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一個被社會忽略的群體”,“如果處理失當,留守兒童問題將成為國家的一大教育隱患。”當代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雲曉說,“孩子的成長特點是年齡越小,情感支持係統要求越高,父母的關注和嗬護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留守兒童最突出的問題是父母的遠離,導致孩子的情感支持係統變得脆弱,這會引發一係列問題:對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讓孩子產生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關愛導致他們不會愛別人。這些問題可能為他們日後成長埋下悲劇的種子:缺乏親情和感情脆弱,使這些孩子的攻擊性變強,處於心理失衡的狀態,有些孩子滑向犯罪邊緣,吃不好、穿不好的去偷搶;學習退步無人幫助會被學校淘汰;青春期孩子麵臨性問題。著眼長遠,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將會惡性循環。”②因此,“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張伯苓)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從保護未來的戰略高度,以法製的觀念對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負責。“對一個社會來說,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時段在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時期。因為一旦成人,很難有機會再讓普通人受到係統的安全教育。”我是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知道農村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去研究、去解決當前所麵臨的嚴重問題。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所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關係國家長治久安,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廣大中小學生能否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涉及人民的權益能否得到根本保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否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係能否進一步形成,也設計社會秩序能否良好,人民能否和諧相處。”所以,我們必須“要將中小學安全工作作為貫徹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認真推廣德陽經驗,紮實工作,為廣大青少年的安全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製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環境,努力把廣大中小學建設成為讓學生放心、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放心的和諧校園,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三、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情況
張世平指出“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麵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留守兒童中,能夠按時接受各種預防性疫苗的比例明顯低於非留守兒童。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據四川綿陽一個救助站統計,他們在三年中收留救助的600多名流浪兒童,有45%都是沒有監護人的。”確實,在調查中我們明顯看到:
(1)單親和父母遺異的家庭不算,無人照管的留守兒童竟然達到了2.2%,他們有的被寄宿在學校,有的租房住在學校附近,有的獨自在家,基本上衣服沒有人洗,吃飯沒有人煮,平時就在學校吃,大部分是買著吃,所以根本就談不上營養保障。
(2)健康狀況就更是隨天意了。好在一年來,還未發現留守兒童有大病,但是對傷風感冒類的小病,他們的態度基本上一致:都采用“抗”的方式,能抵得過去就抵,實在不行就上醫院。至於疾病的預防和檢查等,則基本是“0”,從未有過。
(3)從表中可以看到,在留守兒童中,靠爺爺奶奶“隔代監護”的比例最大,占83.6%。這主要是其家庭負擔太重,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不得不去打工,掙錢養家。但大多數爺爺奶奶在家還要擔負著沉重的耕地生產任務,再加年老體弱,本來就應受人照顧,現在還要“當牛使”,所以根本沒有能力去完成監管的任務。有時照顧不周,還成了孩子的“出氣筒”,被視為“沒用的”“老不死”,不僅不能很好地照顧孫子,反而成為不和諧的矛盾源,這樣的家庭,孩子的生活自然好不到哪兒去。有的老人為了避免和孩子的衝突,隻好息事寧人,一味地遷就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總之,我們覺得爺爺奶奶的監管至多隻能是一種“消極監管”,孩子的生活很難有大的起色,更不要說道德、情感和責任等問題了。
(4)在座談中,留守兒童大多有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父母不在家,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都處於無規律的狀態,隨意性很大,衣食不及時,生活浪費性大。更有甚者,有的學生覺得自己被父母遺棄了,所以更無心生活,甚至還和父母對著幹,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這些生活的不如意,自然會直接地影響孩子的生活質量,以致產生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留守兒童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是眼下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據公安部門有關調查顯示,在被拐賣的兒童當中,流動兒童占第一位,留守兒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現的女童被強奸的惡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據報道,在2005年湖南洪災遇難的12名兒童中,11名都是留守兒童,這說明沒有父母的嗬護和指導,留守兒童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
(1)在采訪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生活的艱難和經濟的拮據,往往使他們犯錯誤;有時僅是幾元錢不能滿足,就有可能導致孩子想入非非,甚至是鋌而走險,借而不還或結夥強行索取,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是孩子的天然避風港,有父母在跟前,就有安全的依靠,而有時,就因為父母不在跟前,有的留守兒童生病不能及時救治而走上了黃泉路;因此,流行病安全隱患,是埋在留守兒童成長路上的一顆炸彈。
(3)一些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而造成“父母缺席”以及由父母對自身職責的力不從心有關,從而造就了大量“隔代撫養”的兒童,缺乏親情嗬護,造成心靈的扭曲,性格的變異,或易於衝動,動輒打架鬥毆;或迷戀偶像,追逐江湖義氣,以致在暴力的陰影下,頹廢放浪而不能自已;由於大量勞動力的外出,造成農村後方虛弱,一些偷竊等犯罪分子,無視孩子們的存在而大行其事,孩子們的安全直接受到了威脅。
(4)在留守兒童中,女童又居多,她們往往受到更多的安全威脅,像生理上的盲目無知、性傷害的連連侵擾、軟弱無助時的盲從與親信等,都造成或重或輕的悲劇。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係的伍慧玲和湖南省社科院法學社會學研究所陸福興在調查中指出:由於“性安全防範意識教育缺乏”、“安全監護缺位”、“農村地理環境缺乏安全性”等原因,“全國至少有1150多萬留守女童”,其中“留守女童由於生理和心理的特點,比留守男童更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性傷害。因此,農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問題,是留守兒童問題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