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1793年(即康乾盛世末期),中國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曆史表明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世界一流的經濟文明和物質文明,這是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引自豪和無尚榮光的。在經濟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文化事業也同步發展起來,並日益走向繁榮。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知識湧流、思想迸發、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易經》、《老子》、《論語》、《孟子》、《墨子》、《管子》、《莊子》、《荀子》、《商君書》、《淮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孫子兵法》等古典思想著作即產生於這一時代,諸子百家理論篇章、思想精華的流傳,極大地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易經》、《老子》、《孫子兵法》等被譯成多國文字向世界發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從漢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我國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基礎上,促進了玄學、道教、佛教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在香火煙霧中”,是當時佛學十分興盛的真實寫照;宋朝和明朝期間,理學發端,成為我國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裏程碑,理學強調“良知良能”、“格物致之”、“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理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曆代許多政治家治國理政的座右銘;清代樸學興起,倡導國學研究,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家;以後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思想界在注重研究國學的基礎上,又十分關注西方文化,國內出現了西學東漸、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態勢,創造了新一代學術繁榮。明清時期,在統治者和官府的支持下,知名學者和文人墨客逐步編撰成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十三經注疏》、《百子全書》等經典文獻,這些著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和思想理念,係統成熟,內容豐富,展現了我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度的民族文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海納百川,中庸包容的胸襟,融通儒釋道,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內涵。伴隨著學術思想的活躍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昌明,我國絢麗多彩的文學藝術也得到充分發展,可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文學藝術相媲美。從古代到近代,不斷產生與時代相輝映的文化精品。有《詩經》、《楚辭》這類富於繪畫美、音樂美的詩歌。有漢代樂府的民歌,魏晉南北朝的五言詩,唐代近體律詩等。

詩騷、樂府、唐宋詩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尤其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等文學名著膾炙人口,塑造了一個個中國古典文化的奇峰異景。唐朝鼎盛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宋代溫庭筠、蘇東坡、辛棄疾等辭彩至今光耀奪目;元代傑出戲劇家關漢卿成名要比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早出300多年;我國的散文、音樂、舞蹈、繪畫、雕刻、書法等都具有獨到的民族風格,給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燦爛的光輝。綜上所述,我們從國土的形成、民族的發展、發達的經濟和燦爛的科技文化等方麵簡略地回顧了中國曆史。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之一。中國曾對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獨樹一幟地做出過傑出貢獻。習近平曾經指出:“要理解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執著地為民族複興而努力……必須了解中國人對古代文明的那種自豪感,這是激勵現代人去振興民族的曆史動力。”對輝煌的古代文明和悠久文化傳統的自豪感,是當代華夏兒女推動現代化事業和民族複興的重要動力之一。第四節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在征服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創造燦爛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同時,中華民族的性格與情操也受到了巨大的的磨練和陶冶。毛澤東曾指出:“中國已經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文字可考的曆史…‥,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例如孔子、孟子、老子、王夫之、顧炎武、龔自珍等。科學家:例如張衡、祖衝之、張遂、詹天佑等。政治家:例如夏啟、周公、商鞅、漢武帝、唐太宗、王安石、康熙大帝等。軍事家:例如孫武、韓信、諸葛亮等。文學家:例如韓愈、柳宗元、蘇東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史學家:例如司馬遷、班固、司馬光等。還湧現了許多各個時代的農民革命頷袖,例如陳勝、吳廣、張角、黃巢、李順、王小波、李自成等。各個時代各種不同英雄人物,他們站在時代的前列,順應時代的發展的潮流,為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創造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美麗的山川河流,繁榮的經濟文化,卓絕的“風流人物”為世人所敬仰。唐太宗時,各國派到長安來學習的留學生達數千人之多,日本曾先後19次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他們不論在長安,還是在其它地方,都受到唐朝政府的禮遇。他們學習中國的文化,並摹仿漢字創造了日語。日本的房屋建築,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都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盛唐時期的唐太宗被西域各國稱為“參天可許”,唐宋時期的中國被西方學者稱為“財富累累的國家”,江浙一代的泉州,蘇杭等地被稱為“東方的威尼斯”。中國的繁榮與發展,曾強烈地吸引著許多外國客人前來觀光。

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遊覽了中國許多地方,由他口授寫成了《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各國出版後,輿論界讚不絕口,他們把中國當作神話一樣在傳播,紛紛宣傳:“中國是一個令人陶醉,神思馳往的國家”祖國的繁榮與發展,使曆代中國的有識之士為自己的民族,國家和大好河山而感到無比自豪,也使曆代英雄人物為克服祖國所麵臨的內外危機而叱吒風雲,英勇獻身。正是在這種基礎上,產生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凝結、積澱起來的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是我們民族發展的核心與精華,我國古代愛國主義的內涵主要包括:一、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這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品格,也是古代愛國主義的首要表現在華夏之邦悠久而古老的曆史記錄中,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個民族、各個地區曾有過多次分手、分道或分裂,但數十個民族最終走向融合,走向團結、走向統一卻是最強勁的發展趨勢。之所以會有這種發展趨勢,是由中國大地東西南北之間密不可分的經濟聯係決定的。在中國曆史上,凡是推進祖國統一,為民族大團結做出過貢獻者,必被世人譽為英雄人物,為千古傳頌,例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嶽飛、鄭成功和康熙大帝等;凡造成國家分裂,破壞民族團結者,都被人民視為“漢奸”或“民族敗類”,必為千夫所指,世人唾罵。曆史也證明,什麼時候國家是統一的,各民族相處是和睦與團結的,中華民族就興旺發達。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康熙盛世”都是產生於統一的大中國基礎之上的。反過來什麼時候出現民族分裂,人民就遭殃,國家就衰敗。例如西漢王莽時期,天下大亂,西域分裂為五十五個國家,大漠中商隊的駝鈴聲,被代之為戰亂的拚殺聲,經濟發展凋零,人民困苦不堪。後來中原實現統一,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幫助西域各國結束了戰亂,我國西部地區才重新繁榮起來。所以致力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古代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二、十分注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各國之間的和平相處,這是古代愛國主義的重要體現曆朝曆代的有識之士和有為政治家都把弘揚愛國主義與實現社會穩定,促進國泰民安,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漢文帝、景帝時期,治國理政井井有條,深得民心,街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唐太宗時期強調爭取民心,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警示自己,都深刻地體現了這種內涵。曆代曆朝的愛國主義又總是同爭取和平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中華民族酷愛和平,是其民族的基本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