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四世紀,我國創造了最古老的星表,發明了四則運算和九九表。中國關於圓的定義比西方歐幾裏德早一百多年,南北朝數學家祖衝之,宋代數學家秦九韶都曾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西方譽為“最幸運的天才”。我國的醫學也曾在世界上遙遙領先。戰國時代的扁鵲、三國時代的華佗、明代的李時珍都是名揚四海的醫學家。戰國時成書的《黃帝內經》,南北朝時陶弘景編修的《本草經集注》,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都是影響世界的醫學名著。尤其是《本草綱目》,曾被譯成多種文字,流行各國,為世界植物學、藥物學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此外,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曾有過不計其數的科學創造。例如從計算圓周率到實測子午線,從水碾、風車到風箱;從切脈、針炙到全身麻醉;從造地動儀,索橋到建設大跨度拱橋,從刀槍箭戟等18般兵器到火箭、火炮的發明,無不居於世界榜首。需要著重介紹的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一是指南針,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指南針的雛形—司南。到了宋代,勞動人民就利用人工磁體,製成了指南針。幾百年以後,中國的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才使早期的殖民者能夠遠渡重洋,環繞地球,發現了新大陸(今拉丁美洲)。所以馬克思說,中國指南針的發明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要條件”。二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當時俄國還沒有在地圖上出現),使人類從繁重而昂貴的書寫物(竹筒、樹皮、牛羊皮和絲綢)中解放出來。紙的發明促使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三是早在隋唐時期,即在1300多年前,我國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而又在幾百年以後,又由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開辟了廣闊道路。而與此同時,歐洲的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還剛剛從奴隸製枷鎖中解放出來,生產力發展還十分低下,根本不知道印刷術為何物。四是在公元七世紀我國首先發明了火藥,被廣泛地運用於建築和軍事方麵,火藥的發明同樣是我國人民在征服自然過程中的偉大發現。四大發明隨後分別傳入亞洲、歐洲許多國家,它的出現和應用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以及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象征,標誌著中國在過去幾千年曾經是世界上文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四大發明又同時是歐洲衝破中世紀黑暗的曙光,是現代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馬克思曾經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級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成了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為精神發展創造必須前提的最強大杠杆”。中國古代建築也是聞名於世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軍事防禦工程。二千多年來,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修築過長城。現在的長城為明朝建築,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公裏,宇航員在太空中觀察地球時,用肉眼隻能辨認出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一項就是我國的萬裏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國悠久曆史的見證。貫穿於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連接五大水係,全長1794公裏,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四川西部的都江堰工程,是古代水利建設的光輝典範,它至今仍造福於四川西部的廣大人民。科學技術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著經濟的發展。自秦始皇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中國就以強勢的姿態聞名於世,曆朝曆代都呈現出農業發達、糧秣富足、手工興旺、城市繁榮、經貿暢通的景象。特別是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明代“永宣之治”和清代“康乾之治”創造了封建社會的盛世,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躍登世界巔峰。漢代文帝和景帝時期,“厲行仁義、歸農著本、鼓勵農桑、減免賦稅”,“以富樂百姓安天下”,其時廣泛推行鐵製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帶動了商業的興旺。據《史記·平淮書》記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為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記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一段文字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富庶,漢朝“文景之治”的強盛,隻有同時橫跨歐洲、北非的羅馬帝國可以匹敵;唐代“貞觀之治”時期,中國的強大是舉世無雙的,當時兩個世界強國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不如唐朝。唐太宗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警,堅持以民為本,輕徭薄賦,實行有利於農工商發展的租稅政策,使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水平躍居世界首位。我國自漢代以來,開辟了與中亞、西域各地經貿聯係的“絲綢之路”,這一重要商業通道在唐代更加興旺,政府專門設立安西四鎮,作為管理西域事務的機構,新修了玉門關,打通了天山北路,使絲綢之路不斷延伸。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綢、商品和貨物源源不斷銷往歐亞非各國,並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工藝和各種信息,大大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阿拉伯、印度和日本等國也因絲綢之路頗為受益,推動了本國經濟、文化和宗教的發展。唐朝首都長安是當時唯一擁有1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而其它國家的最大城市也不過隻有5—10萬人,特大都市的出現是唐朝工商業高度繁榮和發展的縮影;明代的“永宣之治”由永樂皇帝朱棣開啟,仁宗、宣宗繼之。這一時期商業、手工業位居世界首位,全國出現了30多座貨物集散城市,例如,鬆江是棉紡織業中心,蘇州、杭州是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製瓷業中心。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廣州、西安、成都都是名聞天下的商業大都會。各地商人雲集這裏,市場商品琳琅滿目。經銷品種有絲綢、酒肉、蔬菜、瓜果、茶葉、煙草、各種農作物和精美瓷器等。歐洲的掛鍾、美洲的煙草也有銷售,白銀日益成為流通結算的貨幣。“永宣之治”時期,明成祖朱棣自詡為“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共主”,為了向外嶄露富足和宣示國威,於1405年(永樂三年)組成龐大船隊,在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下七次造訪西洋各國。船隊曆經28年,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有: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曾抵達非洲東海岸、紅海和麥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