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講,民族精神較之愛國主義所涉及的範圍相對較寬,而愛國主義則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源於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更高於民族精神,它們之間血濃於水,互為依存,在許多特定的場合中往往一並使用。那麼如何科學界定愛國主義呢?愛國主義是人們對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所屬民族表現出來的崇敬之感或依戀之情,是人們對祖國忠誠熱愛的思想和為國家奮鬥獻身的民族精神。這種思想和感情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一定條件下的愛國意識和道德心理。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曆史範疇,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愛國主義集中體現為抗敵禦侮,打擊外強侵略方麵;在洋務運動期間,愛國主義集中體現為發展民族工業,“求強致富”方麵;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愛國主義則體現為提倡“變法”,推進社會改革方麵;辛亥革命期間,愛國主義又體現為倡導“革命”,反對封建專製方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時,愛國主義則被賦予了“熱愛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的時代內涵。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時代,愛國主義的表現形式又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愛國主義不但要求人們在情感上與觀念上表現出對祖國的崇敬與愛戴,而且更強調每個人身體力行、積極投身到報效祖國、振興民族的偉大社會實踐中去。愛國主義也有四個基本特征:1.具有民族性。愛國主義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體現著民族的意誌、意識、行為和習慣,在當代中國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要動員和凝聚全民族愛國強國的力量,為國家昌盛、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而不懈奮鬥。例如:自2008年底以來,發生了全球罕見的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下滑,出口貿易減少、失業增多、市場疲軟等,針對這些現象,中宣部發出通知:要抓住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重要契機,深入開展群眾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理想和信念支撐。中宣部發起的這一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其間正深刻地體現了民族性。2.具有先進性。愛國主義體現著人類進步,代表曆史前進方向的先進社會意識,反映了一個民族光明和正麵的屬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表明,民族意識離開了先進性就會變成腐朽墮落的精神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至上”的納粹思想,日本法西斯宣揚“大和民族主義”,他們在口頭上也在叫嚷愛國與弘揚民族精神,但實際上卻以欺淩弱小民族、征服全世界為目標。因而納粹思想和“大和民族主義”都是反動落後的社會意識,與進步人類倡導的愛國主義是格格不入的。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忠實繼承者,總是把弘揚愛國主義與推動社會進步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愛國主義精神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升華到新的境界,例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又是我們黨在不同發展階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先進性是不言而喻的。3.具有廣泛性。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的群體意識,因此必須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認同,這是愛國主義得以存在的一個基本條件。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倡導建立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時指出: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應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隻要是愛國的,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都可以加入到愛國統一戰線中來,在這裏愛國主義的廣泛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又例如在解決台灣問題的過程中,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反複強調,隻要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就可以存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之異,和台灣方麵的一切政治力量和政治人物打交道、做朋友,共謀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大業。實踐證明,愛國主義在實施祖國統一大業過程中得到了最廣泛的體現。4.具有包容性。愛國主義是民族的,是在一個具體的政治地緣範圍內所產生的精神意識,這就決定了我們提倡愛國主義要不斷發展和加強自己,不斷維護和強化本民族的利益。但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又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籠統的排外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本國本民族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麵總是強調自力更生,一方麵又從不放棄接受必要的外援,注意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文明成果。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了偉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借鑒和吸收了世界各國先進的發展經驗。事物發展,有容乃大,中國人民在推進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麵保持自尊自強,不斷奮發進取;一方麵又注重吸取他國先進經驗以強化自己。在這一充滿辯證法的發展思路中,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包容性和寬廣氣質。那麼,我國人民的優秀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呢?一、表現為依戀中華大好河山,珍視民族傳統和文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高尚情感愛國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充分表現。人們對自己的祖國都有一種依賴和崇敬之情,這種情感集中地體現為對祖國的讚美,體現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華民族之所以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1.壯麗的山河,秀美的風光、豐富的資源是中國人民萌發愛國主義的首要因素。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江山秀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大國家之一。我國有著960萬平方公裏的陸上國土和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有綿延千裏的肥田沃野,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以林木、礦產資源;有眾多的江河湖泊,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波濤洶湧的四大海和漫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溝通世界各國的方便。
泱泱中華大地,山河挺拔偉岸,美景盡收眼底。長江、黃河奔流不息、一瀉千裏,哺育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珠穆朗瑪峰矗立在西南邊陲,它雄視四方,象征著一個偉大民族的脊梁;在祖國的四麵八方,東有五嶽獨尊的泰山,西有奇險無比的華山,北有逶迤起伏的衡山,南有五嶽獨秀的黃山;“峨嵋天下秀”,“廬山更峻美”;雲貴高原有海天一色的昆明湖,黑龍江有碧波如洗的鏡泊湖;在台灣有號稱“風景奇觀”的阿裏山,在海南島有一攬大海的“天涯海角”;在山西有噴雲吐霧的壺口大瀑布,在貴州有聲震十裏的黃果樹流水。無數的名山大川,優美的湖光山色使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旅遊勝地。此外,由於地域的廣闊,經緯的差異,在同一時間內,當帕米爾高原進入群星閃爍的夜晚,而祖國的東海卻已露出天邊魚肚白,步入新一天的晨曦;也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季節內,當北部邊疆的黑龍江還是千裏冰封、漫天皆白,呈現一幅隆冬景象時,南國邊境的海南島卻已是驕陽似火、鬱鬱蔥蔥,露出一派盛夏的光景。所有這一切都使神州大地的風景線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把祖國的山河點綴裝扮得異常美麗。壯麗的大好河山、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衣食資源,常常是人們萌發愛國主義情感的先決條件。所謂民間廣為流傳的“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國是祖國好”,正是從現存自然人文風光中抒發出來的真摯的愛鄉情感和愛國精神。2.中華民族的曆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旺盛的民族生機與活力,這是萌發人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與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在這四大古國中,中國的生命力和民族活力是最強的。以埃及為例,它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曆法,並隨後創造了圖形文字,在人類文明的開創時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歲月的變遷,生活在埃及這塊土地上人種和民族卻不斷發生演變,西克索人、利比亞人、馬其頓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曾先後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而今埃及國名猶故,但卻早已不是當年的主人了。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也曾經曆過類似的境遇。曆史演繹表明,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國家其發展曆史曾中斷過,國家曾滅亡過,民族曾更替過。
現在埃及、伊拉克(巴比倫)、印度土地上的主人早已不是原有意義上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和印度人。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則不然,公元前221年,當秦始皇在華夏大地上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至今,不管中間出現多少動亂、分裂、民族戰爭或改朝換代,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政權不僅一直存在,而且人口越來越多、疆域越來越大,並最終凝聚成統一的強大的多民族國家,並在十八世紀中葉(清朝康乾之治)進入了極盛時期。當中國步入近代以後,即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一階段,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肆虐神州,使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而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鬥,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和滅亡中國的迷夢。特別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攀升,中華民族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振興。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猶如黃河越九曲、長江瀉三峽,雖曆經眾多曲折,卻從未斷流,衝過了無數激流險灘,迎來一個又一個的遼闊世界。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民族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是其他文明古國所無法比擬的,更是歐美等發達國家所無法企及的。美國人類學者拉馬克曾經指出:“我為中國悠久的曆史而讚歎,更為它深厚的民族底蘊所折服”。3、中華民族曾對人類經濟文化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和激發愛國主義的又一動因。我國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可考的曆史。如前所述,舉世聞名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突出代表,對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雄厚,據資料分析,從明成祖到清康熙年間,中國對世界的經濟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3以上。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創造了繁榮經濟的同時,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無數享譽世界的名勝古跡,這其中包括橫亙東西的萬裏長城,縱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馳名中外的北京故宮、六朝古都、雲崗石窟、大足石刻、首都天壇和成都武侯祠等。這些不計其數的文物古跡,既是中國曆史發展每一階段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群策群力,“翻江倒海,巧布山河”,建設祖國,中華民族再度崛起。
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從古至今都影響著世界,推動著人類曆史滾滾向前發展,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引以自豪的地方。祖國壯麗的山川河流,秀美的自然風光,奮發有為的民族本色,激勵著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情、為之奉獻。近代林則徐、洪秀全、譚嗣同、康有為等都曾撰寫詩文,表達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對中華民族在列強侵略下所麵臨危局的憂心如焚。近代改革家梁啟超專門著有“愛之歌”一詩,他說:“泱泱哉我中華,最大洲中最大國”,“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固言非誇”,“二十世紀新世界,雄飛宇內時與倫”;毛澤東在《沁園春》一辭中寫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周恩來說:“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的源泉”。大文豪巴金說:“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們,我就無法生存,更無法寫作”。他們這些經典名言,謳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對中華民族的熾熱感情和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眷戀,字裏行間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二、表現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改造生存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精神自盤古開天地、自然混沌,災害肆虐、野獸橫行。為改造生存環境,中華民族世代辛勞、不斷奮鬥,惠及時人、造福後代。例如上古時期黃河泛濫,禍及四方,大禹奉命治水,他采用疏導辦法,把洪水引向江河,使江水奔向大海。他治水嚴謹,不畏艱險,常年奔波於高山、平原和江河之間。據史書記載,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辛勞,終於從源頭上控製了水患。使中原一帶“阡陌縱橫”、“良田萬頃”、“青山綠水、人畜兩旺”,呈現一派繁榮發展的景象。“大禹精神”便成為上古時期人們所推崇的優秀的民族奮鬥精神;又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戰勝天旱地澇,把興修水利作為發展農業的命脈,我國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修築了都江堰,造就了一方天府之國。此外在漢朝和宋代還修築了六轉渠、白渠和木蘭坡等水利設施,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打製青銅器是開發我國古代工業的先驅,早在3700多年前,我國就利用青銅來製造生產工具、兵器和禮具,保留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高致1.33米,重達875公斤,集中地代表了當時我國青銅器的製作水平;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鑿井打水,打井是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善生存環境的重要表現之一,它使我們的祖先能夠脫離江河而向內陸發展;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發明了瓷器,到了漢唐時期就已進入成熟階段,著名的“唐三彩”,曾蜚聲中外。發展到宋代,中國出現了柴窯、鈞窯、汝窯、哥窯、定窯等五大名瓷,瓷器的研製和生產大大提高了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是我國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結晶。諸如上述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毛澤東曾撰文高度稱讚我們民族“善於發明創造,向以刻苦耐勞著稱”。
在當代中國,我國人民更是勤勞智慧,發揚大慶精神,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學習大寨精神,改造祖國山河,極大地促進了國家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在沿海搞經濟特區,在城市試行綜合經濟體製改革。在優化經濟體製的前提下,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使我國從此步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我國人民獨立自主、奮發圖強,研製成功了萬噸水壓機、原子彈、氫彈,發射了宇宙飛船,實施了嫦娥奔月工程等,也都體現了我國人民不斷改造生存和發展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精神和創造精神,它是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傳統的集中體現之一。三、表現為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協作、開疆拓土、共建華夏文明的創造精神“天下一家”曾為中華民族的整體觀念,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國從秦漢時期開始就通過“移民”和“屯田”的方式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