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卡地亞與蒂芬尼:皇帝珠寶商(3 / 3)

在漫長的歲月裏,蒂芬尼這個珠寶世家成為地位與財富的象征,但它的成功離不開美感和品質兩大要素。百多年來,除了精致高雅的各式銀器、瓷器和水晶產品,蒂芬尼最著名的還是它的鑽石珠寶。除了鑲嵌和切割的講究,蒂芬尼鑽石珠寶也以豪華、夢幻、浪漫著稱,在經典的設計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每年舉辦的巡展,展示蒂芬尼在各個城市推出的不同精品。

在蒂芬尼眾多耀眼璀璨的鑽石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蒂芬尼之鑽。1877年,在南非的金伯利鑽石礦挖掘出一顆重達287.42克拉的黃鑽,第二年,蒂芬尼的老板查爾斯將其買下,聘請了著名的珠寶專家喬治·弗萊德瑞克·昆茲博士對這顆寶石的加工過程進行全麵的監督。這顆無價之寶是世界上僅有的一顆因至真至美而不被出售的鑽石。經過切割後重達128.54克拉,被永久陳列於蒂芬尼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裏,卓然於世。蒂芬尼之鑽共有80個切割麵,就像其他所有蒂芬尼鑽石一樣,它的切割工藝完全以極盡“寶石風采”為優先,而非大小。蒂芬尼之鑽充分展現出了蒂芬尼精湛的切工,如今,每天有不計其數的顧客爭相前往它的展示地一睹它的風采。

1886年,蒂芬尼率先推出六爪鉑金設計,將鑽石鑲在戒環上,最大限度地襯托出鑽石的完美,使其光芒得以全方位折射。“六爪鑲嵌法”麵世後,立刻成為鑽戒鑲嵌的國際標準,所締造的經典一直流傳到現在。時至今日,這款訂婚戒指仍然是浪漫愛情的最好見證。1999年,六爪鑲嵌法發明的第114年,蒂芬尼又推出了最新款的訂婚戒指--Lucida,這個名字拉丁文的意思是“銀河的星星”。這款婚戒的鑽石呈方形,線條簡潔迷人,鑽石冠部的分層切割使其更具有層次感,內外均散發出璀璨的光芒。這種新穎的鑲嵌設計是蒂芬尼已經獲得專利的原創。

為了紀念蒂芬尼品牌的創始年度,蒂芬尼的珠寶設計者將1837這個意義非凡的數字銘刻在珠寶之上,並推出了蒂芬尼1837純銀以及18K金係列。1837係列是蒂芬尼利用傳統工藝製造的都市潮流配飾係列--寬大的環飾,鎖扣,卡式手鐲和戒指可隨意搭配。每款設計均刻有“T&CO”和“1837”標誌。係列中閃亮迷人的純銀係列還擁有磨光弧形小托盤,心形鑰匙扣和書簽等。

1837三環鐲是整個係列最突出的設計,這款閃亮的設計將三枚平滑的純銀鐲子串在一起,令手鐲更富靈動感,飄逸輕巧。手鐲係上鎖飾後仍然可以獨立活動,瑣飾的線條簡約,在收藏秘密的寓意中,毫不吝嗇地綻放出炫目的光芒,可以單獨或拚合多款佩戴,蒂芬尼的上乘品質和精湛的工藝在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1837係列充分證明蒂芬尼作為美國珠寶與銀器設計翹楚的超凡地位,也傳神地捕捉到了潮流的脈動:清麗脫俗,別致有趣。

蒂芬尼的設計理念裏,珠寶是流動的藝術,可以融合任何可能的創作元素。這個理念的貫徹如果僅僅依靠家族成員,是難以完成的。因此,網絡傑出的設計師就成為了蒂芬尼家族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在五十年代,蒂芬尼將巴黎著名珠寶設計師吉恩·施倫伯格帶到紐約,讓他大展身手,為自己公司設計高級珠寶飾品。1974年,前模特、藝術家埃爾莎·珀雷蒂開始為蒂芬尼設計珠寶,她從骨頭、咖啡豆等天然物品中獲得靈感,設計了一種價格不高卻精美出眾的項鏈,並以此向僅為富人設計寶石的陳舊觀念挑戰。正如埃爾莎自己所說:“我設計一個造型,一定要找到它的精髓。”這正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她設計的鏤空雞心形項圈暢銷長達20年之久,因為所用的材質很大眾化,所以埃爾莎所設計的產品價格不高卻精美絕倫,她本人也在1996年被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授予配飾設計師年獎。

1981年,帕洛瑪·畢加索成為蒂芬尼的設計師,從此蒂芬尼的設計開始煥發出頂級的藝術光芒。作為天才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和著名作家斯華姿·季洛的女兒,帕洛瑪·畢加索擁有現代史上最顯赫的姓氏,甚至有人評價:“畢加索這個姓氏本身就等同於現代繪畫史。”在這樣的家族盛名之下,帕洛瑪順理成章地顯示出了卓越的藝術才華,她被譽為“珠寶設計界的金色靈感”,與此同時,她還是一個極具商業頭腦的珠寶商人。

帕洛瑪·畢加索的童年在巴黎和法國南部度過,自幼與藝術家為伍,在知識分子的氛圍中成長。成年後,她在巴黎大學進修,畢業後為巴黎一些前衛戲劇製作擔任舞台服裝師及形象設計師。在這段期間,她的珠寶設計才華逐漸顯露。隨興所至,她利用Folie-Bergeres三點式泳裝上的寶石串製成一係列萊茵石項鏈,受到劇評家讚賞。於是她決定重返校園,接受正規的珠寶設計與製作訓練,以發揮這方麵的天賦。一年後,帕洛瑪·畢加索向友人伊夫·聖洛朗展示首批作品,並請教這位著名時裝設計師如何為作品定價,他卻立即請她為其時裝係列設計一套首飾。其後,帕洛瑪·畢加索又為House of Zolotas設計黃金首飾,從中吸收了珠寶製作的實際知識,令她的設計技巧更臻完美。1973年,帕洛瑪·畢加索的父親去世,於是她暫時擱下珠寶設計工作,騰出時間整理父親的大量遺作,並協助成立畢加索美術館。帕洛瑪·畢加索與蒂芬尼的淵源始於1979年,蒂芬尼公司設計總監邀請帕洛瑪·畢加索為蒂芬尼的一次展覽設計餐具。翌年10月14日,蒂芬尼公司推出帕洛瑪·畢加索首度獨家設計首飾係列。該係列首飾新穎悅目,款式豪邁,如牆上塗鴉,顏色鮮豔、對比分明,一推出即大受歡迎。

在與蒂芬尼公司多年的合作中,她創作了大量舉世無雙的珍品,包括珠寶盒以及一些采用巨型和名貴寶石鑲製的名貴項鏈。帕洛瑪·畢加索18K金及純銀首飾表麵或光滑細致,或展現獨特的浮凸紋理,配以各種珍奇寶石,每款設計都璀璨奪目,活力四射,充分展示出設計師豐富的想象力。她喜歡以奇特的形態、鏈環和編織狀紋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顏色配搭也獨樹一幟,她贏得了當代國際首飾界頂尖設計師的美譽。

為表彰帕洛瑪·畢加索在珠寶設計方麵的成就,美國兩家博物館珍藏了她的作品並長期展出。史密森學院轄下的國立博物館收藏了一串由帕洛瑪·畢加索設計的鑲有396.30克拉紫鋰輝石的項鏈。她設計的另一條鑲有408.63克拉月光石,並以碎鑽鋪成“閃電”形狀的手鏈,則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曆史博物館展出。

2000年是帕洛瑪·畢加索為蒂芬尼公司獨家設計首飾的20周年紀念。她至今仍不斷為現有的首飾係列增添新作,以及推出新設計的珠寶。

蒂芬尼並不滿足於已有的設計,而是不斷地推陳出新。在迎來了與帕洛瑪·畢加索的合作之後,蒂芬尼又選擇了著名的建築師弗蘭克·蓋裏來為自己設計珠寶。這個創意可謂大膽而富有新意,因為弗蘭克·蓋裏一向以大手筆的建築項目而著名,他曾經設計過洛杉磯的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藝術館,以及巴黎的美國文化中心等等,盡管在建築界弗蘭克·蓋裏聲名在外,並且獲得過建築界的最高獎項普立茲克獎,但他從未涉及過珠寶設計。但是,在接到蒂芬尼的橄欖枝後,一向喜歡冒險的弗蘭克·蓋裏很快就作出了答複,於是,蒂芬尼很快推出了由150件首飾組成的珠寶係列,震撼了整個時尚界。弗蘭克·蓋裏的加入為蒂芬尼的珠寶設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將自己熟悉的建築元素融入進了珠寶設計中。他曾經將作品分為六個係列,裏麵充滿了時尚建築的元素,比如他的“折疊”係列,“扭轉”係列,正如他所設計的建築作品一樣,弗蘭克·蓋裏所設計的首飾也沒有常規的外表,因而每一件都是難得的藝術品。

在弗蘭克·蓋裏的設計中,有很多有趣的材料,比如經過拋光和氧化的黑金,銀以及發晶,墨玉,棕色條紋瑪瑙和雪白的蛋白石等。除此之外,澳大利亞的苦杏,非洲的烏木等具有異國風情的材料也經常被用在他的作品中……

在漫長的歲月中,蒂芬尼用美國人對時尚元素的精巧捕捉,創造了一個藍色的珠寶神話,而這個神話,還在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