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的其它省市一樣,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繞不開的重大問題。在傳統的體製下,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主要靠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實現投資,或者依靠政府未來財力的支撐招商引資進行建設。與東部發達地區不同的是,當時重慶政府的財力相當薄弱,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本世紀初才剛實現百億元規模,政府負債卻已高達300多億元,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財力去建設嚴重製約著新直轄市又好又快發展的各種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同時,由於市場機製缺失,招商引資的環境不夠優越,又難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但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又必須超前發展,不可能等到城市化、工業化高度發展以後才去建設。重慶市政府和國資委的辦法是,在國資係統改造和組建了八大建設性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八大投”),由政府出麵舉債為主轉變為以投資集團向社會融資為主,主要承擔全市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任務。對此,時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兼市國資委黨委書記黃奇帆說:“在群眾需求迫切、市場信號弱小、市場機製缺少的領域,以政府授權資產先行投入,先行建設,帶動社會資本進入,到了市場信號強烈、市場機製健全的時候,國有資本又逐步退出,讓位於社會資本。

以這樣的方式,及時保障了關係國計民生的城市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有序推進,又增強了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控製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八大投融資集團,既是推進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也肩負著城鄉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投資導向的政策性意圖”。重慶“八大投”,即重慶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高速公路發展集團公司、交通旅遊集團、地產集團、能源投資集團公司、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水務控股集團和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投資開發公司。盡管以後又適時組建了水利投資公司、渝富公司和保稅港開發投資公司等新的國有投資公司,但出於“八大投”麵世後的磅礴氣勢和重慶人對“八大投”的感情,至今“八大投”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上述基礎設施領域國有投資公司的代名詞。近十年來,“八大投”已經成為重慶重要基礎設施、重大公共設施、保障性住房等公共領域重大項目建設不可或缺的投融資主體和實現國有企業發展戰略的投資主體,為重慶城市麵貌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確保“八大投”能夠成為重慶基礎設施、公益設施投資建設的中堅力量,重慶市政府采取了三大保障性措施來增強這些國有投資集團的資本實力和投融資能力,並用“兩大循環”實現市屬土地儲備機構的健康運轉。1.三大保障性措施。一是“五大注入”充實資本金。包括:第一、國債注入。把原來分散到各個區縣的幾百個國債項目共200億元投資所形成的資產所有權按項目性質歸口注入到相應的投資集團;第二、規費注入。將路橋通行費、養路費、部分城維費等作為財政專項歸口注入相應投資集團;第三、土地儲備收益權注入。賦予部分國有投資集團土地儲備職能,將土地增值部分作為對投資集團的資本金注入;第四、存量資產注入。

將過去幾十年政府性資金投資形成的上百億資產(比如城市路橋、自來水廠等)清理清楚後劃撥給相應集團,成為其固定資產;第五、稅收專項注入。把由“八大投”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繳納的建安營業稅等地方性稅收,政府征收後作為資本金專項注入給投資集團。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政府通過上述“五大注入”總計向“八大投”注入了近1000億元的資本金。這既充分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意識,優化了資源配置,也迅速壯大了“八大投”的資本實力,提高了財政引導資金的使用效率。近十年來,“八大投”通過有效的市場運作,總資產從起步時的不足300億元,發展到現在4000多億元,資產負債率60%左右,實現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二是“三個不”的防火牆。包括:第一、財政資金不直接為“八大投”融資擔保。這是在政企之間設置的防火牆,既能防止政府財政的債務危機,也斷絕了“八大投”在投融資過程中對財政的依賴性,迫使投資集團自覺的在經營管理時高度關注自身的信用;第二、“八大投”之間互相不能擔保。這是在投資集團之間設置的防火牆,防止各投資集團之間通過互相擔保,掩蓋自身信用不足的矛盾,避免出現連環債務危機,造成大麵積金融風險;第三、各投資集團的專項資金不能交叉使用。在前述“五大注入”中,有的資金屬於財政性的專項資金,其使用範圍順理成章的要受財政的監控,必須專款專用,不能相互挪用。這就從製度上有效的控製住了政府與投資集團之間、投資集團相互之間的經營風險。體現出重慶市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高度的責任意識。

三是“三大平衡”確保可持續發展。這是“八大投”最基本的經營管理原則和始終嚴格遵守的底線。第一是淨資產與負債的平衡,“八大投”的資產負債率基本都控製在50%—60%之間。太低是沒有充分利用好信用資源,太高又有可能產生信用風險;第二是現金流平衡。“八大投”每年300—400億元的投資,再加上到期貸款的還本付息,大體上年均需要五六百億元的現金流。搞好現金調度,保證公司現金收入與支出的基本平衡,實現資金的良性周轉,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第三是投入與產出或投資與來源的平衡。這幾年重慶“八大投”能夠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這些投資集團在接受政府部門下達的具體建設投資任務時,也要堅持按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和市場原則,不能盲目接受投融資難以平衡的任務。投資集團與下達任務的政府部門之間必須明確相應的資金注入或者通過特定的盈利模式收回投資的途徑,否則就有可能出現信用危機。可見,如果沒有這三大保障性措施的規範運作,重慶“八大投”不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這麼迅速的壯大,並成為中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領域中的成功典範。2.土地儲備的“兩大循環”重慶是內陸地區較早借鑒香港的土地儲備製度的大城市,其土地儲備製度也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前述“五大注入”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賦予部分國有投資集團土地儲備的職能。

目前,重慶市政府明確賦予市級土地儲備職能、履行土地儲備任務的主要是地產集團和城投集團。地產集團是市政府土地儲備的專業化公司,履行政府性土地收購儲備和經營管理的功能。其土地儲備整治產生的效益,主要用於支持社會文化事業、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以及特殊重大項目的建設。重慶市政府賦予城投集團的實際上是半個土地儲備公司的功能,其土地儲備整治所產生的效益,主要用於平衡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缺口,其實是一種為全市的城市建設服務的專項土地儲備。重慶市正是以這兩大集團的土地儲備為依托,建立健全了市一級的土地儲備製度。這些土地儲備,主要著眼於已納入未來城市發展規劃,但現實的城市基礎設施覆蓋率低,其城市化程度和房地產價格相對偏低的區域。其重要價值主要是通過以時間換空間,有利於將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提升的土地價值公平的體現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在政府層麵實現了“一個池子儲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規範的土地管理市場。而“兩大循環”正是這些具有土地儲備職能的投資集團健康發展的精髓所在。第一個循環“儲地—融資—建設”,本質上是資金鏈的循環。“八大投”的土地儲備是從優化資源配置入手,增強投資集團的實力和信用,用於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能夠得以有效推進。由於有了價值量與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相匹配的土地儲備,投資集團就可以用儲備土地產生的信用去融資搞建設,從而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並且也同步提升了周邊地區儲備土地的價值,但這隻是土地儲備初級階段的運作。第二個循環“儲地—整治—出讓”,是確保投資集團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循環。前述土地儲備機構在發展過程中,不是僅僅固守第一個循環,而是堅持兩條腿走路,適時推動第二個循環:一方麵加強土地儲備,利用儲備土地的價值進行融資,然後投入重大項目建設;另一方麵,把儲備的土地經過認真規劃、整治並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後適時分批掛牌出讓,用收回的土地增值收益去補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並償還相關的銀行貸款,形成“儲地—整治—出讓”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