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實現了下述目標:1.宣示了泱泱中華的強盛和國力。據《明史·鄭和傳》記載,赴西洋船隊包括大小船隻240餘艘,其中裝載珠寶和貨物的大船有63艘,船員達2萬7千多人,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護衛的需要組織編成,最大的艦船長44丈4尺,寬18丈,“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鄭和船隊堪稱當時世界一流的海上特混艦隊。英國學者李約瑟在評論鄭和下西洋時指出:“他們顯示了國威,明代海軍在曆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2.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實力,鄭和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遠航,表明我國綜合科技水平在當時躍居世界前列,據《兩種海道針經》記載:鄭和下西洋體現了高超的天文航海技術。船隊運用了“牽星術”,把航海天文定位於與使用導航羅盤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同時也體現了優良的地文航海技術。船隊駕駛人員在掌握海洋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廣泛運用航海圖、計程儀、測深儀和“針路簿”確保航行路線,使船隊在航行過程中,“針路”誤差不超過2.5度;鄭和遠航還掌握了印度洋季風的規律性和季節流向變化,對潮流和海流進行了科學測量,研究了海洋生物的分布,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圖集,對人類海洋科學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3.加強了與各國的經貿聯係。作為上邦大國使者,鄭和率龐大船隊下西洋,沒有恃強淩弱、劫掠他國的任何意圖,而是貫徹“撫和四夷”的方針,加強與各國的友好交往。船隊每到一地,均向該國首領饋贈“誥命銀印”、各級冠服和精美禮品,表達與各國人民“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美好願望,並隨船帶去大批絲綢、瓷器、茶葉等,以中國手工業品換取西洋各國的土特產品。海外各國無不仰慕中國的富庶,無不對中國使者的禮貌風範表示稱讚。鄭和下西洋業已彪炳史冊,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顯示綜合國力的空前壯舉;清代“康乾之治”傳承明製,開創了新的盛世局麵。在政治軍事方麵,削平三藩,收複台灣,平定回部等,不僅顯示了康、雍、乾三大王朝的“十全武功”,更使漢、唐、元以來的政治地理圖固定下來,使中國真正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基礎上整頓吏治稅製、獎勵拓荒墾田、治理黃淮水患、開拓商業城鎮、安撫建設邊疆,使我國經濟社會有了新的發展。全國形成了四大商業中心,“北有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以絲織品、茶葉、瓷器為代表的各種商品行銷世界各地,我國對外貿易不斷出超,每年都有巨量白銀流入國內。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單從中國進口茶葉即達400萬兩白銀,而運銷到中國的商品總額,尚不足以抵銷從中國運出的茶葉一項。
正文 第2章(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