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克製自己 成就大事(1 / 2)

高明者從來都不是自作聰明。他們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尊能賤,給自己留下了廣闊的騰挪威空間。每個人都有位居人下的時候,這時即使有天大的雄心壯誌,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身份角色,隻有這樣,才能利用時機壯大自我。如果一開始就蠢蠢欲動,那麼等待你的就可能是永遠出局。

忽必烈出身於蒙古貴族,但和大多數蒙古貴族相比,他更願意學習漢文化,和漢族儒士接近,向他們學習各種治國經驗。因此,在忽必烈的政治生涯中,這一因素成為他不斷獲取勝利的保證;尤其是在忽必烈長大成人之初謀取權力、鞏固地位方麵,漢文化和漢儒對他的幫助更顯得突出和重要。

蒙古汗窩闊台1242年4月去世之後,由皇後脫列哥那(乃馬真)攝政。1246年,窩闊台長子貴由繼位,脫列哥那繼續掌握國政。但貴由在位僅僅兩年,就在一次巡遊中死去,國家無君,急需有人主持國政。

在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妻唆魯忽帖尼的精心謀劃之下,術赤長子拔都、大將兀良合台等人紛紛支持拖雷的長子蒙哥。1251年6月,在經過激烈的鬥爭之後,蒙哥繼承了汗位,從此蒙古國的汗位由窩闊台一支轉到了拖雷的子孫手中。

從窩闊台去世到蒙哥繼位的10年間,蒙古政局動蕩不安,守舊派蒙古貴族與西域商人在朝中占據支配地位,對百姓的賦斂加重,而且法度紛亂,不能統一,使得“內外離心”。

麵對這種境況,蒙哥先是大力剝奪窩闊台係諸王大臣的權力,對擁護自己的人厚加封賞,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基礎。

然後,蒙哥又下詔革除了一些擾民弊政,以促進生產的發展。但是,蒙哥最關注的還是以武力對外進行征伐。他上台之後,不斷派遣諸王大臣領兵出征,其中最重要的兩路是由其二弟忽必烈征伐南宋,並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三弟旭烈兀遠征西亞,並執掌該地政務,從而對蒙古國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忽必烈是拖雷和唆魯忽帖尼的第二個兒子。唆魯忽帖尼自己雖然是位虔誠的景教徒,但她很注意對子女的教育,特意在她的湯沐邑所在地真定聘請熟讀經書的儒士到漠北去給子女當教師,因此忽必烈早年就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並且暗暗立下大誌,欲“有為於天下”。

成年之後,忽必烈就積極延攬天下名士,不論出身如何,也不管三教九流,隻要有一技之長者,都受到他的禮遇。1242年,忽必烈請燕京大慶寺高僧海雲法師到漠北去,向海雲法師求問“安天下之法”。

忽必烈見了海雲法師之後,態度非常恭謹,以上賓之禮相待。一次,忽必烈問:“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乎?”

海雲法師回答說:“欲有為於天下,當訪尋天下大賢碩儒,請教古今興亡之道。”

然後,海雲法師又將自己隨行帶來的雲中南堂寺僧人劉秉忠介紹給了忽必烈。

劉秉忠生於官宦之家,先祖曾在遼朝當官,金滅遼後,又仕於金。劉秉忠年輕時,為養家糊口,曾到邢台節度使府當了一個抄書小吏,因不滿於做平庸的工作,遂投筆隱居,潛心鑽研經典,受到天寧寺虛照禪師賞識,特意派弟子入山招其剃度為僧,在寺中掌書記之職。其後,他遊曆雲中,留居於南堂寺。當海雲法師北上時,聞知劉秉忠博才多學,特意邀他同行。劉秉忠本來就想尋找機會一試胸中才學和抱負,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因此海雲法師之邀他立即接受,一道北上謁見忽必烈,果然得到忽必烈的欣賞。當海雲法師南返時,劉秉忠被忽必烈留了下來,成為忽必烈的重要謀士,為忽必烈奪取汗位、建設元都立下了首功,成為元代的功勳重臣。

劉秉忠留下不久,懷仁的著名儒士趙璧也奉召來到忽必烈藩府。從這時起,忽必烈帳下名士不斷增加,他們把曆代封建統治經驗灌輸給忽必烈,使忽必烈大開眼界,逐漸掌握了許多治理國家的經驗。

蒙哥即位後,以漠南漢地情況複雜,需要得力人物統治,於是任命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的軍國庶事。當忽必烈得知這一消息時,喜出望外,因為這樣一來他就有了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與抱負的用武之地。為了慶賀這一任命,忽必烈打算擺設酒宴招待僚屬。

這時,宿儒姚樞勸道:“一時得意而忘形,必招致大禍,非明智之舉。成大事者,應收斂心誌,不要外露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