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筆堪稱偉大的暗示,足見先生以身作則,不愧反封建前驅者稱號。然而,病榻垂危畢竟隻是曲筆兩行,遠不及早年宣言黃鍾大呂,旗幟鮮明。由此,我進而發現魯迅研究者們不曾觸及,或不敢正視的一大矛盾現象———《我之節烈觀》作者的年輕夫人,守著《我之節烈觀》作者遺像,從1936年到1968,青絲變白發,少婦成老嫗,熬過漫長的三十二年孤獨生涯至死不渝。偉大的女性為早逝的偉丈夫奉獻一生,卻與偉丈夫生前啟迪世人的指向背道而馳!先生言教和夫人身教孰是孰非?愚鈍百思不得其解,迅翁泉下何以仲裁?
國父稍遜文豪一籌,遺囑似無片言安頓遺孀。國母喪偶時僅僅三十二歲芳華,辭世時足足八十八歲高齡。蒼天!
孀居綿延半個世紀,長達五十六年!
固然,發不同青心同熱,生同壯誌死同穴。山海誓,白首盟,伉儷情,戰友誼,繼亡夫未竟之事業,履妻子應盡之天職。膝下荒涼,普愛全國兒童;肩負重任,爭取寰球和平。
高尚人格,燦爛功勳,國之瑰寶,民之慈母,中華兒女誰不引以自豪?我於千聲禮讚、萬分敬仰之餘,略感幾分悲愴者,乃是另有不平發現也———神州隻見偉丈夫之未亡人從一而終,罕見未亡之偉丈夫始終從一,舞台亦無《十二鰥夫治國》之奇戲。設若夫妻雙方均為非凡人物,女傑先逝,偉男健在,風華正茂,能堅持海誓山盟半個世紀永不另擇女戰友燕爾新婚麼?即使偉男堅持,必有說客盈門,紅線成縷,曰“協助工作”,曰“照顧生活”,曰“大局需要”,曰“群眾期望”……總而言之,天經地義。敬請公眾屈指遍數,豈有治國安邦偉男子鰥居三五十年死不續弦之一例半?
換言,設若偉男早夭,女傑居孀,也似國母喪偶時一般年輕,倘有再醮要求,那還了得,國將不國。必有說客盈門,壓力如磐,或橫眉厲聲禁止,或泣血頓首勸阻……統而言之,偉男續弦有理,女傑改嫁無恥。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海峽兩岸共誅之,炎黃子孫共討之!再嗟夫!偉人是人不是神,何況是在舊中國土地上產生的偉人,怎能不受一點舊中國氣候影響?曆史局限,無損光輝形象。反封建前驅者尚且或多或少殘存封建遺習,遑論二億三千五百萬文盲半文盲生男育女偏愛這半邊天,不喜那半邊天乎?甚至一些斯文人家也樂於弄璋,厭於弄瓦哉。縱觀茫茫人海,男女不平乃父係社會通病,而吾國此病尤深。反封建大功告成否?女媧子孫———卻一輩子加入不了婦聯的魏某於婦代會外贈言:姊姊妹妹,婆婆媽媽,辨花環反思牌坊,慶三八忽忘五四也!
談談“夢想成真”
鄧 剛
一位中學老師感慨萬千地對我說:現在聽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夢想成真”,實在是太悲哀了,這是對理想的褻瀆!我聽後淡然一笑,但隨之就感到點不是滋味。要說理想,我們那個時代可真是個理想的時代,天天喊這個崇高理想那個偉大理想,嗓門都喊啞了,最後濃縮成一句斬釘截鐵的口號:黨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從此社會形成與你理想作對的行為方式,也就是你想幹什麼就偏不讓你幹什麼。你如果流露出想當教師,上級就分配你當工人;你要是提出想當駕駛員,上級就分配你當裝卸工;你要是妄想幹點坐辦公室的舒服工作,那就更慘,上級幹脆就把你送去掃大街,並美其名曰:考驗。當時有一些精明的人卻乘機鑽空子,在領導麵前大拍胸脯說他的理想就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幹革命,結果卻分配了輕鬆舒適的工作。
近些年來我有意無意地對四十歲以上的人進行詢問———你現在幹的工作是你當年的理想嗎?竟然百分之百地回答“不是”。我曾去學校采訪中學生,看到那些天真活潑的麵孔,就情不自禁的問到你們有什麼美好的理想?誰知他們全都目瞪口呆地看著我,然後就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一個老校長不無幽默地對我說,咱們那一代孩子的悲哀是無法實現真正的理想,而現在這一代孩子的悲哀是壓根就沒有什麼理想。一家電台的學生節目中問幾個學生的理想是什麼,響亮的回答幾乎全是當經理、董事長、大款和百萬富翁。理論家和家長們都啞然失笑,覺得這一代孩子真是完蛋了!可你隻要是認真地去了解這些所謂“完蛋”的孩子時,就會發現他們比我們那陣聰明一百倍:一個才五六歲的小孩子就知道過年過節得給幼兒園老師送一本掛曆或送什麼禮物,才會得到好一些的照顧;一個十幾歲的學生要考重點中學時就知道花錢走後門比什麼都重要;一個年輕人要想找一個好一些的工作,沒有金錢打通關係簡直就比登天還難。“功夫在功夫之外”的生存方式,已經是“明目張膽”的社會行為了。也就是說當孩子們明白隻要有了錢就能有一切時,他們還會有什麼理想?他們還能怎樣理想?
如果盼望當經理和董事長,盼望當大款和百萬富翁也算作理想,嚴格地說這已經接近夢想了。為此我們最盛行的一句話就隻能是“夢想成真”。夢想這個字眼兒說明人們不敢想到理字。從生命本質特點來說,任何一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有理想。隻是由於社會的複雜和生存的艱難,人們才漸漸地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坦白地說我現在就很實際,實際到我隻要想到理想這個詞兒都感到害羞。
不過,夢想與理想雖然差之千裏,卻也有含糊的相似和相近,寬容地理解,可以說夢想是對理想的熱烈和迫切。要是與過去荒謬的年代來對比,無疑是個大大的進步。至少,我們從不敢想到夢想並且熱切地希望夢想成真。假如我們的生活還是死氣沉沉,還是一貧如洗,那麼我們隻能是瞎想和胡想,而絕對不會夢想,因為那樣的生活隻能使你做噩夢,但做不出美夢來。當然,人們盡管大量地使用“夢想成真”這個詞,也隻不過是一種吉利、一種禮節而已,倘若確實有很多夢想都能成真,這個世界也就太奇妙或太不妙了。
嘴一張,天上就能掉下餡餅來;手一伸,就會飛來美元或人民幣,這種生活就會使人類變成比恐龍還龐大和肥大的動物了。然而,正因為夢想很難成真或是不會成真,就會逼使人們漸漸地靠近理想。再進一步地思索一下,要是當年我們孩童時代也夢想當經理當董事長當百萬富翁,今天的中國大概比現在富裕不知多少倍呢。所以我對“夢想成真”
這個詞有時感慨萬千,有時也就覺得用不著感慨萬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