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地”是英文Brandy的譯音,它是以水果為原料,經發酵、蒸餾製成的酒。通常,我們所稱的白蘭地專指以葡萄為原料,通過發酵再蒸餾製成的酒,而以其他水果為原料,通過同樣的方法製成的酒,常在白蘭地酒前麵加上水果原料的名稱以區別其種類。比如,以櫻桃為原料製成的白蘭地稱為櫻桃白蘭地,以蘋果為原料製成的白蘭地稱為蘋果白蘭地。
白蘭地起源於法國幹邑鎮。幹邑地區位於法國西南部,那裏生產葡萄和葡萄酒,後來幹邑地區出產的葡萄酒液被簡稱為幹邑。
幹邑音譯為“科涅克”,位於法國西南部,是波爾多北部夏朗德省境內的一個小鎮。它是一座古鎮,麵積約10萬公頃。科涅克地區的土壤非常適宜葡萄的生長和成熟,但由於氣候較冷,葡萄的糖度含量較低(一般隻有百分之十八、十九左右),所以,其葡萄酒產品很難與南方的波爾多地區生產的葡萄酒相比擬。在17世紀,隨著蒸餾技術的引進,特別是19世紀在法國皇帝拿破侖的庇護下,科涅克地區一躍成為葡萄蒸餾酒的著名產地。1909年,法國政府頒布酒法明文規定,隻有在夏朗德省境內、幹邑鎮周圍的36個縣市所生產的白蘭地方可命名為幹邑,除此以外的任何地區生產的白蘭地不能用“幹邑”一詞來命名,而隻能用其他指定的名稱命名。這一規定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了“幹邑”白蘭地的生產地位。正如英語的一句話:“All Cognac is brandy,but not all brandy is Cognac。”(所有的幹邑都是白蘭地,但並非所有的白蘭地都是幹邑)這也說明了幹邑的權威性,幹邑不愧為“白蘭地之王”。
早在12世紀,幹邑生產的葡萄酒就已經銷往歐洲各國,外國商船也常來夏朗德省濱海口岸購買其葡萄酒。約在16世紀中葉,為便於葡萄酒的出口,減少海運的船艙占用空間及大批出口所需繳納的稅金,同時也為避免因長途運輸發生的葡萄酒變質現象,幹邑鎮的酒商把葡萄酒加以蒸餾濃縮後出口,然後輸入國的廠家再按比例兌水稀釋出售。這種把葡萄酒加以蒸餾後製成的酒即為早期的法國白蘭地。
當時,荷蘭人稱這種酒為“Brandewijn”,意思是“燃燒的葡萄酒”。17世紀初,法國其他地區已開始效仿幹邑鎮的辦法去蒸餾葡萄酒,並由法國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的葡萄酒生產國家和世界各地。
1701年,法國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白蘭地也遭到禁運。酒商們不得不將白蘭地妥善儲藏起來,以待時機。他們利用幹邑鎮盛產的橡木做成橡木桶,把白蘭地貯藏在木桶中。1704年戰爭結束,酒商們意外地發現,本來無色的白蘭地竟然變成了美麗的琥珀色,酒沒有變質,而且香味更濃。於是從那時起,用橡木桶陳釀工藝就成為幹邑白蘭地的重要製作程序,這種製作程序也很快流傳到世界各地。1887年以後,法國改變了出口外銷白蘭地的包裝,從單一的木桶裝變成木桶裝和瓶裝。隨著產品外包裝的改進,幹邑白蘭地的身價也隨之提高,銷售量穩步上升。據統計,當時每年出口幹邑白蘭地的銷售額已達3億法郎。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生產白蘭地,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等,但以法國生產的白蘭地為品質最好,而法國白蘭地又以幹邑和阿爾瑪涅克兩個地區的產品為最佳,其中,幹邑的品質被舉世公認,最負盛名。
白蘭地是以葡萄為原料,經過榨汁、去皮、去核、發酵等程序,得到含酒精量較低的葡萄原酒,再將葡萄原酒蒸餾得到無色烈性酒,將得到的烈性酒放入橡木桶儲存、陳釀,再進行勾兌以達到理想的顏色、芳香味道和酒精度,從而得到優質的白蘭地,最後將勾兌好的白蘭地裝瓶。白蘭地酒精度在40-43度之間,雖屬烈性酒,但經過長時間的陳釀,其口感柔和,香味純正,飲用後給人以高雅、舒暢的享受。白蘭地呈美麗的琥珀色,富有吸引力,其悠久的曆史也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白蘭地釀造工藝精湛,特別講究陳釀時間與勾兌的技藝,其中陳釀時間的長短更是衡量白蘭地酒質優劣的重要標準。幹邑地區各廠家貯藏在橡木桶中的白蘭地,有的長達40-70年之久。他們利用不同年限的酒,按各自世代相傳的秘方進行精心調配勾兌,創造出各種不同品質、不同風格的幹邑白蘭地。釀造白蘭地很講究釀藏酒所使用的橡木桶。由於橡木桶對酒質的影響很大,因此,木材的選擇和酒桶的製作要求非常嚴格。最好的橡木是來自於幹邑地區利穆讚和托塞斯兩個地方的特產橡木。由於白蘭地酒質的好壞以及酒品的等級與其在橡木桶中的陳釀時間有著緊密的關係,因此,釀藏對於白蘭地酒來說至關重要。關於具體釀藏多長時間,各酒廠依據法國政府的規定,所定的陳釀時間有所不同。在這裏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白蘭地酒在釀藏期間酒質的變化,隻是在橡木桶中進行的,裝瓶後其酒液的品質不會再發生任何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