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貿服務業、物流業也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玉環工業商貿企業小而全的生產服務方式慣性大,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自成體係,現代商貿服務業與工業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關係尚未建立,嚴重阻礙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物流業盡管有所發展,出現了幾家專業化物流企業,但物流服務水平和效率還比較低。主要表現在:一是服務方式和手段比較原始和單一,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隻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二是物流企業組織規模較小,缺乏必要的競爭實力,網絡化的經營組織尚未形成。

3.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存在的問題

玉環麵臨著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巨大壓力。要解決這一矛盾,對於人口數量眾多,而人均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地玉環來說,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唯一選擇。同時企業“低小散”,基礎設施建設瓶頸效應突出,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使城市化發展和產業發展受到雙重製約。

(1)產業結構雖然向資源節約和生態良好的方向發展,但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難以繼續承載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

由於土地、淡水、能源等自然資源的短缺以及人均擁有量比較低是玉環在資源方麵最為主要的特征,城市與產業發展受到了極大製約。土地麵積僅507.78平方公裏(土地部門口徑),人均耕地麵積0.27畝,隻有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56%和54%。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隨著國家全麵凍結農轉用土地,用地矛盾更是日益凸現。人均水資源量僅469.2m3/人,約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20%,加上水資源的汙染和粗放利用,屬重度缺水地區。

改革開放以來,玉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快速增長,但是一種資源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根據統計資料,玉環從1999年到2004年經濟增長了1.99倍,但資源消耗卻增長了5.26倍,其能源消耗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每畝工業用地平均產出隻有191.2萬元,是紹興縣的63.7%。靠高物質投入支撐的經濟增長,隻能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產出,隻求數量而忽視數量,導致生態環境相當脆弱,生態失衡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生態狀況惡化。目前玉環水環境、大氣環境、城鎮聲環境質量較差,部分河道水質已低於地下水質五類--劣五類標準,可利用度不高;部分地區酸雨汙染程度已達Ⅴ級,屬於重酸雨地區;城區噪聲總超標率超過70%;工業區汙染更嚴重。二是生態嚴重失衡。近海海域生態係統麵臨失衡局麵,海洋生物資源受到破壞。隨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雖然對工業汙染強度的控製在加強以及產業結構的整體能源消耗強度和汙染強度在下降,但從整體上看,能源節約和環保形勢依然嚴峻,產業結構整體能源消耗強度還比較高,中高汙染企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

生態環境惡化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它實質上是一個產業經濟問題。如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合理的產業布局模式,使城市地區的生態係統向著良性的方向演化,以最大的可能減小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城市可持續化發展的目標。

(2)速度、效益、結構不協調,低小散問題突出。

追求高速增長,忽視了速度、效益和結構的辯證關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考慮增長多,考慮資源消耗少,處在一種“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發展低、小、散問題突出:一是GDP的綠色含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配置效益不高,經濟結構整體水平和素質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視不夠,產業內部素質低下,創新能力不高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不足;二是企業小規模居多,大中型偏少,多、小、雜的企業群體造成企業無序競爭,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影響了企業產業效益;三是受曆史原因和空間因素的製約,玉環企業布局、工業功能區等布局分散,影響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基礎設施瓶頸效應突出。

由於玉環經濟二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特點,物流成本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後,導致交通幹道負荷過大,交通不暢。電網建設速度跟不上,電力不足製約工業經濟發展。供水依賴於市域調度,供水成本高且保障程度低。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服務業發展滯後,難以支撐工業經濟的高度發展。

(4)產業結構比例不盡合理,城市中心功能提升緩慢。

2005年玉環三次產業比重為8.2∶61.9∶29.9,同期浙江省比重為7.3∶53.7∶39,國內三次產業比例為13∶51∶36,對比看出玉環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發展相對不足。而且無論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不僅低於浙江省平均水平,而且低於全國水平;城市中心功能提升緩慢。其原因在於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使得能夠享受城市服務功能的人口比重過低,製約了第三產業需求的擴大和工業化的發展。

(二)現有城市化發展模式製約了產業的優化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表現為:

1.小城鎮的大規模建設時期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行,股份合作經濟的崛起和壯大,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1980年第二產業產值逐步超過第一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第一次轉型,即由1979年玉環產業結構的“一、二、三”型轉變為“二、一、三”型,經濟的發展為城鎮建設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城鎮化步驟加快,縣域行政區劃變動較大;隨著1992年“全島股份化戰略”的提出,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並於1994年提出了“三位一體”城市發展模式,小城鎮建設進入高潮,城關鎮的縣域中心地位逐步突出。

2.中等城市提出和培育時期

20世紀90年代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時帶動了第三產業的一定發展,199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超越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實現第二次轉型,即由“二、一、三”型轉變為“二、三、一”型,政府適時地提出了城市建設的戰略重點,進行城市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實現玉環中等城市的功能建設。

這種以小城鎮的大規模建設、城鎮外延式的擴張的城市發展模式,造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和城市功能的嚴重不足;而中等城市的功能建設也是構建中心鎮、副中心鎮、一般鎮的城鎮體係,這種城市空間布局由於缺乏中間層次、城市能量的有效傳導機製差,體係不完善,弱化了中心城市功能,造成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引擎以及創新機製的缺乏。如作為中等城市的中心城區在金融、管理、專業化生產服務、商貿物流業等功能不強,現代城市的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等功能也嚴重缺失,人口、資金、技術等經濟和社會能量無法向中心城市聚集,基礎設施無法共享,難以形成一個在經濟鏈條上緊密結合的整體。

按照衡量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GDP比重)之比0.451/0.555=0.813,明顯低於該比值的合理範圍(1.4-2.5),因此玉環應有更高的城市化水平。而且它的城市化水平遠低於相同產業結構的世界城市化一般水平,這與玉環的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戰略是直接相關的,即工業發展孤軍深入,產值及就業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但城市化發展卻未能相應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