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卷(1 / 3)

鄭經移北將家眷入東寧;劉炎奔碣石衛。

經令王進功、沈瑞、張學堯等各搬眷住東寧,陸續起程;劉炎以母老病,至外洋勒兵劫船,乘風下碣石衛,依苗之秀。

三月,鄭經分水陸汛守。

時諸將退守廈門,兵餉不給;乃分汛南北地方措(原文為借)餉、募兵;布置周密,人始有固誌。

夏、六月,明右提督定虜伯劉進忠以潮州來降。

進忠性悍,素叵測。乙卯鄭經陷漳州,進忠往謁;經坦率迎之,禮意甚厚;及回,意望甚奢。比經各郡失守,輒擁兵觀望。經遣官至潮州征餉,不應;遣舟買運,又閉糴;遂獻款於吳三桂。至是來降,封為征逆將軍;後逮入京,殛死。

明右武衛將軍劉國軒自惠州還。

國軒,武平人,原漳州千總。甲午漳州破,歸成功;累遷至右武衛將軍。入潮,屢有戰功;鎮惠州,粵人畏之。諸郡失守,進忠據潮,尚氏據廣,國軒一軍攝其間,布置安閑,兩家具不敢迫。未幾,尚之信、劉進忠相繼來降,聲問隔絕;經遣舟往迎,乃率所(原文為數)部從容航海而歸。

冬、十二月,和碩康親王遣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往廈門撫議;鄭經弗從。

初,慕天顏之往東寧也,議照朝鮮例,稱臣納貢;不成。至是,康親王遣興、泉二知府同鄉紳黃誌義〔美?〕、吳公鵬〔鴻?〕再申前議,經不從;亦無報使。

戊午、十七年(明永曆三十二年)春、二月,明招討大將軍世子鄭經以右武衛劉國軒為中提督、總督諸軍;後提督吳淑副之,率師徇海澄。

經自七郡之失,頓兵島上。時總督郎廷相、海澄公黃芳世、副都統胡兔按兵漳州,黃藍鎮海澄,分防玉州、石碼等堡。初十日,國軒督軍至海澄,破玉州、三叉河、福滸;尋取江東橋,守將王重祿、呂韜奔潰。適泉、漳援兵至,國軒分兵迎擊。是日,國軒三戰皆捷,軍聲大振。廿三夜,取石碼,獲守將劉符、楊朝宗,遂軍於祖山頭,以迫海澄。滿州將軍副〔都〕統孟安自潮來援,國軒退屯石碼,浚濠築垣拒守;遂分兵屯漳州郭外。是役也,國軒部將蘇爵戰卻,立斬以徇,諸將皆股栗;又能身先士卒,有被傷者輒出己貲賞之:故眾心悅服,所向皆捷。

三月,周主吳三桂僣號於衡州;遣使聘於鄭經。

三桂在衡州,以三月初二日稱帝,改元昭武。適鄭經使人齎書至,三桂乃遣使致書,署曰“大周皇帝致書鄭世子殿下”。

水師提督海澄公黃芳世及明中提督劉國軒戰於水頭,敗績。

自江東橋之斷,泉、漳隔絕。提督段應舉自泉州來,寧海將軍喇哈達自福州來,平南將軍賴塔自潮州來:先後率兵應援。國軒倏水、倏陸,滿、漢兵疲於奔命。初二日,國軒列陣漳郡東赤嶺,北兵背城迎戰,互有勝負。時朱寅率兵紮天寶山,以牽北兵之勢;黃芳世擊走之,乃移屯水頭灣,砍樹塞鎮門,以斷北兵往來水路。國軒偵知,偽焚營壘、撤兵為遁狀;少頃,舉帆直抵水頭,登岸鏖戰。芳世素不知兵,又以天寶山驟勝而驕,與滿將不相下;一戰而潰,驚惶墜馬。奔回漳州,抱病月餘而死。國軒兵勢日盛。

提督段應舉及明中提督劉國軒戰於祖山頭,敗績;國軒遂圍海澄。

應舉及滿、漢軍兵數萬列營祖山頭。三月十八日,國軒兵至,應舉麾兵迎戰;何佑小卻,江勝、吳淑等繞出左右之背,國軒督勁卒衝滿州營,滿兵驚走,眾遂潰。國軒又以疑兵截漳州大路,滿、漢兵望見,棄輜重,自相踐踏。應舉率殘兵奔入海澄,國軒追至城下,連夜鑿塹引江水環城圍之;外又鑿溝數重,沿堤兩岸安銳〔銃?〕守之:由是中外隔絕。昴宿營張雄乘間取平和,副將蘇瑞鏖〔鑣?〕取漳平,皆下之。夏、五月,江南提督楊捷率師援海澄,為劉國軒所敗。

時總督郎廷相入京,以布政姚啟聖代之;勒巡撫楊熙致仕,以按察使吳興祚代之;尋調江南提督楊捷代段應舉,援兵四集,屯筆架山,以救海澄。劉國軒以山南燈〔火〕寨下臨大溪,順流可通海澄,恐北兵據之;問誰敢厄守?吳淑請往,乘夜率兵進寨。初十酉刻,北兵發炮攻擊,連夜不絕;淑令軍士穴地藏身,無一傷者。馳報國軒,以為乘夜發炮,意不在寨,當別防之。信至,滿、漢軍兵已齊抵祖山頭嶽嶺,破林彪、張鳳二營;鳳戰死,進攻林升營。適國軒救兵至,發大炮齊擊之,死者無數,滿騎多填於塹;遂退走,海澄援絕。

六月,明中提督劉國軒陷海澄,提督段應舉死之。

海澄素無蓄積,被國軒圍城八十三日,滿州甲兵二千、馬八千餘匹,合各鎮兵計二萬餘人,至是食盡,屍橫枕藉。國軒於初十日進攻,眾力不支,城遂破;應舉從容自縊於敵樓,穆伯希佛自焚死,黃藍戰歿,獲孟安、魏赫、田香五等,滿、漢兵無一遺者。國軒入城,厚殮(原文為斂)段應舉,付家人舁還。所獲諸將,鄭經皆釋之;授銜給俸,遷之東寧。

明鄭經晉其將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北將軍、吳淑為定西伯平北將軍,其餘營鎮各升賞有差。

經以恢複海澄,或戮力行間、或著績守禦,水陸諸將鹹有功次。既晉國軒等封爵,仍升右虎衛何佑為左武衛將軍、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將軍,俱授左都督;鎮營各加級有差。

朱寅率眾歸鄭經,經封為蕩虜將軍。

寅,漳浦人,挾左道惑眾。鄭經丁已之敗,詭稱三太子,收集海上殘兵。三月十九夜,襲泉州,扳堞而入,率三百餘人從西門至開元寺,鳴鼓揚旗;守泉兵昏夜出其不意,以為海兵複至,多驚竄。值城門炮發,寅乃抽兵而出,守兵追之,按兵徐行,無一死者。人益以為神,歸附日眾,屢戰皆捷;蔓延於泉、漳屬邑,聚萬人,頭裹白衣為號,時人謂之白頭賊,海上亦藉壯其聲勢。至是,率眾歸經;經封為蕩虜將軍。改姓蔡、名義;歲餘病死。

明中提督劉國軒率兵攻泉州,屬邑皆下。

海澄之破,閩省震動。諸援兵退守漳州,國軒議乘虛搗泉州:吳淑分兵複長泰,國軒自率諸軍攻同安。時都統雅大裏自浙江調兵援海澄,至同安而海澄破;聞國軒至,棄城走退泉州,國軒督水陸攻之。左虎衛江勝攻南安,下之。於是,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守將皆相繼棄城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