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秦平總以一種拚命的狀態去工作,我用一句詩替秦平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裏飽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秦平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他深愛著生於斯長於斯的這方山水,也深知湘西貧窮落後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教育局長的崗位上,他從不搞那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從不考慮個人的名利升遷。“風物長宜放眼量”,他總是用自己的遠見卓識,為湘西教育謀發展,為湘西孩子謀未來。秦平又是實實在在的教育人,他深愛著自己傾注了畢生心血的教育事業,也深知改變湘西教育落後麵貌的責任所在。因此,在教育局長的崗位上,他一步一個腳印,總是走得那麼踏實那麼堅定。“十年磨一劍”,他在湘西教育這把“劍”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
愛是秦平工作中的主旋律,對祖國和黨的熱愛,對事業和工作的熱愛,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熱愛,使他將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其中。秦平不喝酒,不抽煙,從不參與不健康的娛樂活動,從不涉足營業性的娛樂場所。總有人說他的生活單調乏味,沒有顏色。但秦平卻說他生活中有許多享受和快樂:完成一件有實效的工作,是他莫大的享受;為民辦一些實事,是他最大的快樂。這些享受和快樂,一點也不遜於抽煙喝酒娛樂。他還說他的生活是七彩斑斕的。他向我們說起他生活中的美麗:2004年,他登上被稱為“湘西屋脊”的八麵山,調研並看望在原始的高山密林中的八麵小學的十多名教師,他的訪談被校長稱為建國以來規格最高的座談會。在這個條件十分艱苦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小學校裏,師生們自己搬石頭砌食堂,自己動手燒水做飯,體育用品、活動場所都是就地取材,但師生們一個個陽光燦爛。更令他感動的是年老的年輕的教師們沒有一個叫苦的,他們唯一的要求,是多添置教學儀器,多購買圖書資料,多提供學習機會,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秦平說,他在這裏看到了最美麗的東西,感受到一種最美好的情感。臨走,他留下自己隨身帶的3000元錢,這下教師們被深深感動了,他和教師們就這樣互相被感動著。在秦平的記憶中,這是他生命裏最絢麗的顏色。
秦平的愛也感召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州教育局乃至縣(市)教育係統,每到一處,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友愛和諧的氛圍:工作上大家鼎力合作,互相支持;生活中關心愛護,互相幫助。
記不清是哪位有名的教育管理專家說:“在大文化背景下搞教育,要有政治家的情懷,也要有母親的情懷。”
難怪,具有這二種情懷的秦平,常能做出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來。
在上級教育行政領導心目中,秦平是一位既有遠見卓識又求真務實的教育實幹家,他幹出的成績使他18次受到省、州的獎勵,其中榮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4次,6次受到州政府嘉獎,2003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艱苦奮鬥、勤廉為民優秀領導幹部”稱號。他領導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也獲得了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省落實8件實事先進單位等80多項榮譽稱號。
秦平是公認的“最有領導力”的人,也即最能出成效的人。領導力的強弱取決於領導者的政治素養、真才實學及道德品質。秦平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當過小學和初中教師,從事過學校管理工作,後來到州體委及州教育局擔任行政領導,這些是他的政治素質得以形成的肥沃的土壤,而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黨和人民的熱愛,更使他的政治素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的政治素養使他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動都具有正確的導向及對錯誤的規避。他在全國首創的“破解教育‘三農’問題”的理論,得到了國家、省有關領導及重要媒體的肯定及推介。當了十年的州教育局長,秦平摸索出的經驗和體會是:“發展教育事業,必須以符合當地實際的理論體係做支撐,長遠謀劃,不能想到哪就抓到哪,否則,將會走彎路,也貽誤了事”。理論、實際這兩個幹癟空洞的概念,被秦平填充了豐富的、生機勃勃的內容,而他高度的政治素養,又使理論和實際的結合產生了特別的成效。
對於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的秦平,有真才實學並不困難,難的是他總將自己擺在起點位置,以低姿態在實踐中吸納、豐富、提升知識。盡管工作繁重、事務繁忙,他每年都要用一半的時間到基層調研,也因此他的真才實學總能產生出良好的效益,他的工作和決策也總具有高瞻遠矚的特性。湘西的貧窮和教育的落後引起了他深層次的思考,做了大量具體的實際調查並反複論證後,他帶領班子做出了進行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建設農村寄宿製學校的決策方案,方案中對許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進行了可行性策劃,並細化到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實施部門乃至個人。譬如,對全州年財政收入才幾個億的湘西自治州來說,要拿出幾億元建設農村寄宿製學校,似乎不可能!秦平他們卻做出了具體方案:“集中力量辦大事,握緊拳頭保重點。第一,將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安排教育資金中用於中小學危房改造的比例,由10%提高到20%以上……第二,捆綁可用建設資金……第三,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和外界援助……第四,製定優惠政策……”這樣切實可行的決策方案,被州委、州政府果敢地拍板采納,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窮鄉僻壤裏最漂亮的房子——農村寄宿製學校,看到深山密林中的農村孩子也能坐在明亮舒適的教室裏學著與城裏孩子一樣的課程。而這些孩子們,正是未來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他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湘西就有了脫貧的基礎,富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