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確立,不僅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且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體係的現代化改造,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5.鄧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表,使中華民族100多年來在實現民族複興的偉大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實的奮鬥目標。6.鄧小平與毛澤東一樣,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提出這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先決條件,他所製定的“一國兩製”統一祖國的戰略方針已在香港、澳門生根開花,在祖國複興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戰略方針還指引著我們不斷加強對台工作,促進海峽兩岸人民增進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分歧。最終水道渠成,必將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7.鄧小平全麵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目標。鄧小平反複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促進經濟高速發展,而且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他提出新時期社會主義應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在他這些重要立國思想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已經建立起來,全民族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國民教育出現了新的格局,國家法製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一個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猶如一輪朝日噴薄欲出”。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對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在鄧小平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叱詫風雲,不懈奮鬥,渡過了無數急流險灘,經曆了許多重大挫折。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他都始終站在革命潮頭的前列,堅持真理,崇尚光明,追求進步,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立下了獨到的豐功偉績。鄧小平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功績,源於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源於他對偉大祖國的忠誠。

鄧小平在晚年反複講:他是“祖國人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黨的領袖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愛國主義情操既源於民族之林又高於一般群眾,集中地反映在他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體現在他治國理政的全過程中。鄧小平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一)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偉大的中華民族,有錦繡的山河,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秀麗的風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人民有著堅強的人格和國格,曾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空前地強大起來,所以鄧小平講我們要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以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而自尊,“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鄧小平戰鬥的一生,正是以自己非凡的愛國主義行動踐行著自己對中華民族的無限忠誠,他與毛澤東同樣齊名,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強決心在實現祖國統一的道路上,鄧小平說:台灣問題、港澳問題都是中國的內政,我們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決不能含糊”。1982年在中英雙方商議香港是否按時回歸時,英國方麵千方百計設置障礙,一是提出推遲移交,二是要求“主權和治權”分離等。對此鄧小平在北京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疾言厲色說:“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中國不在1997年收回香港,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中國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就是李鴻章”。鄧小平的講話鐵骨錚錚,擲地有聲,震撼了英國朝野,捍衛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閃耀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光輝。(三)強調愛國必須與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鄧小平的愛國主義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認為愛國不應是抽象的,而應是具體的。他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代表人物“不愛社會主義不等於不愛國”的謬論,尖銳地指出:“不愛社會主義中國愛什麼呢?難道還有理由愛腐敗的晚清王朝和蔣介石統治的舊中國嗎”?1984年,香港回歸談判按中方意見達成協議後,他語重心長地講:“香港問題為什麼能夠談成呢?並不是我們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領,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

他指出隻有社會主義在中國占統治地位以後,中國才空前強大與繁榮起來,因此愛國必須愛社會主義。鄧小平精辟地闡述了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的關係,他說,愛國主義為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而社會主義則為愛國主義提供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把新時代的愛國主義觀提高到了全新的境界。﹙四﹚在新時代提倡愛國主義,必須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麵複興而努力奮鬥鄧小平生於晚清時代,成長於北洋軍閥時代,經曆了內憂外患、備受煎熬的民族苦難曆史。他曾和毛澤東一起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他的最大願望和最終目的是期望多災多難的祖國強大起來。在《鄧小平文選》中,他有幾十次談到愛國和建國的關係問題,反複強調說:“愛國就必須建國”。曆史選擇了鄧小平,而鄧小平則不負時代重望。他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提高到經濟建設的戰略高度,並親自設計和規劃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藍圖和“三步走”發展戰略,領導黨和人民開辟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實現民族複興的光明大道。鄧小平的政治成就非同凡響,鄧小平的愛國主義精神非同一般。歐洲古典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支撐起來”,鄧小平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找到了這樣一個支點。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也曾講過:“誰道出了那個時代的意誌,把它告訴那個時代並使之實現,他就是那個時代的偉大人物”。鄧小平正是這樣的偉大曆史人物。在鄧小平的偉大旗幟下,13億中國人民已經站在“實現民族全麵振興”的新的曆史起點上。經過艱辛地努力,《民族振興之路與愛國主義之歌》一書終於問世了。弘揚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培養個人健康向上優良品格的主要精神和思想來源。那麼如何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曆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家們普遍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曆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在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曾經指出,必須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著力提高國民素質。他號召“要在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加強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很明顯黨中央是把學習曆史、把握國情和提高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密切地聯係在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書的出版切中了這一主題,適應了我國政治文明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時代進步的需要,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在前五篇中,筆者穿越時空,在大量翻閱資料文獻,認真學習研究的基礎上,高度濃縮記敘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特別是記敘了近現代170多年的曆史。在闡釋曆史的基礎上,濃墨重彩地歸納和提煉了從古至今各個重要時期我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第一篇從公元170萬年前到1840年,大跨度簡敘了中國古代輝煌的曆史,燦爛的經濟文化,中國古代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闡明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獨樹一幟地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科學地寫出中國近代史,引出中國各族人民波瀾壯闊地開展救國鬥爭、振興中華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第二篇從1840年到1919年記述了由於長期封建專製製度的延續導致中國由盛而衰,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中國日益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同時記述了為拯救衰亡的國家,近代史上的各個階級,例如農民階級英雄豪傑、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遞次登上中國社會曆史舞台,施展他們救國主張的曆史。並具體闡述了他們在特定條件下所表現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第三篇從1919年到1949年,記述了在各個階級、各種政治力量的治世主張和救國道路都趨於失敗之際,中國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躍然於曆史舞台,肩負起時代的重托,開拓救國救民、振興中華和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具體敘述了推翻北洋軍閥,打敗日本侵略者、埋葬蔣家王朝等重大曆史事件,並刻意歸納了無產階級所特有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精神;第四篇從1949年到1976年,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在建國以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創立社會主義製度,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進程,闡發了社會主義時期的時代精神、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第五篇從1977年至今,記述了中國人民認真總結曆史經驗,改革開放,全麵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重點闡述了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使讀者對中國曆史和各個時期的愛國主義有了較為係統的了解。毫無疑問,以學習曆史為出發點,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標,這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僅僅一般性地了解曆史和各個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認識論的角度講還隻是停留在表象和感性認識階段。

因此必須經曆一個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複過程,經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方能建立起真理性的認識,使愛國主義觀念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靈魂之中,並變為自覺的現實行動。愛國主義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基本動力,作為個人不懈奮鬥的信念依托,既表現為一種物質力量和具體行動,更表現為一種精神理念和上層建築。因此要牢固樹立愛國主義觀,培養持久恒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從理論上真正弄清什麼是民族精神,什麼是愛國主義,以及與他們相聯係的民族傳統美德。必須結合一定社會群體,一定個人的生活與工作實際,在愛國主義旗幟感召下不懈奮鬥,努力推動和成就自己的事業。為此筆者特在本篇中闡述如下內容,作為對本書的補綴,以饗讀者。第一節中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提到“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如果簡單地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視為一種普通的精神表現和某種愛國衝動,則顯然還隻是停留在認識的表麵,是頗為膚淺的。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長達四千年以上,在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征程中,日益形成了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秉性、價值取向和共同信念,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一精神源遠流長、千錘百煉,是構成泱泱中華大國強大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什麼是民族精神呢?民族是指在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民族習俗和民族認同意識的穩定人群。而民族精神則體現一個穩定群體的共同信念和信仰,是一個民族在延續和發展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思想體係、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和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民族精神具有四個方麵的特征:1.體現為民族的生機活力。一個民族的存在必須要有生機與活力,所謂生機與活力就是特定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創造能力。

一個民族沒有生機與活力就意味著衰敗和消亡。在世界史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走向滅亡,就是因為民族喪失了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當今處在中東地區的以色列,雖然國土麵積僅為一萬四千多平方公裏,但猶太人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領域均保持著旺盛的創造活力,使該國處於四麵包圍之中卻巋然不動,以色列民族的自立自強精神受到了全世界的讚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人民衝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銳意改革,不斷進取,使古老的中華大地生機盎然,繁榮昌盛,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2.體現為民族的價值取向。民族精神是民族生活中的正麵形象和優秀之處,積極的價值取向是決定民族精神正麵意義的重要因素。例如中華民族曆來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勞動既可以創造物質財富,又可以純潔人們的靈魂,因而讚美和熱愛勞動也就成為中國人民的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積極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中華民族具有刻苦耐勞、不畏艱險的民族精神。3.體現為民族的整體意識。所謂民族整體意識是指一個民族多數人共同的群體思想,是一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創造價值、獲得利益的精神條件。例如為了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與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所以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向世界宣告中國追求“和平崛起”,決不威脅他國、稱霸世界,這就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民族整體意識。這一民族整體意識支撐了我國30餘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4.體現為民族的品質性格。民族精神又往往表現為一個民族特殊的思想品格、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的總和,這就是具體的民族品質和民族性格。例如中華民族一向以“自強不息”、“酷愛自由”著稱,這就是我們民族獨具一格的民族品質和性格。這一品質和性格決定了我們不能容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與掠奪,決定了我們十分注意維護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社會進步,民族品質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族精神的走向。而愛國主義又是什麼呢?愛國主義是與民族精神屬於同一範疇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