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2 / 2)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學生是祖國的希望,麵對“留守兒童”的湧現,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數量的日益增加,對農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他們神聖的曆史使命和重大的曆史責任。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根本途徑。國家對教育事業非常重視,2010年7月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指出:兒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留守兒童是社會一員,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穩定外出農民工思想,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促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大局的一項重要任務。

留守兒童教育是針對留守兒童的專項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其納入學校工作之中,統籌安排。留守兒童作為我們教育工作中特殊對象,他們既有一般學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共性與特殊性研究教育方法,改進教學,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

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我們應提高對這一工作五個方麵的認識。

一是實質性的認識。留守兒童教育的實質,是人的本質性的教育。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監護不力及親情缺失,導致留守兒童自控能力差,易受不良環境誘惑。應加強自我教育,補償家庭教育,控製環境影響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重要性的認識。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幸福與平安,而且關係全民族素質提升和社會長治久安,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麵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作為全麵提高兒童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留守兒童教育,是做好“三農”工作,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穩定農村大局的基礎性工作,事關教育公平性原則的實現,事關“普九”的鞏固,事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設,事關和諧社會的建立。

三是長期性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民工潮”還將長期存在,“留守兒童”問題也將是我國基礎教育長期麵臨的一個嚴肅課題,必須做到“論持久戰”。

四是反複性的認識。留守兒童的教育不是一次、一下就能見成效,不可能一

勞永逸,,任務艱巨,須有充分認識。

五是挑戰性的認識。“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它對家庭、學校、社會提出了新要求,對教育行政部門在製定有關教育法規、管理學校教育、關愛學齡兒童等方麵提出了新的課題和任務,尤其是對從事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的教育留守兒童提出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嚴肅命題。

因此,我們要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就必須深入開展研究,尋求教育實踐的理論基石,探索新思路,構建新模式,研究新方法,提高留守兒童教育實效。

同時,我們要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就要爭取領導,以求宏觀指導,政策支持,便於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

此外,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要加大投入,建好留守兒童之家,購置活動器材,添置圖書,豐富課餘生活,陶冶情操,寓教於樂。

少年強則祖國強,少年興則未來興。因此,關愛留守兒童成長,加強留守兒童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積極投身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中,為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