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一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縱觀曆史,兩千多年以來,中國的農民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地舉行起義?從根本上來講,是要求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斬木為兵”,領導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公開聲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起義強烈地表達了農民反對封建等級製度,要求政治上平等的思想。公元993年,四川地區爆發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等貴賤”的戰鬥口號。王小波、李順明確表示要為普天下農民爭土地,求公平,以圖生存之道。農民的經濟平等思想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形象地把農民起義的奮鬥目標概括為兩點,一為“改朝換代打江山,城頭變幻大王旗”,二為“兩畝田、一頭牛、鋤頭鐮刀犁耙頭”,這也就是農民“”均平”思想的具體反映。到了明末農民大起義時,李自成進一步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使曆代農民革命要求再次得到升華,達到了新的境界。但是,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到明末農民戰爭,盡管都追求過、探索過農民革命的目標,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則隻是提出過一些反映他們政治經濟利益的朦朧口號。農民要在經濟上達到什麼目的?要在政治上組織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隻有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才第一次對農民運動要求做出了大膽、全麵、形象和具體的規劃。他們為反抗清王朝統治者,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一、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原因異峰突起,總是有其背景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之初的中國,是有其深刻的經濟社會原因的。其一、清政府把鴉片戰爭中的巨額軍費和賠款轉嫁到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身上。西方殖民者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禍患和造成的社會變化,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清政府的軍費大約花去白銀七千萬兩,加上二千一百萬銀元戰爭賠款和被英軍勒索的贖城費等,總計達到一億二千多萬兩銀元,這相當於清王朝兩年多的稅收。各級官吏為籌措戰爭軍費和賠款,拚命向人民轉嫁負擔,他們巧立名目,增加稅收,橫征暴斂。從1841—1849年之間,清政府的“地丁銀”平均每年遞增三百多萬兩,勞動人民的稅負比戰前增加了好幾倍。沉重的苛捐雜稅造成了大批農民破產,他們無比憎恨西方侵略者和封建統治者,為了生存被迫鋌而走險。
據資料分析,“百姓滋事,皆因州縣征收加重所致”。其二、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農村土地兼並十分嚴重。當時80%以上的土地集中到占人口不到1/3的地主士紳手中,廣大農民則隻占有不到10%的土地。大量失地農民和破產手工業者為了求生存,不得不加入到以“殺富濟貧”為目標的農民起義隊伍中來。其三、必然性常常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這是曆史發展的一條規律。鴉片戰爭以後的十年間,自然災害不斷發生,例如黃河就曾三次決口,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不斷發生水災。廣東、廣西等地連年遭受旱災。禍不單行,遭受著西方列強和封建地主殘酷剝削的農民,又麵臨著自然災害的襲擊,終於忍無可忍,被迫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了。二、太平天國可歌可泣的軍事鬥爭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創立了宗教色彩極濃的拜上帝會,這是他發動農民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洪秀全向受盡磨難的農民指出,舊世界的精神偶象是孔夫子、菩薩、閻羅王、龍王等,他們全都是維護封建道德和秩序的。要打倒“清妖”,就必須要有新的精神崇拜。他聲稱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是”眾人共同的父親”,他號召人們在心目中拋棄其它神聖,專一敬拜上帝,“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專”,在上帝麵前大家都應該平等。拜上帝教在當時是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它使農民砸爛了封建等級製度的枷鎖,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解放。它同時又是一種有效的組織手段,使農民在新式宗教麵前大規模地組織起來。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太平軍進軍的目標非常明確,即“鏟除清妖”,“攻占北京”,建立農民革命新政權。從此氣壯山河、震撼全國,在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展開了。太平天國對腐朽不堪的清王朝進行摧枯拉朽的攻擊,其重大軍事活動主要包括:1.攻克南京。廣西金田起義的大旗樹起來以後,人民眾望所歸,“振臂一呼,從者如流”,他們經過兩年的艱苦作戰,從廣西打進湖南,而又由湖南北取武昌,再由武昌沿江東下,一路攻克州縣,懲治地主惡霸,殲滅大量清軍,到太平軍包圍南京時,已是擁有雄兵數十萬、聲勢顯赫的農民大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