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鄭經棄銅山,退守東都。
經見眾叛糧乏,難以久駐;乃偕陳永華、馮錫範等率餘眾歸東都。工官馮澄世別駕一船從行,為其徒所迫,投海死。
明前提督永安伯黃廷來降。
經既歸東都,洪旭以二十船邀廷同行。廷所部兵眾多不欲往,欲令其子而輝與婿吳朝宰率眾投誠,而已挈眷與旭同行。適黃梧遣官招安,黃廷遂降;詔封為慕義伯。
鄭經至東都。
經至東都,以諮議參軍陳永華理國政。改東都為東寧,置天興、萬年二州。分諸將土地,課耕種、征租賦、稅丁庸、興學校、通魚鹽,安撫土民,貿易外國,儼然別一乾坤。
秋、七月,明協理刑官蔡政自泉州歸東寧。
政出使日本歸,將至廈,值鄭經兵敗,欲遁東寧;政為舟人挾入泉州,遵義侯鄭鳴駿設館禮待,防衛甚密。是時,方隆招撫之命,凡投誠部職,量與監司。政名素著,督撫即會鳴駿繕疏具題;命將下,而政以計脫歸東寧。既至,鄭經大喜;命為協理禮官,寵遇日隆。
乙巳、四年(明永曆十九年)夏、四月,加封水師提督施琅為靖海將軍,統舟師進攻東寧;遭風引還。
時總督李率泰上疏:命施琅攻東寧;報可。乃加靖海將軍,總率官兵;以周全斌副之。整舟師數百號出洋;將至澎湖,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乃引還。尋石施琅歸旗,加封伯爵;其餘投誠各官兵移駐各省,設兵防界,不複以東寧為事。東人於是大安。
丙午、五年(明永曆二十年)
丁未、六年(明永曆二十一年)遣總兵孔元章至東寧招撫。
時議以沿海地方與鄭經通商、欲其稱臣奉貢並遣子入京為質等三事;經曰:‘和議之事不可久,先王之誌不可墜’!即令舟人渡元章還。
戊申、七年(明永曆二十二年)夏、五月,明協理禮官蔡政卒。
政字拱樞,金門人。性至孝,謹敏多才略。凡軍前號令條教,屬筆立就;動中機宜,最見重於成功。其出使京師議和及迫於舟人挾入泉州,俱運膽智從容遁去,人所莫測也。蒞思明州,有惠政,島人德之;掌刑篆,平反甚多,以仁恕稱。東寧開國之初,奉令巡訪封內:因民性而施教令,申製度以昭王章;政在宜人,士庶便之。每進讜論,世子改容加納。與兵部侍郎王忠孝交善。至是,卒;鄭經親臨哭之。其長子濟、次子漢襄俱授察言司。
己酉、八年(明永曆二十三年)複遣太常寺卿慕天顏至東寧招撫。
時遣大人明珠、蔡毓榮至泉州,遴選興化知府慕天顏加以卿銜,渡海往議;欲照朝鮮例,稱臣奉貢,不削發。鄭經使柯平、葉亨報許,服明製冠帶而入泉州;軍民複睹漢官威儀,觀者如市。議雖不成,而數年之間海上亦相安無事。
明忠振伯洪旭卒。
旭事成功父子,盡效忠悃,始終不貳。兩島之敗,諸宿將多投誠,均膺顯秩;獨旭率所(原文為數)部擁鄭經東歸。至是,卒。經感悼;以其子磊為吏官,與永華之侄繩武皆見親信。
庚戌、九年(明永曆二十四年)春、二月,明招討大將軍世子鄭經遣監紀推官吳濟聘平西王吳三桂。
三桂在雲南,漸蓄異誌。經使監紀推官吳宏濟持聘;略曰:‘經兒發未燥,即聞大名;每讀殿下家書檄草,忠孝激烈,未嚐不撫膺慨歎、感極而繼之以泣也!今者四海仰望,惟殿下一人;未審軍政之暇,亦知有天外孤臣否?特遣推官吳宏濟恭候福履!敝國雖小,樓船千艘、甲士十萬,惟殿下所使之。仰俟德音,無任主臣’!
鄭經立國學,以葉後詔為國子司業。
初,永曆開科粵西,詔諸勳鎮各送生員赴試;成功禮送生員十餘人,以後詔為首。舟至廣,遇風不得達;後詔乃回,隱遁海上,與王忠孝、沈佺期交最善。至是,聘為司業;善於訓導諸生,人人自慶得師。凡後進之士經其賞識,無不以文章著名於世。
明太常寺卿兵部右侍郎王忠孝卒於東寧。
忠孝字愧兩,崇禎戊辰進士,清貞忠毅。明室既亡,不避艱險,舉義兵,複興化;尋避難入廈門,居曾厝垵。十三年,永曆命官齎敕升為兵部右侍郎,忠孝疏辭;永曆複賜敕曰:‘王忠孝孤臣亮節,允鑒朕心。新銜未足示酬,尚宜祗受,以資聯絡。俟閩、廣克奠,卿即馳赴行畿,用展壯猷’!忠孝感泣,日望恢複。至是,卒。
辛亥、十年(明永曆二十五年)
壬子、十一年(明永曆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