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製約因素
玉環的經濟增長方式麵臨著從粗放型擴張向集約型發展的轉變。當前區域內的產業發展仍呈現出“二產比重大,但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產品附加值低,三產發展較為滯後”的特征。近年來隨著體製先發優勢的消退和資源要素缺口的不斷增大,玉環發展麵臨著創新動力不足和環境壓力驟然增大的雙重壓力。要解決這一矛盾,對於人口數量眾多,而人均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的玉環來說,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唯一選擇。具體而言,當前製約玉環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有限
玉環的土地、淡水、能源等自然資源的短缺以及人均擁有量較低。改革開放以來,玉環經濟社會發展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日益麵臨著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製約。根據統計資料,玉環從1999年到2004年經濟增長了1.99倍,但資源消耗卻增長了5.26倍,其能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每畝工業用地平均產出隻有191.2萬元,是紹興縣的63.7%。這種“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的工業化模式,造成日漸嚴重的生態失衡問題。目前玉環部分河道水質已低於地下水質五類(劣五類標準),可利用度不高;部分地區酸雨汙染程度已達Ⅴ級,屬於重酸雨地區;城區噪聲總超標率超過70%;近海海域生態係統麵臨失衡局麵。
2.產業“低、小、散”的問題突出
玉環產業呈現出“低、小、散”的格局:一是GDP的綠色含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配置效益不高,經濟結構整體水平和素質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視不夠,產業內部素質低下,創新能力不高,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不足;二是企業小規模居多,大中型偏少,多、小、雜的企業群體造成企業無序競爭,削弱企業競爭力,影響了企業產業效益;三是受曆史原因和空間因素的製約,玉環企業布局、工業功能區等布局分散,影響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3.城市服務創新功能不足
受自然地理條件和塊狀經濟格局的製約,玉環的城市發展相對滯後,中心城市的發展腹地不足,城市規模較小,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服務業比重偏低,服務行業種類較少,金融保險、物流、技術谘詢等現代服務業行業缺乏。2005年玉環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僅為29.9%,服務業就業比重不僅低於全省,而且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城市對高層次人才和高素質生產要素的吸納能力不夠,城市的服務和創新功能不足,嚴重製約了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二)發展原則
玉環產業發展要立足於“改善創業環境、提升產業值鏈、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定位,以城市發展促進產業提升、以布局調整帶動結構轉型,大力改造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不斷降低單位GDP能耗,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為實現以上目標,要遵循以下原則:
1.空間均衡原則
空間均衡原則要求經濟與人口在一定空間趨於均衡。產業布局與經濟分布和人的分布密切相關。現在就業崗位集中在工業和服務業,且工業和服務業要相對集中在一定的地區,引導經濟的布局,與在一定空間區域內合理引導人口積聚與分布密切相關。在資源枯竭地區,要有計劃地引導夕陽產業的退出;在資源欠富集地區,要有意識地限製城鎮建設、人口積聚,同時要創新產業形式,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轉移。
2.生態效益原則
生態效益原則要求在產業布局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考慮資源約束和自然的“承受度”,特別是在生態脆弱地區,尤其不能單純追求區域GDP的增長,造成生態破壞,在資源開發為主的地區要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在具體的產業布局過程中,要評估生態成本而不僅僅考慮生產成本,充分估計可能的生態破壞損失。
3.市場效率原則
產業空間布局應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整體效率,應在總體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就要求布局的產業項目要具有較高回報,而且要求布局整體上的合理性、科學性,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產出或最佳的服務。高起點、有選擇,合理規劃新興工業園區布局。
(三)結構轉型
根據產業結構變化與城市功能之間的相關性,如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會引起城市功能從生產功能向服務功能轉變;反過來,城市功能的確定,通過影響產業選擇,也會影響到產業結構變遷。因此,玉環產業結構布局總的方向就是要發揮玉環的傳統優勢,構築“二產強、三產大、一產優”的現代經濟發展格局,全麵推進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玉環的城市化發展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為最終形成“三二一”產業格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1.提升“二產”
發揮工業作為玉環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推動力作用,帶動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玉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選擇必須通過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特色化的高新技術產業來實現,即重點發展汽摩配、閥門兩個支柱產業,眼鏡配件、家具、金屬製品、五金機械等特色產業,從而打造先進特色製造業基地;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等新興戰略產業。
(1)重點發展支柱產業
①汽摩配產業。在鞏固現有優勢產品的同時,重點培育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別是汽車電子技術產品、形成出口優勢的零部件以及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的汽車摩托車零部件技術產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圍繞“安全、節能、環保”主題,重點引進發展汽車電子類產品、優勢零部件產品和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產品及技術。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基地,形成國內外知名的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成為著名的國際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城。
②閥門水暖產業。努力推進企業聯合重組、扶持規模企業、加強園區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進人才,建立檢測機構,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增強區域競爭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製開發高附加值及國際領先水平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實施多元化銷售戰略,鞏固國內市場,拓展國際市場。同時要特別注意產品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在鞏固銅閥門及配件、提高水暖器件的同時,向石化行業、電力部門、冶金部門、化工行業等領域拓展。在現有“中國閥門之都”和“中國五金機械(閥門)出口基地”基礎之上,盡快建設“中國閥門城”,實現與意大利的“龍頭穀”和台灣的“龍頭縣”相媲美。
(2)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①眼鏡產業。重在突破表麵處理的技術和生產,完善產業鏈,從零配件向成鏡升級;擴大眼鏡及其配件行業的規模實力,形成眼鏡成品製造群體,打造產業品牌和企業品牌,構築專業配套協作帶,建成具有先進製造水平的眼鏡配件產銷基地,成為全球重要的眼鏡品牌OEM基地。
②家具製造業。努力創建中國最大的古典家具(出口)基地,繁榮和弘揚豐富多彩的玉環家具文化;提升企業的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實現貼紙家具向高檔實木家具升級,逐步形成玉環家具的獨特風格。注重突出行業特色,打造“玉環家具”品牌,培育3-4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③醫療器械及藥包材產業。提高醫療器械及藥包材行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快向高科技領域延伸;著力提高產品科技研發能力,積極向新型醫療器械、專利藥包材產品發展,以醫藥包裝工業功能區為龍頭,以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名牌企業(產品)、行業研發檢測中心為支撐,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打造一次性醫療用品先進生產基地。
④金屬製品業。加速引進國際先進的片材加工技術和設備,加快消化吸收國外同類產品生產開發技術。積極支持企業依靠技術、品牌、營銷優勢,在做強主業的基礎上,進行跨行業多元化擴張,創建世界知名品牌。
⑤電器機械行業。著重發展製冷機械、家用電器、工業縫紉機、高低壓電器、儀器儀表等五大門類產品,重點扶持1-2家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品牌知名度的龍頭企業。鼓勵發展汽車和摩托車儀表電器、智能防盜報警係統、驗鈔係統、計算機附件等新品種。
(3)扶持新興戰略產業
①積極拓展臨港工業。結合大麥嶼港自身特點,發展臨港型工業,全麵加快港口開發步伐。一是合理布局產業。在台州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中,應充分利用台州寶貴的港口資源,以大麥嶼港口為依托,在台州港三個港區內分別根據各自的港口條件,特別是大麥嶼港的深水條件,相應布局全市相關支柱產業和重點工業項目,建立臨港工業區,發展電力、石化、造船、精密儀器、五金機械及糧食加工等工業,便於原料、產品的集疏,便於得到廉價而充足的原料和公用工程,便於資源的綜合利用,形成浙江省中南部大型的石化、能源工業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二是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大麥嶼港目前已被浙江省定位為發展能源、石油等大型工業基地建設以及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型散貨水水中轉為主的深水港口。當前應積極吸引國內外投資商借助大麥嶼港逐步完善的功能條件發展電力能源、油氣儲運、石油深加工和糧食深加工等臨港工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