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同樣高度重視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並提出了構建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勤儉戒奢”這一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還包括篤實忠厚、勇毅力行等,受篇幅局限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國傳統美德內容十分豐富,價值取向呈多元態勢,紛繁複雜。但貫穿於上述傳統美德的主體線索和道德原則卻總是“仁義禮智”四大道德,也就是說“仁義禮智”是派生傳統美德的源頭。所謂“仁”和“禮”前麵已經作了論述,而“義”則突出表現為人處事應公道合理,與他人相處應“無分貴賤高低”、“一視同仁”、“患難相扶”,特別在朋友和同事遭受大悲大難之時,應慷慨解囊、施以援手。例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搶險鬥爭中,全國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都是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的長長隊伍。從企業家到普通員工,從機關幹部到廣大群眾,從海外華僑到港澳台同胞,從白發蒼蒼的老人到天真活潑的孩童,人們莫不盡其所能、爭相捐助。汶川抗震救災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大檢閱,其間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仁大義”的傳統美德。所謂“智”是人生前進過程中應有的價值取向。一個人應明智好學,“力學求知、廣求見識”,不斷增長自己的才幹和本領。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立於天地之間”,不應該碌碌無為、損人利己、危及社會,而應力求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於國家和社會,做有益於江山社稷和民族利益的人。“仁義禮智”是我們在學習傳統美德過程中應把握的基本內容。如果我們每一個正直的中國人都以“仁義禮智”作為生活的信條,我們所麵臨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當代中華兒女應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繼承傳統,重在革新,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優秀的傳統美德得以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在新的曆史時期繼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中華傳統美德“不僅有天下大道之誌,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跟上時代步伐,淨化心靈、純潔道德,增強本領,努力奮鬥,最終抵達自己的理想境界。第三節弘揚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學習民族精神、培養高尚品格;踐行愛國主義、熱愛黨和人民;繼承優良傳統、樹立良好道德,是對每個守法公民的基本要求。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行之有效的道德修養呢?筆者特在這裏闡述以下觀點。一、重視學習曆史,從民族奮鬥曆程中汲取愛國主義營養要真正樹立對祖國炙熱的愛和深厚的情感,必須認真學習曆史,準確把握現在。美國建國不過200多年,但是美國當局要求無論大中小學,都應把曆史作為必修課。前總統肯尼迪、卡特曾反複強調美國的曆史是與人民的愛國主義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因此“應通過學習曆史激發人民熱愛美利堅合眾國的熱忱”;2007年,俄羅斯前總統普京期望史學界重新編寫曆史教科書,以對全民灌輸愛國主義,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俄羅斯領導人“希望重振大國雄風”的重要步驟之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對全國人民進行基本國情和曆史教育,特別是進行近代史教育。中宣部在1994年頒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教育,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2009年4月,中宣部下發的在全國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見》中也指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奮鬥曆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材”。無論是《綱要》還是《意見》,都蘊含了曆史是愛國主義源泉的重要觀點。

在我國人民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要讓廣大群眾深入了解偉大祖國的輝煌曆史和愛國主義傳統;了解中國人民是如何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浴血奮鬥的精神和業績;了解中國共產黨率領人民打江山、奪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奮鬥曆程;特別要了解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改革開放和實現民族偉大振興的曆史。在中國社會跌宕起伏的發展進程中,從鴉片戰爭至今170多年的曆史,更是一部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我們可以從曆史的回顧中,了解我們民族所經曆的苦難歲月;可以從曆史前進的進程中,把握我們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可以從曆史的啟示中,看到我們民族現在所處時代的特點,可以從曆史發展的真諦中,抒發當代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170多年的中國近現代史,必須牢記兩個偉大的曆史結論。一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二是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和振興中國。陳毅元帥曾經寫道:“創業維艱百戰多”,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拯救危亡的國家,實現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強盛,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兩次曆史性的創業。第一次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在這一曆史性的偉大創業過程中,中國人民經曆了“百戰”和眾多的苦難,付出了無數生命和鮮血的代價;第二次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實施了改革開放和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第二次創業中,同樣經曆了“百戰”和眾多的困難,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通過兩次曆史性的創業,我們實現了四大目標,成功地開拓了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科學發展之路。第一、實現了民族獨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捍衛了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建立了強大的現代化國防,平等地與世界各國進行友好交往,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實現了國家統一。徹底改變了由於帝國主義的瓜分、各軍閥集團互相爭奪和落後的封建小農經濟所導致的四分五裂狀態。我國各民族之間空前團結,我們已經恢複了對港澳地區行使主權,而且必將按照一國兩製的構想,實現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第三,實現了人民民主,徹底結束了封建專製統治,根本改變了幾千年來人們連最起碼的生存權力都難以保障的狀況,人民真正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各階層的人民都充分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民主權利,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第四,實現了經濟繁榮。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外彙儲備、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人們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短缺經濟所造成的困擾和痛苦,進入了享受豐富多彩商品供應的時代。更重要的在於,中國人民在實現四大目標的同時,對阻礙經濟發展的高度計劃體製進行了改革,加強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確立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這一道路,“始於毛成於鄧”,是幾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造。它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問題,而且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為新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曆史經驗。在學習中華民族近代170年的奮鬥曆程中,我們必須客觀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救國鬥爭與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的救國鬥爭幾乎是在同一時段展開,即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的,但是隻有無產階級的救國鬥爭獲得了成功。在這一時期,有以林則徐、鄧廷楨、龔自珍和魏源為代表的封建階級自救運動,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有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戊戌變法運動,有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可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十年”。然而經過幾番奮鬥以後,他們及其開創的事業統統都走進了失敗的死胡同。近代曆史表明,中國封建階級的開明士紳、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擔負起振興中華的曆史責任。隻有中國共產黨開拓的民主革命道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光明大道。

正如江澤民指出:“中國能夠從最悲慘的境地向著光明前途實現偉大的曆史性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長期奮鬥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製度,然而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上,我們曾長期參照前蘇聯模式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因而也曾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錯誤。但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光明磊落地正視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錯誤,這與其它階級和政黨相比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世所罕見的。粉碎“四人幫”以後,全國進行了真理標準的討論,批評了“兩個凡是”,中國人民的思想獲得了又一次空前的解放。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領導人民大刀闊斧進行了各方麵的改革,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促使中國經濟社會麵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觀。因此,我們必須牢記另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即:“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已經振興和發展起來,所以在新時期提倡愛國主義,樹立公民道德,必須把愛國和推進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起來。二、繼承傳統美德,自覺修身養性,培育良好道德品行如前所述,中華傳統美德是從古沿襲至今,用以調整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國家關係的優良行為規範。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沿襲下來,即使經曆了大災大難也能夠重新崛起,這是同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哺育分不開的。我們應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共建中華民族美好家園”的號召,在人民中間倡導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學習傳統美德應重點把握“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克己奉公”、“修己慎獨”等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