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於提高公民道德素養,改造世界觀,構建個人與時代同步的精神境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要把繼承中華傳統美德與弘揚當代社會主義道德緊密結合起來。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這“八榮八恥”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合理內涵,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時期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成熟經驗,把愛國主義、傳統美德與榮辱觀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之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從而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有專家指出:“在當代中國,隻有舉國上下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使之成為全民族的道德情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才能真正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並真正形成為一種強大的綜合國力”。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應重點解決兩個方麵的問題,首先是正確處理好“義利”關係問題。道德從根本上講是如何協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國家和集體之間利益關係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社會成員受市場競爭觀念的支配,產生了重利輕義的現象。而社會主義義利觀,則堅決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提倡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個人的合法權益。現代公民必須塑造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以服務於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為重心,按照集體主義原則和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要求,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其次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提倡愛國家、愛集體、愛社會、愛家庭,樹立“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的家庭美德意識,樹立“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規守紀”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意識。這些優秀道德的建樹既有利於個人文明素質的提高,也有利於創造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學習曆史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把握優秀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髓,在新時期塑造良好自我和個體,進而促進整個民族素養的進一步提高,還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麵加強修養:1.應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首先是一種信念,祖國的興衰榮辱永遠和我們的命運連在一起。

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不論祖國是貧弱還是富強,是遭受欺淩還是揚眉吐氣,我們都應深深地愛著她。貧弱靠我們去改變,富強靠我們去創造,在這一點上沒有選擇,沒有抱怨。愛國又是一種奉獻,祖國利益高於一切,隻要祖國需要,就隨時把自己的一切無條件無保留地奉獻出來,沒有等價交換,沒有討價還價。2.應樹立主動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我國人民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發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是與全民族創新意識的推動分不開的。我們正處在全麵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新時代,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都有許多尚未開墾的“處女地”,這就要求全民族特別是青少年一代肩負起時代使命,以自己創造性勞動去開發這些領域。這就需要努力學習新知識,把握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脈搏,善於獨立思考,追求真理,提高自己創新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本領,努力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這也是一個偉大民族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狀態的不竭動力。3.應具備牢固的科學文化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對於客觀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是人類心智征服物質世界,發展客觀真理的記錄。科學文化知識不僅幫助人們形成智力、能力、生產力,同時也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目前全世界都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提倡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要珍惜寶貴的時間,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的前沿和尖端知識。在學好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應努力掌握人文社科知識。總之要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通過學習認真充實自己和發展自己,曆史證明,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必定是長盛不衰的民族。4.應培養和諧進取的個體心理。一個優秀民族是由無數個優秀社會個體構成的。

個體是社會和民族使命的承擔者和完成者,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和諧進取個體心理包括兩個方麵,即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學會平等待人,合作共事;每個社會成員都應培養自己百折不撓、奮力拚搏的進取精神。這兩點既是實現人生良好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實現社會和民族發展的基本要求。一個民族如果真正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加之善於學習和獨立思考,這個民族就一定是大有希望和真正強大的。還應指出,學習曆史文化、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應強求立竿見影,立即兌現和馬上產生作用,但是通過相當一段時間的熏陶,它將會成為一種潛意識注入人的靈魂,使之逐步成為有曆史文化底蘊和思想道德素養的人,成為毛澤東過去所曾提倡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和偉大祖國的人。而人人皆從自我做起,必將促使中華民族的整體品格和精神境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本書行將落筆之時,北京召開了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向世人宣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曆史性的輝煌成就,國人無不歡欣鼓舞,引以自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而要切實擔當起這一偉大曆史使命,則又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具備良好的思想風貌、政治素養和持久不衰的創造能力。

讓我們在愛國主義偉大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加強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中華民族始終以強盛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巴渝生氣恃風雷,不拘一格創輝煌重慶國企人在改革發展中踐行愛國主義一、世紀交替,重慶國企落後之傷重慶,曾在近代中國曆史上有過輝煌的歲月。開埠之初,重慶的經濟實力以航運和商業著稱,那時的重慶挾富饒的西南之門戶和長江上遊運輸之要道,成為中國當時屈指可數的繁盛之都。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都至此,重慶一躍成為戰時大後方的政治、軍事、工業、商業、外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為進一步形成近代工商業基礎和長江上遊經濟中心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三線”建設時期,重慶作為國家六大重工業基地之一的榮耀至今讓老重慶人自豪不已,當時在重慶進行重點建設的項目就多達200餘個,總投資達42億元,興建了兵器、船舶、航天、電子、核工業等60多個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相配套的機械、儀器儀表、化工、交通等數十個大中型企業。可是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高度行政調控的發展模式也嚴重製約了重慶的發展,其所有製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科技含量、企業負擔在改革開放初期並未得到根本性變化,直到重慶成為直轄市的1997年,全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有企業的總資產都才隻有1000億元左右,直到2004年重慶的人均國民收入才達到1000美元。

這些指標就連青島、大連、蘇州等規模小得多的城市也接近或超過了重慶的水平。隨著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進一步賦予這個“既是大城市又是大農村”的共和國“第四個直轄市”既光榮而又偉大的曆史性任務,那便是要“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尤其是按照“西部大開發‘以線串點、以點帶麵、重點推進’的要求,重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有條件也應該走在前麵,發揮更大的作用,爭取更大的作為”。國家和民族給予重慶如此重托,而作為支撐重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的國有經濟卻處於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一是經濟總量小、企業虧損麵大。當時全市的GDP和國有資產總量都僅僅隻有大約1000億元,全市工業企業虧損麵為67.85%,虧損企業的虧損總額約為25億元,且仍呈下滑之勢;二是企業負債率過高、壞賬比例大。全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高達75%以上,部分國有企業集團的負債率甚至達到90%左右,國有工商企業欠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債務高達500多億元。如果算上潛虧,不少國企已接近資不抵債、危在旦夕的境地;三是國有企業社會負擔沉重、下崗職工多,且大量拖欠職工的社會保險統籌資金,人才流失成蔓延之勢;四是重慶國企普遍存在技改不足,設備設施落後,產品單一老化,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難以適應市場需要的現象,嚴重缺乏整體競爭的優勢。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控製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直至世紀之交,在重慶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重慶市國資委”)成立之前,重慶大多數國企仍舊困難重重,市屬國企的資產總量在全國排名僅第19位,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製尚未成型,現代的規範的公司製度並沒有真正建立,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和國有企業改組的任務依然沉重,國企員工的社會保障體係也亟待真正建立起來。新誕生的直轄市麵臨如此困境,改革才是唯一出路。改革國有企業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開拓國企發展新思路的重任,曆史的落在了重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廣大國企人身上。中央曾在1998年提出國企要在3年內實現扭虧為盈的目標,重慶一度向中央反映過希望多給一年時間。

最後得到的答複是:不!年輕的直轄市不能拖全國的後腿,懷揣著中央的重托和殷切期望,背負著曆史遺留的重負,踏上了摸索國企改革的漫漫長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條路注定荊棘滿地、崎嶇不平、步履艱難,但這條路又注定通向光明和美好。精於經濟理論和擅長戰略策劃的前常務副市長兼市國資委黨委書記黃奇帆在重慶市國資委成立之初說:“我們必須深化改革,在改革這個問題上必須動真格,決不能葉公好龍!”但見風雷動、旌旗奮,市委市政府保駕護航,重慶國企人意氣風發,一場氣勢恢宏、力度深堅、措施得力的國企大改革緩緩拉開了序幕。二、銳意改革,重慶國企奮進之勇新一輪的重慶國企改革意在麵向市場對企業進行重組,建立良性循環的運行機製,優化資源配置,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激活各方麵生產要素,從而達到提升國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控製力、影響力和帶動力之目的。2003年9月23日,重慶市國資委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新一輪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的序幕由此開啟,重慶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和市場化運作也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產業結構看,重慶市國資委成立之初,全市國有資產80%以上分布在工商產業領域,基礎設施和金融業占比非常小,根本不能支撐新直轄市城市化、工業化和城鄉統籌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從企業的組織結構看,僅僅1000多億元的市屬國有資產分散在60多個企業集團和1500多個二三級公司之中,資源配置和管理體製都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求極不適應。在嚴峻的現實麵前,重慶市國資委選擇了從體製機製入手,調整資源配置和利益格局,創新國有資產運營管理模式等三管齊下的改革思路。(一)“八朵金花”齊綻放,滄桑重慶換新顏重慶國企新一輪的改革,首先是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開始的。直轄以後,重慶作為中央政府定位的未來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和城鄉統籌的直轄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