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千山

“萬壑鬆濤百丈瀾,千峰翠影一湖蓮。”千山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裏處,總麵積44平方公裏,素有“東北明珠”之稱。它南臨渤海,北接長白,群峰拔地,以峰秀、石峭、穀幽、廟古、佛高、鬆奇、花盛而著稱。

千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數百年來,道教在千山先後興建了寺觀宮庵20多座,其中無量觀、慈祥觀、五龍宮、普安觀都是道士們活動的中心。千山道教的流派是全真道中的龍門派、華山派、蓬萊派和金山派,其中以龍門派、華山派的影響較大。經過多年的發展,千山諸觀香煙繚繞,鍾磬幽鳴,一派仙山福地的景象。

【著名景點】

仙人台

仙人台,又名觀音峰,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位於南部遊覽區諸山脈之巔。海拔708.3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登山遠望,諸峰千姿百態,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古鬆參天迎風瀉濤,怪石嶙峋星羅棋布,古洞寶塔雲煙繚繞,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千山大佛

在眾多的奇峰中,最為奇特的是千山大佛。千山彌勒大佛(石佛)位於千山風景區北部,是自然造化的全國特大石佛之一。佛像身高70米,體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依山而坐,貌似彌勒,形象逼真,神態可掬,栩栩如生,端坐於千朵蓮花山之中,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祖越寺

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一。據考證,它最初建於唐朝,當時的建築寬闊宏偉,大於現在幾倍。祖越寺殿宇壯觀,山色秀麗,景致優美。東西兩麵山峰將它緊緊抱合,如雙手捧著一顆明珠。

龍泉寺

龍泉寺,在千山北溝中部,東距無量觀約1.5公裏,立於群峰環抱中,地勢寬闊,建築宏偉。該寺始建於唐代,金元時期規模還小,明代大興土木,建築較多,後來重修仍保持明代風格。該寺半依峭壁,半築短垣,坐落在幽壑叢林之中。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藏經閣。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

南泉庵

南泉庵是一座道院。據明萬曆四十年(1612)重修碑記載,自唐建庵,中經很多朝代,屢次重修,一直到萬曆已酉年(1609),“孫公”等人見古刹已成廢墟、便募金伐石,開始重建南泉庵。先後建了佛堂、齋堂、門樓、垣牆等,後來又經數歲補茸,又開拓殿宇三間。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以後,經乾隆五十年(1785)、嘉慶五年(1800)、道光四年(1824)、道光二十六年(1846)相繼重修與擴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現在這樣的規模。

香岩寺

香岩寺在千山南部,雖處諸峰環抱之中,但入其境並不覺其狹,反有遠峰近坡層次鮮明、深遠開闊之感。香岩寺是千山的早期建築,相傳始建於唐,最遲也不晚於金、元時期。寺東山上的“雙峰塔”就是金代留下的古塔,是千山現存的最古建築,塔上有磚雕飛天等圖案,建築美觀大方,是香岩寺的著名景點之一。

天應宮

千山道教民俗吉祥神廟“天應宮”更是一處獨具文化特點的民俗文化宗教場所。“天應宮”中供奉的是中國民俗傳統文化中所希求、所信奉的福星、祿星、壽星、喜神、財神,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追求。“天應宮”建築古樸典雅,傳統文化氛圍濃厚,吸引中外遊客觀賞駐足。

白鳥園

白鳥園是千山新建的遊覽景區,它集世界各地的走禽、水禽、猛禽、飛禽等七大類100多個品種。回歸自然之中,置身百鳥世界,鳥類以其優雅美麗的舞姿,絢麗多彩的羽毛。婉轉動聽的歌喉,為大自然增添了勃勃生機和詩情畫意,給人類生活帶來了無窮樂趣。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鞍山市千山距沈陽桃仙機場僅90公裏。乘飛機抵達沈陽桃仙機場後,可轉乘汽車、火車至鞍山市。

鐵路:火車至遼寧省鞍山市,再於鞍山市火車站前乘坐308路小公汽直達千山北部景區正門,站前乘坐210路公交車直達千山仙人台景區。

水路:鞍山市千山距大連海港、碼頭隻有2個小時的車程。乘輪船抵達大連海港後,可轉乘汽車、火車至鞍山市。

收費

門票:80元/人(旺季),60元/人(淡季)

住宿

鞍山市酒店、賓館眾多,住宿非常方便,如:

勝利賓館

地址:鞍山市鐵東區南勝利路47號電話:(0412)55139665591905

寰球大酒店

地址:鞍山市鐵東區民豐巷1號電話:(0412)22151882215088

鐵東賓館

地址:遼寧省鞍山市東民生路22號電話:(0412)2200286

千山璐琦園

地址:中國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風景區中南溝電話:(0412)5410059

氣候

千山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熱冬寒,春暖秋爽,雨熱同期,幹冷同季,降水充沛。東北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因此遊覽千山最好在5—10月。

電話

景區電話:(0412)5412123

鞍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412)5536485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崆峒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裏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麵積84平方公裏,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鬱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於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來,海內外旅遊者紛至遝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著名景點】

聚仙橋

聚仙橋在崆峒前山麓涇河河穀中,原有一巨石橫跨涇河兩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攔,噴珠濺玉,景色壯觀,是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橋虹跨”。明人羅潮《仙橋虹跨》詩雲:“仙橋飛渡壑,橫亙長虹臥,來往閑遊者,不信天邊過。”1980年,修建崆峒水庫,聚仙橋被淹沒。1986年在壩前600米處重修。

望駕山

崆峒山東峰,前臨平(涼)涇(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涇河相會,海拔1926米。望駕山突兀聳立,氣勢雄偉,站立峰頂,涇河川和平涼城盡收眼底。相傳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山上雲霧遮罩,虛無飄渺,大臣們在山前壘土相望,故稱望駕山。峰頂原有懷曠亭,今已不存。

廣成丹穴

廣成丹穴在望駕山北峰的絕壁上,這裏懸壁如削,十分險要,人跡罕至,相傳廣成子居住穴中,煉穴修道。“廣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羅潮《廣成丹穴》詩雲:“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雲杳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