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副:為港北副城區,由楚門片、清港片、漩門二期中心片、港北工業城和蘆浦片等構成。將以縣科技工業功能區、醫藥包裝和工業基地為重點,構築港北工業城,綜合發展生態工業、觀光農業、休閑旅遊業等產業。其中,漩門二期中心片將打造成玉環北部行政商務中心,與漩門三期中心片對映成“一主一次”的空間體係結構的基本框架。據簡單測算,到2020年該組團的人口規模將為14.10萬人,到2030年則可達到24.08萬人,比2004年增長約1倍。
(3)一港:即大麥嶼港口重點發展區。要調整大麥嶼經濟開發區的功能布局,從單純的工業功能區向港口配套功能區過渡,加強港區建設,大力發展臨港型產業,構建浙東南的水水中轉港口、貿易口岸和港口型工業基地。據估計,到2020年該組團人口規模可達到9.02萬人,到2030年則擴大至10.99萬人,比2004年增加3.62萬人。
(4)一片:即城鎮產業綜合功能片,由幹江片和沙門片構成。該組團要以縣五金電鍍工業功能區和縣五門工業功能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機械、海產品加工、包裝及其他新興工業,構建玉環新興的綜合工業生產基地。據測算,到2020年該組團人口規模可達到15.05萬人,到2030年可上升至26.82萬人,很有可能超過港南主城區的人口規模,成為漩門三期開發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5)多極:即多個城鎮發展極,包括龍溪、蘆浦、海山和雞山等四地區。其中,龍溪以閥門基地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發展優勢產業;蘆浦通過加強海島特色產業建設,構建海島型工業和副食品加工基地;海山和雞山則以海洋旅遊、休閑漁業為重點,打造海島生態和風情旅遊基地。到2020年,這四個發展極的總人口規模將達到6.96萬人,到2030年則可達到9.58萬人,比2004年擴大近60%。
方案3:“新三位一體”的城市空間結構(見正文,略)。
2.不同方案的比較分析
以下從行政區劃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等三個方麵,對不同方案設計的優缺點進行綜合評估。
(1)行政區劃協調。方案1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行政區劃格局,將新圍墾出來的漩門新區作為獨立的行政區塊進行整體開發。這一方案對在建設初期對現有的行政利益格局的影響較小,但隨著新區建設的全麵啟動,舊區用地不足與新區供地相對充足的矛盾會日益突出,新舊組團之間經濟利益的協調難度會不斷增大,並由於行政區劃的相對剛性,這種經濟融合與行政分割之間的衝突將會嚴重阻礙玉環整體城市功能的建設。而方案2則較好地兼顧了目前經濟發達區片(城關-坎門片、清港-楚門片)未來發展空間與漩門圍墾新區建設之間的協調互動,又基本上維持了目前的行政格局;但是其缺點是平行的組團區塊太多,在建設的中後期隨著其他組團的發育成熟,各組團之間的協調難度會不斷加大,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合。而方案3則是基於對未來城市功能融合趨勢的判斷,在建設初期就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使得行政區劃與生態功能區片和經濟功能區片在空間上能盡量一致,這樣在今後的發展中可以大大減少行政區劃協調失靈對組團功能建設的不利影響,但這一方案的初期調整力度較大。
(2)基礎設施建設。方案1由於是基於原有的行政格局,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時新舊組團的職責範圍相對較易界定,但是也造成了新舊組團建設任務輕重相差太大,新組團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非常繁重,而且在新舊組團缺乏有效協調溝通時,各組團之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協調和銜接方麵會出現較多的問題。方案2的組團結構使得各組團的基礎設施布局較為清晰,但是這種結構要求組團之間基礎設施要有較高的共享性,在目前的行政管理體製下,這會大大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時的協調成本;而且這種等級製的組團會導致大量基礎設施資源向中心或次中心組團傾斜,不利於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方案3由於各組團內部功能相對完整,組團之間有相對較強的獨立性,所以對組團之間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協調難度會大大降低。但是對組團內部基礎設施的共享性要求較高,而且對跨組團基礎設施的建設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但這可以由縣政府的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的協調,且由於組團數量少所以協調難度相對會小很多。
(3)環境綜合治理。方案1各組團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職責較為清晰,但是新舊組團之間環境綜合治理的任務也是輕重不均,特別是對於幹江和沙門而言,則於其區塊中包含有電鍍和化工等產業,隨著該地區工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其工業發展與濱海濕地保護的矛盾會日益突出,該組團的環境治理壓力較大。方案2由於組團數量較多且各組團的平均規模較小,因此各組團內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不易在內部達到平衡,所以各組團之間要建立環境保護的利益補償機製,以協調各組團之間的關係。方案3由於各組團的生態功能與經濟和行政功能區劃基本一致,所以有利於各組團內部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關係,但對大型環境治理設施的建設和共享性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3.結論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分別對這三個方案進行綜合指標評估:
方案1:行政區劃協調(5)+基礎設施建設(3)+環境綜合治理(4)=綜合成本指數(12)。
方案2:行政區劃協調(3)+基礎設施建設(4)+環境綜合治理(5)=綜合成本指數(12)。
方案3:行政區劃協調(3)+基礎設施建設(3)+環境綜合治理(3)=綜合成本指數(9)。
由上可知,方案3“新三位一體”的城市空間結構是較好的方案,值得推薦。
2004年玉環重輕工業比重為77.4∶22.6,重工業比“九五”初期提高了18.9%;主導產業中,機械製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大產業地位繼續加強,其在工業中的比重比“九五”初期分別提高了16.8%和4.3%。相對“九五”初期,八大類行業中新增了金屬製品業、家具製造業和建材工業。上述表明,在近10年的結構調整中,部分傳統製造業有所萎縮,而部分傳統製造業的總量與實力得到進一步擴張,工業結構逐步優化,產業層次不斷提升。
工業結構在過去10年中技術水平雖有一定的進步,但其整體技術水平仍然不高,製造業整體上還是以中低技術產業為主。2004年玉環企業技術開發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僅為0.76%,遠低於正常水平(一般企業為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053.5萬元,僅占工業增加值的3.27%(全省為9%,全國為14.8%),同比下降8.91個百分點,遠未達到改變或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程度,產業結構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3)支柱產業發展迅速,但產品附加值低,仍處於價值鏈的下遊。開放使得產業結構越來越深地卷入國際分工和價值鏈體係中。但是玉環當前支柱產業在國內外價值鏈中的地位,還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製造和勞動密集的裝配環節中。盡管二大主導產業的產量很大,但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卻並不高。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產業結構需逐漸進行調整,不斷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和分工體係中的地位。
2.第三產業不斷發展,但比重仍太低,結構有待升級
(1)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有所增加。1979年第三產業比重為28.1%,到2005年比重僅提高到29.9%,呈現倒U型曲線發展。其比例明顯低於全省和台州市,更與庫茲涅茨產業結構理論中所提出的第三產業應占GDP5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遠,也與玉環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第31位的排名不相稱。
(2)第三產業部門發展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結構水平也比較低,尤其是玉環的服務業不能與經濟的發展速度成比例發展。就第三產業內部構成來看,結構水平也比較低。2004年傳統行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9.9%,而發展潛力較大的教育、文化、信息、谘詢等新興行業合計僅占20%;關鍵性的第三產業部門(金融、科技)發展滯後,第三產業競爭力亟須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