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招在人治社會裏做一個完人(1 / 3)

劉伯溫被葬在南田石圃山麓之夏山,墳墓處於群山懷抱之中,鬆柏掩映,左右有九條山脈依附,風景很好。但是墳墓十分簡樸,與尋常百姓的沒什麼差別,僅是個土墓而已。

夏山位於武陽村南麵15裏處,離南田鎮10裏,因為誠意伯劉伯溫葬於此,而且位於南田鎮的西麵,後來這裏的村落就被稱為西陵村。

劉伯溫的墳塋很簡樸,是他的兒子遵從父親的遺願,有意為之。當時,在談洋“王氣”這件事上,朱元璋雖然沒有治劉伯溫的罪,但是最終也並沒有公開表示這是冤案,在《禦賜歸老青田詔書》中還認為劉伯溫在這件事上是有過失的。而且當時胡惟庸還大權在握,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切從簡不失為明智之舉。

劉伯溫一生為官清廉,俸祿也不高,還曾經被奪去兩年的俸祿,所以武陽村也找不到什麼規模恢宏的建築,劉家也沒有什麼豪門宅院。

關於劉伯溫的墳墓,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中,劉伯溫當年從京城逃回家,回家後吞金而死。家裏人深知朱元璋殘忍,怕他掘墓戮屍,家人就為劉伯溫造了很多墳墓,讓朱元璋分不清哪個是真的劉伯溫墓。

當然這隻是傳說,原因是大家不知道劉家的子孫後代的爵位。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本來是不可世襲的,但是長孫劉廌卻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繼承爵位,被封為誠意伯。封爵的次年,他“坐事貶軼歸裏”,卒於永樂年間,其子劉法“停爵”。直到明嘉靖十一年(1532),九世孫劉瑜又得以恢複繼承爵位,此後,十一世孫劉世廷、十二世孫劉臣、十三世孫劉孔昭都世襲了誠意伯的爵位。這六座誠意伯的墳墓散落於南田山麓,後人不知劉伯溫的後代中也有被封為誠意伯的,便誤以為劉伯溫為了不被發現,設計了六座墳墓。

洪武二十年(1387)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出於對已故功臣的懷念,幾乎每年都要接見劉伯溫、章溢、葉琛的子侄,緬懷他們的父親,還鼓勵他們學習父輩的為人,他說:“你們父親吃些虧,如今在朝廷也留個好名聲。”

洪武二十三年(1390)12月22日,朱元璋接見劉伯溫的兒子劉璟時說:“如今把你們父親的爵位讓你們繼承了吧。”劉璟說:“為國效忠,乃是臣的本分,但是哥哥還有兒子在,繼承爵位不應該輪到我。”朱元璋聽完很高興,說:“終究是秀才的後代,知書達理啊!”

於是,由劉璉長子劉廌繼承爵位。這相當於恢複了劉伯溫的名譽,意味著朱元璋對劉伯溫去世之前的案件的糾正。

但僅僅過了一年,劉廌便“坐事貶軼歸裏”。洪武末年,因為朱允炆、朱棣(朱允炆的四叔)都想用劉廌,而劉廌不想陷入二人之爭,就找了個借口說要回家為長輩守墓而堅決拒絕。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7月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6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改元永樂(1403—1424)。

永樂年間,劉伯溫後代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生性耿直的劉璟不願和明成祖朱棣合作,因此導致朱元璋生前定下的準許劉伯溫後代世襲爵位的成規也成為空談,稍有不慎,還會招來殺身之禍,甚至滿門抄斬。

到了明景泰三年(1452),七世孫劉祿授世襲五經博士,劉伯溫家族又開始出現複興之象。

明弘治十三年(1500),劉伯溫九世孫劉瑜詔授處州衛指揮使。

明正德九年(1514),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朝廷加封劉伯溫“太師”稱號,並賜諡號“文成”。明武宗稱他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這是劉伯溫從官方得到的最高榮譽。後來,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為其作傳,將他和於謙、王守仁一起列為“明三大功臣”。【招數運用】案例1吳敬梓與《儒林外史》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今安徽全椒)人,生於仕宦之家,小時候得到良好的教育。22歲時,父親去世,家族內部因為財產和權力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23歲,他繼承到一點點家產,又很快散盡,被同族視為“敗家子”。33歲遷南京,生活貧困。36歲因對科舉生厭,拒絕博學鴻詞科考試。乾隆十九年(1754)吳敬梓寄居揚州,因貧困交加,謀生艱難,於十月廿九日淩晨猝然而逝,卒年54歲。朋友買棺收殮,歸葬南京。

家庭的變故,讓吳敬梓心灰意冷,對虛偽的人際關係又深感厭惡。他本就討厭八股文,反對科舉製,無心做官,不思進取功名,安徽巡撫推薦他應博學鴻詞考試,他竟裝病不去。他從不理財,又好善樂施,結果最後財也不理他了,直到去世,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他在南京生活時,倡議修複雨花台的先賢祠,由於工程巨大,資金不足,他甚至捐獻了出賣房屋的錢。此時他的生計也更為艱難了,隻能靠賣文和朋友的接濟過活。有時竟陷於“囊無一錢守,腹作幹雷鳴”,“近聞典衣盡,灶突無煙青”的困境。冬日苦寒之時,由於缺乏禦寒衣物,又買不起炭取暖,隻能邀請朋友繞城散步,取暖而歸,並美其名曰“暖足”。尤為可貴的是,貧窮的境遇,並沒有讓他喪失做人的骨氣,他絕不向達官貴人乞討,正如他在自己的詩中所說:“一事差堪喜,侯門未曳裾。”

吳敬梓是位多產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共十二卷,現存四卷。他從小就表現出獨特的創作才能,又因為曾跟隨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見識到真實的官場爭鬥並得到很多內幕消息,因此,創作出了讓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崇高地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吳敬梓的一生,經曆了由富足陷入貧困的過程,由此在思想上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生長在富庶的官宦之家,從小見慣了官僚豪紳、膏粱子弟、名士,他也看透了這些“上層人士”的種種醜態: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專橫跋扈,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名士的附庸風雅。他生活由富而貧的變化,更讓他體會到那批“上層人士”刻薄勢利的嘴臉和人情的冷暖。

這些不可多得的生活體驗和思考,讓他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對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作了深刻的描繪和揭露。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原本僅55回,現存刻本全書56回,其中最末一回為後人偽作。全書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製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這部書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現在,《儒林外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人們還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

案例2哥白尼與日心說的創立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的主要貢獻是創立了科學的日心地動說,寫出被恩格斯譽為“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的《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是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在黑暗的中世紀,羅馬教廷所推崇的地心說一直占據統治地位,而哥白尼卻勇敢地提出日心說。

當時的歐洲正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的末期,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和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早已被基督教會改造成為基督教義的支柱。哥白尼分析了托勒密體係中的行星運動,建立起一個新的宇宙體係,即太陽居於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而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繞太陽轉動的日心體係。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隻有月球繞地球轉動,恒星則在離太陽很遠的一個天球麵上靜止不動。哥白尼把統率整個宇宙的支配力量賦予太陽,而各個天體都有其自然的運動。

這意味著他係統而明晰地向地球中心說宣戰,並且從物理學的角度對日心地動說可能遭到的責難提出了答複。

哥白尼用了“將近四個九年的時間”去測算、校核、修訂他的學說。他曾寫過一篇《要釋》,簡要地介紹他的學說。這篇短文曾在他的友人中間手抄流傳。但是,他遲遲不願將他的主要著作——《天體運行論》公開出版。因為他很清楚,他的書一經刊布,便會引起各方麵的攻擊,尤其是頑固的哲學家和教士的批判。

當哥白尼終於聽從朋友們的勸告,將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時,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書的序中寫明將他的著作大膽地獻給教皇保羅三世。他認為,在這位比較開明的教皇的庇護下,《天體運行論》也許可以問世。

除了這篇序之外,《天體運行論》還有另外一篇別人寫的前言。哥白尼當時已重病在身,輾轉委托教士奧塞安德爾去辦理排印工作。這位教士為使這書能安全發行,假造了一篇無署名的前言,說書中的理論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間的真正運動,不過是為編算星表、預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來的一種人為的設計。這篇前言裏說了許多稱讚哥白尼的話,細心的讀者很容易發現這是別人寫的。然而,這個“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騙過了許多人。

1542年秋,哥白尼因中風已陷入半身不遂的狀況,到1543年初已臨近死亡,延至5月24日,當一本印好的《天體運行論》送到他的病榻的時候,已是他彌留的時刻了。

《天體運行論》出版後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出版後70年間,雖然遭到馬丁·路德的斥責,但未引起羅馬教廷的注意。後因布魯諾和伽利略公開宣傳日心地動說,危及教會的思想統治,羅馬教廷才開始對這些科學家加以迫害,並於公元1616年把《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然而經過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學說不斷獲得勝利和發展;恒星光行差、視差的發現,使地球繞太陽轉動的學說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明。

日心說經曆了艱苦的鬥爭後,才被人們接受,這無疑是天文學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不但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支柱。

案例3梵高的色彩世界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備嚐艱辛。梵高年輕時在畫店裏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後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交往,在色彩方麵受到啟發和熏陶。因此,人們稱他為“後印象派”。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窮人,早年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費到一個礦區裏去傳教,跟礦工一樣吃最差的夥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礦坑爆炸時,他曾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引起了教會的不安,終於把他撤了職。

梵高貧困潦倒,到處流浪。這時,他閱讀了莎士比亞、狄更斯、雨果的作品,並開始學習素描。1882年,他到海牙學習繪畫,比他小4歲的泰奧是一位畫商,每月寄錢供梵高學畫。梵高後來藝術上的成功,是與泰奧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他的幫助分不開的。

梵高在小酒店遇到了憔悴不堪、被貧困損害了身心的女人西恩。梵高把泰奧寄來的生活費大部分用在請模特兒和買繪畫材料上,經常身無分文,沒有食物。西恩勸梵高把寄來的錢留作家用,而梵高堅持繪畫第一。他和她隻好痛苦地分手了。

1888年,也就是他自殺前兩年,梵高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那裏有碧藍的天空,炙熱的太陽,熱烈的色彩,梵高欣喜若狂,他的創作熱情極大地被激發出來,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就在這裏誕生了。於是他在阿爾定居下來,並在此完成了200多幅油畫,但是隻賣出一幅——《紅葡萄園》,得到一則畫評。

在貧困的生活中,靈感不斷湧現,連續的創作透支梵高的健康,他開始患上了神經衰弱。為了加強自己的信念,梵高喜滋滋地邀請高更到阿爾共同居住,並大肆粉飾了他的房屋。但兩個固執的藝術家共同生活的結果,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製自己的情緒,竟割下自己的左耳。從此,他不但失去了高更這個好朋友,還被所有人笑作瘋子。1889年,梵高住進精神療養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弟弟身邊居住,並在短短兩個月內,創作了70多幅油畫。狂熱而不可抑製的創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瀕臨崩潰。1890年7月27日早上,梵高在麥田中開槍自殺,於29日清晨停止了呼吸,享年37歲。

作為一位藝術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於想象力的繪畫贏得評論界的讚揚。

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被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曆久不衰的傾向。【招數破解】

時間一直在流逝。今日是昨日的明天,明天的昨日。我們生活,我們存在,我們隨著時間的洪流出現又消失。到了那一天,讓我們把魔鬼的還給魔鬼,把上帝的還給上帝,把屬於自己的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臉上,堅守自己的信念和高貴,直到最後一刻。

一位法國化學家曾經說過:“我的一生,明白了不少事,可惜就是一事無成。”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在他這一生寫下的最後四個字就是——悲欣交集。這四個字,對於我們審視自己的一生,是很有幫助的。這樣,回顧自己從前的時候,你或許就不會為了一些過去的挫折或者缺陷耿耿於懷,抱憾終身了。

誠然,這個世上很少有什麼可以天荒地老、延綿永存。然而任憑時光飛逝,物是人非,鬥轉星移,那些曾經流淌在我們心中的美麗卻能永存。有很多遲到的成功,對獲得者來說似乎晚了些——生前,他們的天才沒有得到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們沒有享受到世人的讚美和羨慕,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甚至是受委屈、遭厄運。悲喜交加、禍福隨行,這就是人生。

我們每分鍾都在書寫曆史,明天的曆史正是由今天的決定造就的。不是我們選擇了曆史,而是曆史選擇了我們。一旦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魄力和決心。既要有道德擔當,也要有終極關懷。當我們明白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就是曆史的時候,個人的榮辱安危又算得了什麼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今天不行,不等於明天不行,更不等於永遠不行。同樣,這裏不行,不等於那裏不行,更不等於到處不行。絕招1《百戰奇略》絕招1《百戰奇略》劉伯溫所著《百戰奇略》是繼北宋神宗朝頒定《武經七書》之後,中國產生的一部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古代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的兵學專著。《百戰奇略》搜集和存錄了大量古代戰爭戰例資料,是中國兵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傳統軍事思想的精華,而且在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上還有一定的發展。這部書在我國兵學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和重要地位,得到軍事理論家的重視和推崇,並給予它很高的評價。誕生以後,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百戰奇略》一書自《計戰》至《忘戰》,共有一百篇,它先是闡釋自己的觀點,然後引《孫子兵法》為證,最後再用實例說明。這百戰分別是:

1.計戰

本篇取義於《孫子兵法·計篇》,旨在闡述統籌戰局對於贏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性。【原文精華】凡用兵之道,以計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曰:“料敵製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2.謀戰本篇旨在闡述如何在敵人謀劃戰爭之際就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問題。運用謀略挫敗敵人的戰爭圖謀,當戰爭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把它消滅,這才是用兵的上策。

【原文精華】凡敵始有謀,我從而攻之,使彼計窮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謀。”

3.間戰

本篇旨在從戰略高度闡述使用間諜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要戰勝敵人,必須做到“知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摸清敵情。

【原文精華】凡欲征伐,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法曰:“無所不用間也。”

4.選戰

本篇旨在闡述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曰北。”

5.步戰

本篇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不但要注意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或設置障礙物,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采用不同的戰法。

【原文精華】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麵,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麵,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麵,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法。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拒馬、蒺藜。”

6.騎戰

本篇旨在闡述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注意地形的選擇,要避開山林、險要或沼澤的地形,盡量選擇開闊平坦之地,發揮騎兵的戰鬥力。

【原文精華】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

7.舟戰

本篇旨在闡述水上作戰應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這樣才能無往不勝。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衝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勿迎水流。”

8.車戰

本篇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凡與敵方步兵或騎兵在平原交戰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敵,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原文精華】凡與步、騎戰於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為方陣,以戰則勝。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9.信戰

本篇要旨是闡述將帥以“信”治軍的重要性。如果平時將帥帶兵講求信義,那麼士卒就能夠舍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法曰:“信則不欺。”

10.教戰

本篇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隻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戰無不勝。

【原文精華】凡欲興師,必先教戰。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11.眾戰

本篇旨在闡述如果在我眾敵寡情況下作戰,就不能在險阻的地形上進行,而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作戰。

【原文精華】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

12.寡戰

本篇旨在闡述在我寡敵眾的形勢下,以少量兵力對眾多兵力的敵人作戰,強攻硬拚是行不通的,一定要選擇隱蔽、險要的地形,這既可保存自己,又能突然襲擊敵人。

【原文精華】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

13.愛戰

本篇旨在闡述將帥愛兵的重要性。如果將帥在平時愛護士卒如同愛子,那麼,士卒在危難之際,也會拚死搏鬥來報答將帥的恩德。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法曰:“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14.威戰

本篇旨在闡述理兵從嚴的重要性。士卒之所以敢於赴湯蹈火地去殺敵,是威嚴的軍紀促使他們這樣做的;而士卒畏敵不前,則是將帥治軍不嚴的表現。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士卒前進而不敢退後,是畏我而不畏敵也。若敢退而不敢進者,是畏敵而不畏我也。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法曰:“威克厥愛允濟。”

15.賞戰

本篇旨在闡述獎賞製度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獎賞運用得當,就能調動將士積極性,提高戰鬥力;如果運用不當,就會成為瓦解士氣的腐蝕劑。

【原文精華】凡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爭先登;白刃始合,士卒爭先赴者,必誘之以重賞,則敵無不克焉。法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16.罰戰

本篇旨在闡述懲罰製度在治軍中的運用及其作用。懲罰須果斷、適時,隻有這樣,才能收到及時教育部眾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戰鬥力的目的。

【原文精華】凡戰,使士卒遇敵敢進而不敢退,退一寸者,必懲之以重刑,故可以取勝也。法曰:“罰不遷列。”

17.主戰

本篇旨在闡述在本土上實施防禦作戰的“主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力量弱小而處於防禦地位的一方,不要輕率、過早地同敵人進行戰略決戰,待敵疲憊不堪之時,再集中兵力殲滅它。

【原文精華】凡戰,若彼為客、我為主,不可輕戰。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穀,保城備險,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弊而擊之,則無不勝矣。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

18.客戰

本篇旨在闡述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客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進攻固守本土的敵人,務必深入敵境縱深地區作戰,才能取得勝利。

【原文精華】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謂客在重地,主在輕地故耳。法曰:“深入則專。”

19.強戰

本篇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應當偽裝得弱小,以引誘敵人前來與我決戰,我則以精銳部隊對其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

【原文精華】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20.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