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條件

組團式城市形態一般是指城市建成區由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主體團塊和若幹個基本團塊組成,由於受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幾個有一定規模的分區團塊,團塊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係統,團塊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但由較便捷的聯係性通道將之聯結成為一個城市實體。組團式城鎮模式適宜於地勢天然分割、基礎設施建設單位成本高、路網密度差、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它有利於疏解城市功能,建立相對獨立功能區,各功能區既分擔中央商務區的職能,又能協調平衡,成為城區向外輻射的樞紐和增長點。因此,組團式結構一直被城市規劃界認同為一種較為理想的城市結構,既有較高效率,又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結合玉環海島型城市的實際特征,采用組團式城市形態是非常適合的選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1.自然地貌與土地利用結構

玉環縣屬於典型的海島丘陵地形,其中山脈縱橫、河網密布,平原麵積較少,而且用地的完整性和規模性較差。現有耕地101.6平方公裏,占縣域農用地總麵積的37.08%,人均耕地麵積僅為0.39畝,主要集中於縣域平原地區。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珠港、楚門等鎮,而村莊建設地則較為分散。玉環沿海地區灘塗資源豐富,通過對沿海灘塗資源的圍墾造地,可為玉環城市化建設提供大量的後備土地資源與空間。隨著漩門二期和漩門三期的圍墾工程的實施完成,玉環縣將新增約80平方公裏的可利用土地,而且玉環本島與港北地區將連接成片,從而實現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轉變。屆時玉環地區適宜開發建設的區域除了珠港、楚門兩鎮外,將主要集中在漩門二期和三期的圍墾區,特別是漩門三期將形成一個近40平方公裏的可建設區域。這樣以山脈的自然分布為界,玉環將形成三大自然平原板塊:一是以大麥嶼港為中心的陳嶼板塊;二是由漩門二期、清港、楚門和蘆浦等構成的港北板塊;三是由漩門三期為中心,結合城關、坎門、龍溪、幹江和沙門等地區的港南板塊;三大板塊基本呈三角形分布,其中港南、港北板塊直接相鄰,而陳嶼板塊則與其餘兩大板塊有較大的山脈相隔。

2.人口與產業布局狀況

與建設用地分布相適應,玉環的人口主要分布於城關、坎門、陳嶼、清港和楚門等地,而且人口密度總體上呈南高北低的特征,珠港和楚門兩鎮的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裏超過1000人;而蘆浦、清港、海山和雞山等鄉鎮次之,每平方公裏在800-1000人之間;縣域東北部的龍溪、沙門等鄉鎮的人口密度最低,平均每平方公裏低於650人。與人口的分布相適應,目前玉環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城關、坎門、陳嶼、清港和楚門等五片地區,2004年其工業總產值占玉環的87.4%,就業比重占78%。其中城關-坎門是本島產業較為集中、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而清港-楚門則是港北地區的經濟重心,現狀工業基礎較好,已初步具備小城市的功能。除此之外,大多數鄉鎮集聚規模小,設施配套不完善,城鎮功能較弱,仍保留著鄉村中心地的特點。此外,從玉環工業功能區的布局來看,幾乎所有的成規模的功能區均在港南、港北和陳嶼三大板塊之內,其中涉及漩門二期和三期用地的就達5個左右,這些功能區的建設將成為帶動漩門新區開發的重要引擎。根據簡單的測算可知,若各個工業功能區按規劃進度順利建設的話,到2020年玉環需新增工業勞動力12.13萬人,帶動服務業就業約6萬人;而到2030年及以後,玉環將新增工業勞動力34.37萬人,同時非農就業總人數達到50萬左右,比現在玉環的常住人口增長近1倍,屆時玉環的總人口將在90萬-100萬人。在這些工業功能區中,位於漩門三期黃泥坎片的縣機電工業功能區、位於漩門二期的漩門工業城、位於幹江片的縣五金電鍍工業功能區和位於沙門縣的五門工業功能區將成為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重要增長點。

3.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玉環由於現有的平原地形較為零碎,給基礎設施建設帶來較大的困難,單位建設成本較高,基礎設施總體建設水平相對落後。在交通方麵,目前公路等級偏低、路網密度小、通行能力差,與縣域外部的快速通道相銜接的主要出入口及縣域境內主幹線單一,與大麥嶼港口的集疏運網絡尚未形成。在供水方麵,本地水源不足、供水缺口較大,引水工程和管網設施急需完善。在汙水處理方麵,城鎮汙水處理率僅為36%,汙水收集管網和汙水處理廠建設有待加強。玉環生態環境整體較為脆弱,環保設施建設單位成本較高,設施水平相對滯後,經濟功能區與生態功能區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

(二)布局原則

1.城鄉統籌發展原則

當前實施城市化戰略的關鍵就是通過“以工哺農、以城帶鄉”,逐步消除城鄉兩元分割的狀態,加快城鄉資源要素的流通,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培訓和技術支持,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市民的轉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對廣大農村地區的延伸及覆蓋,改變農村布局混亂、環境較差和社會事業薄弱等落後麵貌,形成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良好格局。

2.基礎設施共享原則

基礎設施有成線、成網布局的特征,規模經濟效應顯著。一般而言,基礎設施規模越大,其單位投資越少,日常運營費用越低。因此,在產業功能區布局和城鎮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降低全島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

3.空間布局連續原則

城市由不同功能區塊組成,不同區塊之間是相互配置、互為補充的關係,人員和要素的流動非常頻繁。在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時要充分考慮到資源在空間流動的效率問題,通過合理組織相鄰產業集聚區或城市功能區的配置,減少功能區之間的空間距離,保持空間布局的連續性,提高基礎設施的共享程度,降低城市經濟的運行成本。

4.職住基本平衡原則

為降低城市內部人口和資源要素的無序流動,減少城市基礎設施的擁塞程度,提高城市活動的效率,要合理設置組團結構(或相鄰單元),在同一組團內或相鄰組團範圍內合理配置生產、居住、商貿娛樂等功能結構,在盡可能小的範圍內達到基本實現職住平衡,降低城市的無效能耗。

5.生態功能保護原則

城市建設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禁止在水源保護區、濕地等生態涵養區或生態敏感區搞大麵積開發。適當地在各個功能區或組團之間保留或建設綠化隔離帶或大型綠楔,保持城市內部有一定的生態空間;適度分散工業密集或以城市功能開發為主的區域,輔以外部生態開敞空間的隔離,留足生態涵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