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演講者的觀點是:“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但他首先擺出的是日本人認為中國是“老大帝國”的觀點,亮出敵論。是為一波。
接著宕開一句,用一個疑問句提出:“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充滿義憤,語氣鏗鏘,言辭有力。是為二波。
緊接著,他語勢陡轉,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這是第三波。並形成高潮,顯得波瀾跌宕,造成下文議論的一種特有的氣勢。
(4)張弛波瀾起伏
弦繃得過緊就要斷,繃得太鬆又不能射出有力的一箭。一味的張,聽眾會感到疲勞;一味的弛,又不能引人入勝。演講在一段較快(慢)節奏之後,緊接著以稍緩(急)節奏,或於熱(涼)中講涼(熱),安(危)中講危(安)。緩(急)中講急(緩),陡起風波,出人意料地掀起波瀾。
美國前總統布什關於海灣戰爭的演講《戰爭不可避免》,先抓住這次“沙漠風暴”行動是根據聯合國決議案行事,是各國已盡了最大外交努力失敗後迫不得已采取的。以弛開篇。
接著,一連用了五個排比句,闡述了為何現在采取行動,而不再等待的原因,如弦緊繃。
爾後,布什向全世界表白,美國出兵的目的是解放科威特,是實現海灣和平。如峽穀湍流後的平原,節奏緩和。
最後,引用了參戰將士對戰爭的態度,以張收束,強烈地鼓舞了士氣,安撫了民心。
(5)離合波瀾起伏
演講時,將與題近時,忽然蕩開;將與題遠時,又再掉轉回頭,二者相問相生,波瀾疊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李德倫曾作過一次《神侃足球》的演講。演講開場就說,他71歲上五層樓的感受,並很“自豪”地同與會者作對比。聽似跑題,是為離。“我靠的是什麼呢?是踢足球。”
一侃,便侃到他從小學踢球踢到二十幾歲;侃到作為球員,不僅身體很重要,文化素養也很重要,如球員應該聽京戲,看話劇,聽相聲,聽交響樂……又扣緊題目,是為合。
接下來又談及“散裝樂隊”,這又是離。“我覺得,這些不僅在音樂上,足球運動也應如此!有節奏,有整體感,要相互配合。”歪打正著,言之理順,又合意旨。
總之,運用波瀾起伏演講,可以使演講生動活潑,表達曲折盡意,避免平直呆板,有利於塑造形象,深化主題。
掀起高潮效果
演講的高潮,既是演講者思想最深刻、感情最激昂的時刻,又是聽者情緒最激動、精神最振奮的瞬間。
演講的高潮,指演講者在演講中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演講充分地表現其審美價值,進而產生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如何構築演講的高潮呢?根據卡耐基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重複高潮
作為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法,重複就是在演講中將某一句、某幾句或某一段緊接著重複一遍甚至數遍。
在演講過程中組織這樣的重複,不僅是為了讓聽眾聽清一些重要的詞句,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重複時,通過有聲語言的變化來加強語氣、強調觀點和升華感情,從而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因此,隻要設計得適時和巧妙,重複之處就往往可以成為演講的一個高潮。
亨利在弗吉尼亞洲議會上的演講,有這樣兩段:
“假如我們想得到自由,並拯救我們為之長期奮鬥的珍貴的權力的話,假如我們不願徹底放棄我們長期從事的曾經發誓不取得最後勝利而決不放棄的光榮鬥爭的話,那麼,我們必須戰鬥!我再重複一遍,必須戰鬥!”
“……囚禁我們的鎖鏈已經鑄就,波士頓草原上已經響起鐐銬的叮當響聲。戰爭已不可避免——那麼就讓它來吧!我再重複一遍,就讓它來吧!”
在這兩段裏,演講家情不自禁地分別重複道:“我再重複一遍,必須戰鬥!”“我再重複一遍,就讓它來吧!”正是這兩個重複,把演講家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把聽眾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2)排比高潮
使用排比句的地方,未必一定是演講高潮的地方,但演講高潮的地方,卻往往離不開排比句。例如:
“要勝利,不是拖而是打!要勝利,不是消極抗戰而是積極的抗戰!要勝利,不是國內的分裂而是國內的團結!要勝利,不是政治的壓迫而是政治的民主!”
“有辦法!辦法就出在陝甘寧邊區!辦法就出在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後抗日根據地!辦法就出在中國人民的身上!辦法就出在真正抗日的黨派和軍隊中間!辦法就出在中國共產黨尤其是在我們的毛澤東同誌的手中!”
這是周恩來同誌在延安一次會上演講中的兩個精彩片斷。從全篇演講來看,這兩段文字,顯然分別是其中兩個層次的高潮所在。
在此不難看出,周恩來就是直接借助排比修辭,來構築這兩個高潮的。
(3)反問高潮
問而不答,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
這種句式感情色彩濃重,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而同樣有助於構築演講高潮,特別是在說理性、論辯性和鼓動性很強的演講中,其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
這是亨利在美國弗吉尼亞洲議會上演講結尾中的一組反問句。全篇演講就像跌宕起伏的海洋,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而且處理高潮的語言修辭手段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