽學,看出談洋這塊地方“踞山海,有王氣”,因此想占為己有,以便將來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當地百姓不願給他,所以他才請求設巡檢司驅逐老百姓,強占民田,致使當地百姓為寇作亂。

胡惟庸這一招真是殺機重重,因為他抓到了朱元璋的要害,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日思夜想的就是怎樣把大好江山傳給子孫、塑造千秋基業,讓朱明王朝永不變“姓”。劉伯溫想死後葬在有王氣的地方,不是想讓子孫當皇帝嗎?

別人造反事小,劉伯溫就不同了,要不然朱元璋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試探他了。劉伯溫的本事朱元璋最了解,你劉伯溫能文能武,懂地理,會術數,當真被你看出來“王氣”之地,大明江山豈不是要改姓“劉”了?這是朱元璋最擔心的。

按照胡惟庸的設想,是希望朱元璋“斬盡”劉伯溫,還要“殺絕”他的子孫。所以據說當時胡惟庸就想逮捕劉璉,而劉璉已經在歸途中了,雖然胡惟庸擔心放虎歸山,但是朱元璋還是有分寸的,他說:“既歸矣,免之。”

接著,就是在洪武六年(1373)4月,朱元璋便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但保留了誠意伯的爵位。劉伯溫雖未得到叫他到京城交代罪行的旨意,但他接到剝奪俸祿的詔書之後,即刻起程到京城去請罪。他明白此次離家,不知是凶是吉,不過多半是生死離別:萬一朱元璋一不高興,翻了臉,自己生死是小,滅族之災是最可怕的。

世上最黑暗和最光明的地方,都在人的心底。

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他回到了朱元璋身邊。

到了朝廷,已是炎炎夏日了,劉伯溫不顧車馬勞頓馬上去謁見皇上,朱元璋自然也想快點見到劉伯溫,把事情當麵說清楚,至於怎麼處置,就要看他自己的心情和劉伯溫的態度了。

劉伯溫對這欲加之罪並未多加辯解,這是他的聰明之處,他知道,既然朱元璋相信了胡惟庸的鬼話,相信自己要霸占有“王氣”的談洋,那麼解釋得越多越會加重事態,倒不如老老實實地認錯,或許事情還有轉機,所以,他見到朱元璋後,“惟引咎自責而已”。好在朱元璋並未忘記當年的情分,這件事就暫且擱下,不了了之。

這種做法後來經事實證明是明智的,洪武八年(1375)3月,朱元璋在賜給劉伯溫的《禦賜歸老青田詔書》中讚揚了劉伯溫當時的態度:“當定功行賞之時,朕不忘爾從未定之秋,是用加以顯爵,特使垂名於千萬年之不朽,敕歸老於桑梓,以盡天年。何期禍生於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憲章則輕重有不可恕;若論相從之始,則國有八議。故不奪其名,而奪其祿,此國之大體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將謂己是而國非。”

朱元璋對劉伯溫當時謙卑謹慎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他覺得這事換了別人根本不能做到,但是你劉伯溫卻做到了,值得讚賞。

年逾六旬的老人,本應是和兒孫共享天倫之樂,卻孤苦伶仃地獨自一人留在京城,劉伯溫的心情可想而知。

劉伯溫此時已經不再參與朝政,隻是個閑臣,但是還得像其他正式的官員一樣上朝點卯。所有大型慶典、儀式也都要到場,歌功頌德的文章也得繼續寫。

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加上精神壓抑,身心俱疲的劉伯溫病情不斷加重。

洪武八年(1375)大年初一,上朝之後劉伯溫就臥床不起了,於是劉伯溫在三月初三正式被朱元璋下令護送回鄉。朱元璋親製《禦賜歸老青田詔書》,表達了對劉伯溫的不舍之情。好友宋濂也撰文送別老友。

三月初四,劉伯溫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和家人團聚,心情自然會好點,但是僅僅一個月過後,劉伯溫的病情就惡化了。

劉伯溫意識到自己也許時日無多,就開始交代自己的後事。

也許是因為最後受了談洋“王氣”這件事的影響,劉伯溫覺得自己的子孫不能再接觸天文、術數,他將自己畢生所學的天文、術數、兵法等方麵的著作及手稿交付長子劉璉封存於家中石室。

洪武八年(1375)4月16日,這位傑出的思想家、軍事家與世長辭了。

劉伯溫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懷抱家國,誌存高遠,以“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為指導,又不受禮教束縛,終於成就了一番事業,他的人生有不完美,但是沒有遺憾。【招數運用】案例1陸遜的忍讓“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

這裏的陸遜是三國時吳國著名儒將,本是一介書生,以溫文爾雅、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善於領導而威名大振。

年僅21歲的陸遜,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曆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湘江海寧西南)屯田都尉,兼任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受旱災,他開倉救民賑災,組織恢複生產,因此深得民心。

當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一直未能平定。陸遜便招兵征討,終將其平定。

後來又有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斬首數千。論功行賞,陸遜被拜為定威將軍。

通過這些戰事,陸遜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深受孫權信賴。孫權便將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當時東吳境內的許多山區越族居民占據險要地理位置,不服從孫權政權的統治,還不斷起事。建安二十二年(217),孫權采納陸遜的建議,任命他為右部督,率兵平定會稽一帶山越人的起義。他招募山越青壯年到隊伍中,勒令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鞏固了東吳的政權。之後,陸遜率新招募的精兵回駐蕪湖。

會稽太守淳於式卻在此時上表告陸遜“枉取民人,愁擾所在”。

陸遜回來後,向孫權彙報工作情況時,稱讚淳於式賢良能幹。

孫權說:“淳於式上書說你招募了大量的山越青壯年,致使會稽當地人丁不旺,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和團結,這件事你知道嗎?”陸遜說:“我已知之。”

孫權又問:“那你怎麼還稱讚淳於式呢?”陸遜道:“淳於式告我的狀,是為了人民生活、地方發展,這正說明他是一名好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