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11月,李秀成率軍再度進攻上海,太平軍發出檄文警告外國侵略者:“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燈,自取滅亡。”1862年,英、美、法三國協同進攻太平天國控製的嘉定、青浦,進逼太倉,太平軍立即展開猛烈反擊,擊斃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消滅敵軍數百名,繳獲洋槍洋炮不計其數。同年9月,太平軍又在浙江慈溪與美國“常勝軍”作戰,擊斃了作惡多端的首領華爾。不久英國侵略者戈登率領洋槍隊進攻昆山,太平軍勇將譚紹光領兵力戰戈登,痛殲洋槍隊數百名。上述戰鬥使外國侵略者十分驚恐,望而生畏,他們承認太平軍“勇猛難當,非常厲害”。清軍將領也如實指出:“夷人之畏長毛,亦與我同”。這些評論從反麵論證了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建的巨大威力。它表明太平天國軍事鬥爭不僅嚴重地動搖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也沉重地打擊和遏製了西方列強企圖滅亡中國的罪惡陰謀。三、《天朝田畝製度》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近代史學家胡繩曾經指出:“農民革命的理想到底是什麼?從封建剝削下爭取解放的農民到底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社會呢?兩千多年封建時代的每一次農民革命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並企圖回答這個問題。太平天國的英雄們第一次給這個問題做出了一個農民階級在沒有比它更先進的階級的領導下所能夠做的最完整的回答”。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以後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繪製了太平天國所要建立的國家和社會藍圖。《天朝田畝製度》公開召示,必須廢除舊的封建土地所有製。“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把全國的土地分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其核心思想是力圖建立一個“無處不保暖,無處不均勻”的大同社會。《天朝田畝製度》規定了太平天國組織社會的方案,本著“寓兵於農”的精神,依照太平軍的軍事編製把農民組織起來,規定每25家為一“兩”,作為太平天國的基層組織。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五兩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等。從而構成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級行政組織。《天朝田畝製度》還囊括了政治、軍事和文化等各個方麵的內容。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企圖通過這樣一套方案,建立一個沒有剝削、公有公產、自給自足的農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天朝田畝製度》作為一個比較完整而係統的農民運動綱領,是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他把曆代農民反對封建剝削與壓迫,要求經濟平等的思想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也深刻地體現了中國農民“酷愛自由,追求社會進步”的政治主張。盡管它帶有濃厚空洞的理想主義色彩,卻吸引了南方千百萬農民群眾,所謂“大旗一揮,從者無數”,正是當時轟轟烈烈發動起義的寫照。金田起義後兩三年間,太平軍就發展到五十餘萬人,農民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前發展。在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後期,還頒布了一個革新朝政、統籌全局的新綱領《資政新篇》。
這個新綱領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提出來的。洪仁玕在金田起義後,由於沒有趕上北進大軍而到香港躲避。他在香港期間,深受西方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影響,加之他才思敏捷,富有政治頭腦,成為太平天國中後期具有創新思維的領袖人物。1859年他來到天京,被委以總理朝政的重任。當時“天京內亂”的影響猶在,君臣失和,宗派盛行,政治混亂,前景堪憂。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肱骨大臣,他力圖通過政治革新,重振天國政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主持製定了《資政新篇》。《資政新篇》的內容如下:第一、提出“禁朋黨之弊”,主張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政令統一。同時強調製定法律,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官吏;第二、主張效法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近代企業,創辦近代交通與仿製火車輪船。他還提倡興辦銀行、發展現代金融業等;第三、倡導開辦“學館”、醫院和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吸收西方的科技文化,將太平天國改造成具有新風尚新氣象的國家;第四、主張與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通商,開展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幹預太平天國的內政等。洪仁玕提出的這些措施,使洪秀全十分賞識,他稱讚洪仁玕“誌同南王,曆久彌堅”。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盡管太平天國廣大將士還不知道資本主義是怎麼回事、在嚴酷的軍事鬥爭環境下,也難以實現洪仁玕的上述主張,然而作為一種嚐試,它已經反映出洪秀全等人對資本主義的追求。他們學習西方,追求真理的努力是值得稱頌的。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後人稱讚《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的綱領性文件,是另一麵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它標誌著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已把舊式農民革命推向了發展的頂點。四、近代農民運動的又一狂飆義和團運動近代史上又一次農民運動大風暴是1900年發生在我國北方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產物。它是19世紀末中國人民反對列強瓜分的一場聲勢浩大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