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循環是互補互動的,在“八大投”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個循環缺一不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後一個循環的意義更大,它不但有助於國有投資集團把潛在的財富變成現實的財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土地儲備負債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強投資集團的實力,又能及時彌補公益性基礎設施財政性資金來源的缺口,真正發揮土地儲備的功能。(二)“三大重組”齊發力,重慶金融現生機在金融領域,十年前,重慶的地方金融機構在全市經濟中不僅占比微不足道,而且普遍存在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不良資產率居高不下,原控股的社會資本無可奈何的通病,發展舉步維艱。自2003年以來,重慶國有經濟推動和主導了包括重慶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萬州商業銀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及西南證券公司等五大地方金融機構的改革重組,把一個個瀕臨倒閉的金融企業改變成了五個優質的金融機構。當時的重慶城市商業銀行(現為重慶銀行)隻有10%的國有股份,西南證券公司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也不是國有控股,農村信用聯社的社會股東更是成千上萬,萬州商業銀行雖然隻是在一個區的範圍內服務的股份合作製的小銀行,但也已到了破產的邊緣。這些經營困難的金融機構普遍都存在以下三大問題:一是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資產占比高,不良率幾乎都高達50%左右。重慶城市商業銀行當年隻有2.7億元資本金,70多億元的貸款餘額,卻有30多億元的不良貸款;萬州商業銀行資本金隻有1.2億元,貸款餘額22億元,不良資產卻已積累到14億元;農村信用聯社總共300億元的貸款餘額,壞賬高達150億元;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世紀之交時的壞賬率甚至超過了50%。二是現金流枯竭。這些地方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比例如此之高,幾乎所有股東都不願追加投資去改善其資產狀況,必然導致其現金流枯竭。西南證券甚至一度到了賬上可動用的資金隻有300萬元的地步,但當時僅一個月的開支就需要2500萬元,而月收入卻僅有700萬元,嚴重入不敷出,幾乎難以為繼。三是社會信用不良,不斷出現危機。由於壞賬比例過高,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本世紀初被監管當局責令限期整改;西南證券公司重組前名義上有16億元的資本金,37億元的總資產,但淨資產已縮水到4億元,有問題的資金就高達33億元,其中包括被侵占、挪用的客戶保證金10多億元,被抽逃、擔保資本金10多億元,涉及訴訟的資金近13億元。如果完全用市場的眼光看,這種金融機構早就到了該破產的地步,主要是老百姓基於對人民政府金融監管的信任和信息的不對稱,才沒有發生擠兌並引發破產。在市政府和國資委的主導下,重慶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義無反顧的參與了上述五個金融機構的重組。首先是資本重組。通過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溢價參股、控股的方式,加大國有資本對這五個金融機構的注入力度,撬動社會資本,達到改善其資本結構的作用。
收到了優化金融環境、保護公眾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效果。第二是債務重組。通過新增資本溢價產生的資本公積,運用市場化手段剝離債務,降低不良資產率。通過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到“十五”末期迅速將這些地方金融機構的資產不良率降到了10以內%,“十一五”末期進一步降到了1%以下的水平,與北京、上海並列全國最低。第三是班子重組。這些地方金融企業實現國有控股後,理所當然的由市國資委按公司法和企業章程選派、推薦得力幹部進入其董事會,並對企業管理層進行改組、優化,在重組過程中完善其法人治理結構,使得這五戶地方金融企業全部煥發出新的生機。重慶城市商業銀行重組後更名為重慶銀行,資本金增加了20億元,加上溢價的因素,相當於增加了30多億元的優質資產,目前這家銀行已經基本達到了上市條件,待監管當局審查批準後將會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上市銀行。重慶農村信用聯社重組後改製成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資本金從2億元增加到60億元,2010年進一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後於12月16日成功到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農村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發行21.86億新股,募集資金逾100億港元。到2010年末,這家銀行的總股本已達到90億股,總資產2850億元人民幣,市值逾4700億元。萬州商業銀行重組後資本金擴大了近20倍,完全脫胎換骨並更名為三峽銀行,其服務範圍從原來一個萬州區幾千平方公裏的區域擴展到現在可以為整個重慶市8.2萬平方公裏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服務,成了一家嶄新的城市商業銀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通過兩次重組,恢複了國有控股地位後淨資本增加了近4倍,不僅把過去的大約14億元壞賬全部清償幹淨,自“十一五”中期以來,現有的16億元淨資本幾乎每年都能實現4—5億元的淨利潤。西南證券經過重組並於2009年借殼上市後,又於2010年8月實現4億多股的定向增發,在資本市場成功募集資金60億元。到2010年末,公司的總資產達到227億元,淨資產超過110億元。成長為一家國有控股且資產優良的全國性券商。
此外,重慶國資委還推動創建了五大生產要素交易所,引資組建了資本金近200億的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包括:6戶擔保公司、3戶基金公司、2戶租賃公司、2戶保險公司。圍繞“三大重組”措施,通過戰略新建,重慶國資委重構並健全了地方金融市場的體係與功能,一張龐大的金融網絡正在形成。(三)“三加三”效應,支撐重慶國有經濟一片天首先,通過處置不良債務、資產,將工業劃撥用地變為出讓地,以及處理清欠曆史積案等“三項措施”,恢複了企業營運元氣;其次,通過推動資本向優勢行業,資源向優秀企業,政策、資金、人才向優秀產品集中的"三集中"原則優化配置國有資源,對國有企業集團及其下屬企進行重組整合,以及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工藝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等“三項措施”,增強了企業發展後勁。“三加三”的措施在實踐中按乘數效應不斷放大,到“十一五”末期,重慶的工商產業集團已有一半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並有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12個,國家級資質245個,國際領先技術43項,國內領先技術166項,有23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居全球前列、42個位列國內前三,有20個單項實力國際領先、56個國內領先、74個西部領先,這一串串閃光的數據不禁讓人心潮澎湃,重慶的國有經濟真是迎來了一片春天。(四)“走出去”,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一二三四”措施全麵部署“走出去”戰略。“一二三四”措施,即“一平台、兩通道、三支撐、四重點”。整合國企資源,組建實力強大的地方性對外經貿集團,充當“走出去”的帶動平台;明確資本市場、產業市場為“走出去”的兩大主要通道;構建由國家商務部及駐外商務處提供信息、政策、項目支持,國家政策性銀行及其涉外基金提供金融支持,國際知名中介機構提供谘詢支持的三大支撐體係;將技術並購、資源儲備、市場拓展和引進外資作為“走出去”的四項重點。在這些措施的保障下,重慶機電集團巧借金融危機導致英國一家老牌裝備工業廠家倒閉之際,收購了該企業的高科技機床技術,獲得3個百年品牌、5項世界先進技術,其中3項為世界一流技術,至少把重慶機電集團裝備技術領域能力提升了十年。重慶四聯集團收購了加拿大藍寶石廠和法國湯姆遜半導體研發團隊等,也較好的提升了技術水平和資源保障能力。重慶國資借用外力,巧妙助推國企重組轉型,加速提升國企核心競爭力,在促進重慶國企自身發展的同時,既拓延了地方國有經濟的發展空間,也為重慶非公經濟的發展騰出了市場空間。到“十一五”末期,重慶民營企業的GDP比重已從1997年的25%提高到大約60%的占比,實現了“國民共進”的雙贏局麵。(五)“三項體製”顯威力,把脈國資運管新模式“三項體製”即為:管資產與管人、管事高度統一的國資監管體製;金融資本和工商產業資本一體化的國有資本運管體製;以渝富資產管理公司為運作平台,加速國企改革與國資發展的國有股權整合體製。對於渝富資產管理公司的功能與定位,黃奇帆市長有一個十分精辟形象的描述:“打個比方,一個重傷的人,要想自己動手術治療,那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有執刀的第三方。重慶渝富則充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它就相當於重慶的‘中央彙金’,是政府打造的專門的金融控股公司”。
通過“三項體製”的實施,改變了國企多頭管理、出資人不到位的狀況,增強了企業負責人的忠誠度和責任心,促進了優秀企業家的成長,優化了企業間資源合理配置的環境,全麵提升了企業抱團發展的能力。三項體製的成功推行,全國的目光都聚集在重慶國企的身上,國務院國資委頒發了《國資發法規(2009)286號文件》予以充分肯定,並向全國國資係統發出“發展學重慶”的號召,同時也激勵著重慶國企人更好更快地推動創新和發展。以上五大改革舉措,搭建起國有經濟良性循環的機製和平台,開辟了一條化解國企困難改變重慶落後麵貌的通途。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銳意進取、革故鼎新、開辟國家和民族發展新路的改革精神從來都是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之一。重慶國企人正是以自己的奮力拚搏無畏進取詮釋著愛國主義在新時期的新內涵。三、碩果累累,重慶國企改革之威黃奇帆市長說過:“改革是重慶發展的生命線,沒有改革就沒有今日之重慶。”今日之重慶充滿生機和活力,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一)舊城展新顏,“八大投”功不可沒作為重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生力軍,城投集團不辱使命。在“八大投”這支特殊的隊伍中,重慶城投集團一馬當先,在城市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舊城改造和重大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開發中演繹了重要的角色。在一個城市,五年內由一個企業做業主,投資100多億元同時開工興建並同步完成5座舉世矚目的特大型跨江橋梁的建設,在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先例。重慶城投集團在“十五”中期到“十一五”中期就演繹了建設史上如此傳奇。
重慶城投集團成立於1993年,當時作為政府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投融資平台,由於沒有重視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完全靠財政信用的支撐融資進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到本世紀初資產負債率已高達83%,並且已經完全喪失了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基本上處於破產的邊緣。通過自2001年年末以來的一係列重組,並不斷探索符合公司自身特色的投融資體製和運作模式,公司的總資產從2001年年末的70多億元發展到目前近800億元,淨資產從約10億元,發展到目前近300億元,資產負債率下降到60%左右。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累計投資近400億元,先後建成了重慶鵝公岩長江大橋、菜園壩長江大橋、魚洞長江大橋、朝天門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嘉華嘉陵江大橋,主城的長江濱江路、嘉陵江濱江路、朝天門廣場、人民廣場、上清寺立交、水碾立交、石橋鋪立交、四公裏立交、南坪國際會展中心、城市規劃展覽館、南山植物園、萬州機場、黔江舟白機場等一大批市政公用基礎設施項目。為改善重慶市的城市形象和投資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支撐了重慶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以幫助重慶的國有企業重組發揮杠杆作用為己任的重慶渝富資產管理公司,成功破解了一大批國有企業不良資產或債務居高不下的死結,有效促進了重慶國有企業活力的整體增長。重慶渝富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以來,充分發揮了債務處置、資金周轉、企業發展投資和資產重組的杠杆三大功能。在銀政企合作的模式下,運用價值原則和市場方式,協助上千戶資不抵債的工商企業與債權銀行,采取整體打包打折方式處置企業不良資產,幫助工商企業累計卸掉了近300億元的銀行壞賬。既幫助企業化解了巨額不良債務,企業不破產,職工不下崗,維護了社會穩定;又幫助銀行收回較多資金,減少銀行金融資產的大量損失,推動重慶市金融環境的改善。2002年以前,重慶市1900億元銀行貸款餘額,有30%的不良資產。到2007年底,銀行貸款餘額增加到5200億元,但不良資產率反而下降到5.5%;到2010年末,重慶的貸款餘額超過10000億元,整個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率進一步下降到1%以內,成為全國金融生態最好的地區之一。同時,渝富公司以先墊資給相關企業完成職工安置、新廠建設等事宜,企業原有土地出讓後,再收回墊資的方式幫助60多家國有企業在環保搬遷、破產關閉等改革發展進程中提供了資金周轉。
此外,渝富公司實現的收益上繳財政並專項返還後,又專門用於支持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與改造,或者代表市國資委向工商企業注資或推動資產重組。因此,也可以說渝富公司是重慶國有工商企業發展的綜合性投資公司,為幫助企業走出困境,起到了托盤、支持的作用。重慶渝富資產管理公司在發揮以上三大功能的同時,自身也迅速發展壯大。2004年3月公司成立時,資產隻有10億元資本金,到2010年已經發展成為總資產超過400億元的大型企業。在履行三大功能中迅速發展壯大的渝富公司,開創了重慶特色國有資本運營的“渝富模式”,其統一收購金融不良資產的模式是重慶國有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的一大改革創新,打包處置不良債務成為全國樣板,杠杆效應成為國有企業破產和環保搬遷的資金周轉平台,戰略投資參與重組,金融控股大手筆資本運作等成功範例,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的高度肯定和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同,“渝富模式”大有可為。“八大投”在各個領域各顯神通,如今之重慶,天塹變通途、高樓鱗次櫛比、交通四通八達、現代化都市氣息愈發濃厚,人心也更加凝聚。(二)“第三財政”勢頭酣,托底重慶促發展什麼叫做“第三財政”?按照市長黃奇帆的說法,第一財政收入是預算內財政收入,主要用於保障全市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財政的公共服務支出;第二財政收入指的是預算外的基金收入,包括土地批租、城市建設配套費等,主要用於保障基礎設施和各種公共設施的建設;第三財政收入指的是國有資本的經營性、投資性活動所創造的收入。那麼,所謂重慶“第三財政”,到底有好大的家當?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10年,重慶市國資委管理的市級國有企業總資產從1700億元增長到超過10000億元,增加了5倍。這一數據,使重慶國企的總量指標在全國31個省的排位從第19位上升到第4位。
當前重慶正如火如荼進行的公租房建設主要是由市國資委旗下的地產集團、城投集團共同推進的。他們在分別完成土地準備、資金籌措、投資建設等任務的同時,也充分的履行著重慶國企“第三財政”的職能。從“第三財政”這隻“錢袋子”中受益的遠非公租房建設項目。近8年以來,重慶“八大投”累計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00多億元,年均400億元。超前實現了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建設目標。而2002年政府財政預算能夠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隻有4億元。在“八大投”的運作中,實現了逾1000億元的資產升值,全作為企業應當上繳的利潤貢獻給了“第三財政”,成為政府投入基礎設施的“錢口袋”之一。8年來,“八大投”新建的基礎設施還產生了近200億元管理成本,這一“財政性支出”已由“八大投”全部自行消化。2005年,重慶國企在全國率先實現“財政斷奶”,幾年來,通過“斷奶”減少財政支出,承擔一般都由政府支出的企業資本金或破產周轉金,以及承擔一般應由政府投入的環保搬遷資金、產業結構調整和技改貼息資金,上繳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幫助政府投入等,累計貢獻的財力大約也有上1000億元的規模。重慶“第三財政”貢獻的這些財力,為政府公共服務轉型騰出了寶貴的預算空間。近幾年,重慶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能夠占到一般預算支出50%以上,重慶的教育支出與GDP之比保持在4%以上,以及市財政每年新增投入大量投向農村,都是因為“第三財政”這隻“錢袋子”的“托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三)“藏富於民”促民生,重慶國企貢獻大“民生投入越多,老百姓受益越大,越能推動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重慶代表團開放日上的一席話。事實證明,以民生為動力的發展思路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路。如果隻有一分錢,應該先放在老百姓的口袋裏,還是先放在政府的口袋裏?麵對媒體拋來的“隻有一分錢”難題,薄熙來從容作答。“過去,人們有一個基本的想法,要把經濟發展起來,要把規模做大,掙了錢,再去改善民生。但是重慶市委市政府認為要改變這種思路。”薄熙來加重語氣說,“不能說先發展了經濟再去改善民生,在現在的情況下,就是要把民生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民生不隻是我們的出發點、落腳點,而且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全過程,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民生上花的錢越多,經濟就越有發展的動力,越能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在2010年8月6日的“科學發展·國企責任”重慶論壇上,市長黃奇帆說,“國有企業要發揮社會責任、服務環境、改善社會各類企業發展環境的責任”。重慶30餘戶市屬國企在論壇上集體簽訂“民生建設承諾書”,倡議要做8件民生大事,包括:建設不低於2000萬平方米公租房,保障中低收入階層“住有所居”;推進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提高農民收入;推進環境保護,營造“綠樹藍天”;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務工群眾;創造就業崗位,夯實民生之本;減低藥品價格,解決群眾“看病貴”難題;扶助微型企業,營造創業環境;走進基層群眾,化解民生積怨。這8件民生大事無不叫人拍手稱快,人們心中滿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幸福憧憬。重慶的公租房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指標。從2010年開始,重慶計劃在3年內建設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重慶地產集團和城投集團兩大國有集團就領受了2000萬平方米達30萬套的建設任務,概算總投資近600億元,可為近100萬中低收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地產和城投兩大國有集團作為業主投資建設的公租房項目,全在重慶主城範圍以內。2010年兩大集團已開工的公租房麵積已達800萬平方米,概算總投資2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