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注意演講效果(4)(2 / 3)

這裏以一隻碗的三種狀態,分別闡明了民主集中製以及辦事公開、公正等原則。接著,演講者還借用一張紙的兩種用途來昭示廉政與勤政。他說:“這張紙,絕不用它打收條、打欠條,我要用血汗寫下今後的曆史,交上合格的答卷。”這樣講,使重大原則問題變得簡明、形象,使聽眾對其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演講中正確運用概念,有助於聽眾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演講內容,從而更好地發揮演講的宣傳鼓動作用。

演講中如何下判斷

判斷在演講中的作用

(1)演講要求判斷恰當

判斷是演講中表達思想或情感的基本形式之一。人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常常要對某種事物或思想觀點表示肯定或否定,這種對思維對象有所判斷的思維形式就是判斷。

從思維方麵來說,演講要做到判斷恰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判斷形式正確,二是判斷真實。所謂判斷形式正確,是指斷定某種事物,必須用適合於表現該事物的判斷形式。比如,我們要斷定“演講態勢得體”是“演講成功”的必要條件,就得運用必要條件的判斷形式,做出“演講隻有態勢得體,才能成功”的判斷。所謂判斷內容真實,是指判斷內容要符合所斷定事物的客觀情況。比如,根據林肯當過美國總統,又被公認為是演講家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做出“林肯既是美國總統,又是演講家”的判斷,這就是真實的判斷。判斷真實是演講判斷恰當的主要條件。

從語言方麵來說,演講者用來表達判斷信息的語句必須準確,同一判斷可以用不同語句來表達,究竟選擇哪一個語句,要根據判斷的內容和思維形式而定。比如,中國女排姑娘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而不是個人名利,個人寧願一個獎杯都不要,隻要捧回全隊那個珍貴的獎杯。”在這裏,“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而不是個人的名利”,是一個聯言判斷的句子,如果用“雖然我們拚的是祖國的榮譽,但不是個人的名利”的句子來表達,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為這種判斷的

思維形式錯誤,不符合判斷對象的思想實際。此外,演講者用來表達判斷的語句還必須與演講的主題和語境相吻合。1972年2月,尼克鬆訪問我國,在答謝宴會上,他的祝酒詞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們深信你們的製度,我們同樣深信我們的製度。我們在這裏聚會,並不是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利益,就是維護我們的獨立和我們人民的安全;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製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處,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讓曆史而不是讓戰場對創立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斷。”

我們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其措詞準確,用語精當,既維護了雙方的社會製度,又表達了雙方共同的利益和希望。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用來表達判斷的語句卻恰到好處。

判斷恰當是演講推理正確的基礎。因此,推理是由判斷組成的,判斷不恰當,推理就不可能正確、嚴密。隻有推理正確,才能使演講自圓其說,言之成理,持之有效。

(2)判斷在演講中的作用

演講應富有感染力、說服力和鼓動性。演講者要表達深刻的內容和豐富的感情,就要掌握判斷的各種邏輯形式在演講中的具體作用。判斷在演講中的作用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恰當地運用判斷,可以渲染演講氣氛,吸引聽眾注意力,增強語言的感情色彩。例如:“人民戰士值得讚美”這句肯定判斷,表達了對戰士的讚美之情。如果用雙重否定句“我們不得不讚美人民戰士”,語氣顯然變得更加肯定,具有總結、收束和啟發聽眾的作用。如果改用反問句:“人民戰士難道不值得我們讚美嗎?”感情就顯得更加強烈,具有迫使聽眾思考的作用。這三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了同一判斷,但在語氣、語調、感情色彩方麵有所不同,在演講過程中,恰當地選擇使用,便能準確生動地表達思想感情。

第二,恰當地運用判斷,可以使語言具有力度,增強演講的說服力和鼓動性。例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著名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示威遊行集合上的演說》中有一段話連用了五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形成條件關係的排比,指出隻要種族歧視存在,就必須有反種族歧視的鬥爭,顯得氣勢磅礴。他說:

“有人問民權愛好者:‘你們何時才會滿意?’隻要黑人還是凶殘的警察暴行的犧牲品,我們就永遠不會滿意;隻要我們因旅行的勞累而變得沉重的身體在公路旁的汽車遊客旅館和城市旅館裏得不到住宿,我們就永遠不會滿意;隻要黑人還是從一個較小的黑人區流動到另一個較大的黑人區,我們就永遠不會滿意;隻要我們的孩子被‘黑人免進’的招牌剝奪了人格和尊嚴,我們就永遠不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