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與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書記聶勁鬆(左一)采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長秦平(左一)。
在從事教育宣傳出版工作這十多年中,我不斷地感受著中國教育的日新月異和欣欣向榮,也耳聞目睹了我國教育戰線許許多多的動人事跡,但卻少有心靈的震撼。編完《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一書,我是有所觸動的,不是因為湘西教育蓬勃發展的結果,而是這中間的過程。之前,湘西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令人震驚的:(1)學校分散,教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一師一校的村小和教學點885個,23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學點就有688個,其中1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學點236個。(2)辦學規模小,辦學效益不高。小學每校平均134名學生,每班平均35人。(3)農村中小學70%以上的學生都在走讀,每天往返少則5裏,多則10裏以上;山高坡陡的地方,學生上學還需要家長接送。(4)中小學危房多。全州當時的危房37.5萬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29萬平方米,且主要集中在農村中小學,覆蓋麵達24%。
湘西,山高林密,地廣人稀。惡劣的自然環境,讓農村家長、農村學生備嚐上學難的艱辛,也就是這樣一種環境和現狀,要進行新課程改革,要實現教育的公平發展,滿足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渴望優質教育資源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呢?大家有目共睹!雖說不上輝煌卻令人矚目乃至驚訝。出於職業習慣,我又不懷疑這裏麵有多少水分,相對真實要打多少折扣。而這些,直接關係到《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的出版價值和意義。
恰在這時,湖南省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所特邀我赴湘西調研、采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發展現狀,也因此,我得以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湘西教育。
我驚訝於《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的客觀與樸素,對事實上的湘西教育沒有任何做作和粉飾!我們所看到、了解到的,比書中的更突出、更感人。誠然,湘西教育的發展說不上轟轟烈烈,成績也算不上輝煌,但對同一個目標,有的麵前隻隔著一道溝,有的卻麵對著沼澤、險峰、惡水,對後一種境況而達到了目的的,我們不能不給予格外的敬意和重視——有了這種精神和氣概,世上還有什麼樣的險峰不能攀登上去的!
赴湘西之前,同行的攝影記者隻帶了2個膠卷,他的解釋是,湘西那麼窮,湘西的教育應該沒有多少搶眼的東西。還隻到鳳凰,他的眼睛就發亮了,到第二站永順的時候,他一口氣買下10個膠卷,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簡直是神奇,在湘西竟然有這麼美麗、這麼有特色的學校!湘西窮教育卻一點也不窮!他說他拍過中國最有亮色的教育,但當看到舒展在高山密林中那漂亮雅致的學校,看到鑲嵌在土家、苗嶺山寨上那古色古香、有著濃鬱湘西民族特色的明珠般的學校,他的心顫栗了。其實,被震驚的又何止他一人!
但我們更震驚的是湘西教育人的膽識和魄力,精神與勇氣,而作為湘西教育發展改革的具體實踐者、組織者和決策者的州教育局長秦平,他對湘西教育的奉獻,十年來在州教育局長崗位上的一路打拚,更是驚心動魄。
初識秦平不是眼見而是耳聞,那是在一個內部教育工作會議上,省裏主管教育的領導動情地說:“如果我們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都像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局長秦平同誌那樣懂教育、抓教育,我們的教育怎麼會不發展!”
眼見秦平是這次在湘西調研,在州教育局旁邊一家最簡陋的小吃店,七點二十分,他準時在那裏吃一碗最便宜的米粉。沒有想象中的氣宇軒昂,咄咄逼人,適合工作、簡單樸素的衣著,普通得像一粒最不起眼的沙子,到哪裏就會與哪裏連成一體。而他的辦公室更是低調簡陋,陳舊的窗簾、沙發、桌椅,狹窄的空間,沒有一樣辦公以外的東西,但辦公室的幹淨整潔卻顯示了主人的嚴謹幹練。誰能想到,每天在這樣一間辦公室工作的人,卻掌管著幾億元的教育建設資金,每年審批的工程項目上百個,下撥的資金數千萬元!
在《民族教育探索與實踐》中,作為作者又身為州教育局局長的秦平,談得最多的是湘西自治州教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卻很少提及他帶領湘西教育人為湘西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風雨兼程的艱難困苦。湘西自治州是湖南最偏遠最貧窮的代名詞,全州7縣一市,有7個縣是“國貧”,一個市是“省貧”,全州年財政收入才不過幾個億。在這樣一個貧窮且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發展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所有的湘西孩子都能享受公平、均衡和優質的教育,是一個何其苦痛的過程!
在這個苦痛的過程中,隨時丟下飯碗去處理工作在秦平的生活中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有病不敢進醫院,怕在醫院出不來;流著鼻血三天三夜奔波救災路途,幾至暈倒;晚上不敢入眠,時刻擔心學校、學生安全,這些對秦平來說,都不算苦,苦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盡善盡美地實現一些美好的教育發展構想。秦平的樂事,是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這個堅強的土家族漢子,每談到他的學校、教師、學生,他眼裏就飽含著柔情。實施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公轉住房建設工程,推進就讀保障體係建設,構建均衡教育體係……這裏麵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浸染著他多少的深情,湘西教育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為了把資金全部用在刀刃上,他拒絕所有有償報道,甚至連國內最著名的教育報刊在“兩會”期間對湘西教育做重點報道,因為要收取成本費而被秦平拒絕。為了使貧困生得到救助,他發動社會救助貧困生,並帶頭捐款。四年來,他每年都要拿出一筆錢來救助龍山縣紅岩中學的一名貧困學生。在他的主持下,湘西自治州成立了貧困大學生救助領導小組和中小學救助受援捐贈中心,建立了弱勢群體教育權益保障機製,廣泛開展“兩免一補”和社會捐贈工作。為了堵住向教師收費的口子,他毅然頂住有關部門的壓力。在任職州教育局局長的十年中,他時時牽掛著他的教師們,惦記著生活清苦的農村教師和因天災人禍而陷入困境的特困教師。他組織成立了教育基金會和教師互助互濟會,目前州、縣(市)兩級教育基金會基金額已達到2000萬元,每年發放教師救助資金近80萬元;近兩年教師互助互濟會共籌措幫扶資金180多萬元,幫扶貧困教師6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