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1860年,它聯合英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攻打廣州,占領北京與天津,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強迫中國割地賠款,增開商埠,同時派公使進駐北京,使帝國主義的對華侵略從沿海延伸至中國的內地,極大地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1860年9月9日,法國侵略軍夥同英國侵略軍一起進軍北京,繞道西北郊搶劫並燒毀圓明園。圓明園是我國最豪華的園林建築,裏麵樓台亭閣,雕梁畫棟,綜合古今中西建築藝術之大成,且有無數的古刹字畫,珍奇寶物,是世界園林藝術之林的瑰寶。從康熙皇帝時開始建築,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斷修建,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然而在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以後,大肆焚燒搶劫,幾天之內使這片世界罕見的園林藝術群變成一片廢墟。如今後人所見到的隻是殘垣頹樓,一片荒涼。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說:“在兩個勝利者瓜分贓物的條件下,圓明園大規模地遭到了蹂躪”,侵略者個個“腰纏累累”,“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在我們眼中,中國人是野蠻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對野蠻人幹了些什麼”!雨果這段描述深刻地揭露了英法殖民者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法國殖民者還單獨在1883年發動侵華戰爭,造成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危機。此外他們還派出眾多傳教士,對中國進行宗教滲透,對中國人民進行精神壓迫與奴役。沙俄是特殊形態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特點是壟斷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殘餘勢力相結合。它的經濟軍事實力趕不上英法等國,但卻極其野蠻和貪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十月革命以前,它對我國的領土蠶食鯨吞,強行割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以及西北邊疆的大片領土計達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三個法國和四個日本,如果把這片領土修成一公裏寬的公路,其長度可以繞地球37圈半,或從地球並排鋪四條道路直達月球。日本也是封建軍事專製極其濃厚的資本主義國家。它曾深受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然而一旦加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它也遵循資本帝國主義的規律行事,追隨英法等國大肆侵略中國。
1874年,日本曾武力進犯中國的台灣。1894年,它又發動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割讓寶島台灣,並奪去了巨額戰爭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日本利用這筆戰爭賠款,促使自己加速向資本主義強國發展。利用這筆戰爭賠款,修建兵工廠,建造大型戰艦,強化戰爭機器,在20世紀上半葉,成為危害中華民族最深重的帝國主義列強。美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大國在19世紀上半葉曾追隨英法等國,趁火打劫,從中國獲取了許多利益。19世紀下半葉,它對英俄法日協同支配中國的局麵十分不滿,因而提出了“機會均等”,實施“門戶開放”的政策。美國在八國聯軍侵華活動中,特別是在訂立瓜分中國的“辛醜條約”時扮演了牽頭狼的角色。它支持日本打敗俄國,企圖使自己向東三省滲透。它支持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對華進行金融侵略,力圖在財政上控製清政府等,美國在20世紀上半葉也成為危害中華民族最主要的敵人。德國也是六個主要的帝國主義侵華國家之一,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它的工業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德國資本家渴望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和殖民利益,因此亦緊隨英美法等國,參加了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的活動。它不斷侵犯山東,企圖將山東作為侵略整個中國的基地。它也力圖控製清政府的金融和財政,是四國銀行團的成員之一。此外德國也在中國大肆進行傳教活動,對中國人民進行精神侵略。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逐步地由一個獨立的主權完整的國家變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地、原料產地、勞動力的來源地和投資場地;中國獨立的行政權、司法權和海關權被剝奪;中國人的人格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中華民族被帝國主義者視為劣等民族和“東亞病夫”。
在外國的租界裏,在公園和娛樂場所,到處可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禁牌。在外國資產階級眼中,堂堂華夏子孫不齒於人類,而隻能與豬狗等同。外國侵略者通過軍事與和平的手段,強迫誘使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這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中英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日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等。通過這些條約把沉重的枷鎖強加於中國人民身上,使中國麵臨被吞並瓜分的危險。這就不能不激起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慨和強烈反抗。毛澤東曾經指出:“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不堪奴役的中國各族、各階層人民理所當然地展開了偉大的民族自救運動。從三元裏人民反對侵略軍的英勇鬥爭,到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頑強拚搏;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鄧世昌血戰黃海;從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到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無不充滿著打擊侵略者的頑強抗爭精神。正是由於中國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偉大鬥爭,維護著中華民族的統一,使得帝國主義永遠不能滅亡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近代愛國主義也隨之產生。近代愛國主義範疇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抗敵禦侮,壯心報國。毛澤東指出:“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當我們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遭受外國侵略者威脅時,人民就會聚集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奮起反抗,盡忠報國,這是近代愛國主義的主要內涵之一。二是立誌革命、反對封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一條重要途徑是通過與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勢力相勾結來實現的。沒有封建勢力的配合,帝國主義是不可能順利實現侵華美夢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果斷地喊出了打倒封建製度的口號。反對封建、革新社會成為近代愛國主義的又一重要內涵之一。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曆史中,有識之士和各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思考最多的是中國向何處去?“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神聖課題。
一代英傑林則徐麵對西方殖民者對中華大地的塗炭,麵對著祖國在文明長河中沉淪,他在發配伊犁的途中,寫下了“小醜跳梁誰殄滅,中原攬轡望澄清”的不朽詩句,抒發了他平息外患、改良社會、重振國威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然而何人“殄滅”外患?怎樣使祖國獨立富強?是近代所有愛國者和英雄人物都憂心如焚的問題。八十餘年來,為挽救瀕臨垂亡的祖國,各種思潮起伏更替,非常頻繁;各種“救世藥方”紛紛提到社會議事日程上來;各種性質的改革和革命也不斷發生。由此也就形成了各個階級、各種社會力量的愛國主義,它們都將由曆史證明,究竟哪一條道路是拯救中華,振興民族的光明之路。第二節封建階級的自救運動及其愛國主義一、奏響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支曲子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一塊重要的曆史界碑,它是中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轉化的鮮明標誌。戰爭的失敗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定,首先敲響了幾千年封建製度的喪鍾。這場戰爭的實質是東方古老的封建製度同新興的資本主義製度在國際範圍內的較量,是先進的生產方式與落後的生產方式的較量。當時侵華英軍最多不過1萬餘人,卻能打廣州,攻定海,逼北京,陷鎮江,入南京。而清軍在中國本土作戰,擁有甲胄近百萬,卻抵擋不住少數英軍的進攻,豈非咄咄怪事!其實並不奇怪。中國方麵之所以戰敗,主要由兩個方麵的原因決定:一是政治方麵的原因,戰爭爆發前夜,道光皇帝盲目自大,自稱“天朝上國,無人敢敵”,對即將到來的軍事侵略不作認真的防禦準備。除林則徐在廣東,鄧廷禎在福建外,沿海各省都沒有采取切實措施,布防備戰。作為京師門戶的天津,僅有守兵800餘人。山海關一線連一尊合用的大炮都沒有。林則徐曾五次請求朝廷通知沿海各省加強戰備,可是沿海各省督撫大都漠然視之,昏官琦善還上奏道光皇帝,說什麼“水師不必設,炮台不必添”,這種極其昏庸的理政思路造成了國門洞開,海防空虛。而當戰爭打起來以後,他們又抱著僥幸的心理,倉促應戰。一些官員甚至相信夢兆與卜乩,十分輕率地與英軍作戰,結果遭致慘敗。山東巡撫托渾布、兩江總督伊裏布、主持廣東軍務的奕山和主持浙江軍務的奕經都是政治和軍事上的腐朽之輩。所以中國在軍事上慘敗是與政治上的腐敗密切相關的。二是經濟和軍事技術方麵的原因。戰爭是對經濟技術力量的檢驗,當時西方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水平大大超過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