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公元前400至500年間,也就是距今2500年前,處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埃及,處於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日益沉淪並走向消亡的時候,中國卻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封建製度逐步代替奴隸製度,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開始形成。爾後又經過封建社會的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和元朝三次較大的民族融合,以及隨後同滿族等兄弟民族的彙聚,從而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到了清代中葉,中國人口發展到四億左右,由包括漢族、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維吾爾族、傣族、蒙古族、高山族、藏族、哈薩克族、滿族、回族等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在曆史上雖然出現過多次分裂、割據現象,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在更多的時候是以一個統一、獨立、強盛的國家雄踞於世界的東方。“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巴比倫都曾中道滅亡過,而中華民族及其祖國經曆了幾千年的風浪與興衰,一直穩定地凝聚在一起,保持著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中國的封建社會曾經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這樣的封建社會的盛世。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更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曆史發展和民族振興時期。中華民族的發展最係統、最完整,最富有個性與特點,具有光榮的民族傳統。古老的民族道德文化,為本民族贏得了“禮義之邦”的盛譽;勤勞智慧,堅忍不拔,英勇頑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幾千年民族生活的寫照。從古代伏羲織網漁獵、神農嚐試百草到黃帝垂裳而治;從誇父追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到愚公移山;從修建萬裏長城到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當代中國人成功地爆炸原子彈、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實施探月工程,到戰勝汶川地震災害等,都生動地反映了我們民族征服自然的頑強精神。

中華民族從來都有不斷推進社會改革和革命的鬥爭精神,例如:文王周公製禮樂、西秦商鞅變法、宋代王安石變法,明代張居正改革等封建階級內部的自救運動;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宋代王小波、李順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等數百次農民起義;以及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等。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時期的改革開放,推動著中國社會不斷進步,促使中國社會形態由低向高不斷向前發展。中華民族還具有酷愛自由,富於反抗,抵禦外侮,注重民族氣節等特點,並同時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第三節繁榮的經濟和科技文化一個偉大民族是以不斷發展的經濟文化作為依托和支撐的。早在2000多年前,當歐洲居民還在茹毛飲血,處於野蠻蒙昧之時,中國的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比較發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物種起源中心。水稻、大豆、穀子、黃麻等農作物的栽培都源於中國,常見栽培作物達到50餘種。據古代《易經》坤、離、大畜、小畜等卦卜辭表明,我國在三皇時代就已飼養著成群的牛、羊、豬、犬等家畜。我國很早就掌握了鑿井打水技術。據考古發現,最早的水井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約5700多年。由於掌握了打井技術,使我們祖先可以遠離江河到更遠的地區開疆拓土。與此同時,中國的手工業也發展起來。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我國勞動人民就最早地發明和製作了瓷器(廚具、餐具和茶杯等),並開始了煉銅、冶鐵、釀酒、製糖,還建造戰車和帆船等。我國有著長達四、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現今暢銷於世的“二十五史”(從《史記》到《清史稿》),記載了我國從遠古時期到辛亥革命前各個時期的曆史,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見的。而埃及、巴比倫和印度等三個文明古國,有的在發展進程中被中斷,有的停止,有的衰退,沒有像中國這樣完備而係統的曆史記載,所以有外國學者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隻有中國數千年曆史連綿不斷”,“中華民族是最具有曆史感的民族”。

我國文字的形成在世界上相比較也是古老與成熟的。考古學家從西安半坡村落遺址發現了具有母係氏族社會特征的仰韶文化,從已發掘的陶器來看,上麵刻劃著許多方塊符號,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萌芽。到了夏末商初,中國出現了在牛肩甲骨和龜殼上刻寫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形體結構和造字方式為後世漢字和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原則和基礎。而當中國文字雛形出現了三四千年以後,日本才在摹仿中國漢字的基礎上編造了平假名,還有一些國家有文字的曆史則更短。我國在漫長的生產發展和文化交流中,字體日益發展,例如經過秦小篆、漢棣書、魏碑、宋體等,逐步形成了形體精美,使用極其方便的漢字。現代漢字的表意明確而又方便,一個字就是一個意思,而且十分簡潔。漢字的成熟與發展,大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在相當長時間內曾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天文學曾先於世界其他國家發展起來。公元前六世紀,我國比西方早六百七十年記錄了哈雷慧星的軌跡,並完整地記錄了日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