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與教育對策(3 / 3)

(5)在調查采訪中,我們發現,交通安全隱患和溺水造成的悲劇居多。一方麵是農村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最主要是他們生性玩劣,視交通規則而不見,闖紅燈,不讓道,甚至恣情地在公路上騎車嬉戲;另一方麵農村多塘壩溝渠,孩子長喜歡偷著去遊水、摸魚等,結果常常出事。

(6)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傳媒安全隱患是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巨大的“病毒庫”。留守家庭尤其是無人監管的家庭,因為監護失卻,家庭成了孩子集聚玩樂的自由的天堂。他們常常在一起看電視、電影,特別是一些黃色、暴力和恐怖的錄象,使他們過早地沾染了許多不良的壞習氣,如性的幻想與嚐試、暴力的傾向與複仇的糊塗心態等,大多因此走上了歧途。

(7)遊戲機室和網吧是留守兒童習慣性的滯留地。調查中,我們了解到60%的留守兒童都曾經到遊戲機室和網吧光顧過。有的孩子還把它當作最理想的逃學之所,甚至整天整夜地泡在那兒,樂不思蜀。最後又往往多因為經濟的承受能力和糟粕的內容侵染而走上歧途。

(8)畸形消費引發的安全隱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孩子貪吃,本是天性。健全的家庭因管得比較嚴,孩子手頭的零錢很少,難以產生問題。但是,留守兒童的家長往往都給孩子留下一定的錢,以備一個學期或一年使用,結果他們常常超前使用並嚴重透支,賒欠了許多債。為了彌補“損失”,最後隻好走“異路”。

另外,雙休日和寒暑假等閑暇時間的安全隱患是留守兒童最易發生的時段。由於監管成了“真空”,孩子的自控能力又不強,所以事故屢屢發生。

第四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後備軍。關注和解決好他們的安全問題,關係到農村和諧穩定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筆者以為,要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既需要家庭、學校的傾情參與,也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麵來齊抓共管。

一、父母應切實履行教育監護責任,臨時監護人應提高教育監護質量。

我國法律規定,養育孩子是每一對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務必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切實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切不可為了賺錢而誤了孩子的終身,雙方盡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監護孩子。如果雙方必須同時外出務工,應當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經常性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親情上多給孩子一些慰藉,多給孩子一些關愛,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麵的情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時時提醒他們注意人身安全。與此同時,臨時監護人應提高教育監護質量:一是要樹立角色意識,切實承擔起教育監管留守兒童的責任,盡可能地教育和培養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盡量保護他們不受意外傷害;二是應改進教育方式,多與孩子談心交流,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愛遷就,多家教育引導;三是應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加強聯係和溝通,隨時告訴他們孩子在家和學校的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麵的情況,與他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達成意誌意見,避免此嚴彼寬現象的發生。

二、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法製教育,實行寄宿製管理,舉辦家長培訓班

農村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應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並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一是大力加強安全教育和法製教育,在課程教學中隊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製教育和遵紀守法教育,以此培育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防護意識和法製觀念,並教給他們一些識別和應對諸如水火災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體滑坡、禽獸襲擊等突發事件的常識與技能、技巧,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二是創造條件實行全日製寄宿製管理,讓農村留守兒童統一在校園裏吃飯和住宿,由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統一對他們的安全進行監護,減少安全隱患;三是舉辦家長培訓班,在節假日乃至趕集日,利用外出父(母)

回家團聚之機,分期分批舉辦家長培訓班,免費對留守兒童的父母及其監護人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祖輩,進行教育學、心理學和安全防護等方麵知識的傳授,幫助家長們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和監護留守兒童的職責。

三、社會應淨化環境,實施關愛工程,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社會各方麵應密切協作,共同為解決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出謀劃策,多辦實事,形成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一要淨化環境,大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文明新風尚,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書籍和音箱製品,使他們遠離不健康的網吧、遊戲廳、娛樂城等娛樂場所;二要實施關愛工程。建議由關工委牽頭,協調教育、共青團、婦聯、公安、司法、財政、勞動、衛生、民政、工商、新聞媒體等相關部門聯合實施關愛留守兒童工程;三要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各種類型的結對幫扶活動,關工委、婦聯、團委可以分別組織和發揮“五老”隊伍、社會各界婦女和青年誌願者隊伍的獨特作用,與農村留守兒童結成“1+1”對子,開展“老少牽手”、“爭當愛心媽媽”、“心手相連”等幫扶活動,給農村留守兒童送去愛心和溫暖,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四、政府應加快相關立法進程,改革戶籍製度,加大財政投入

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他們能否遠離各種傷害加快快樂地成長,不僅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著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的黨和政府務必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首先,國家有關部門要製定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待遇,使農民工逐步具備帶上子女進城直接接受教育和監護子女的能力,從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監護功能的缺失而導致的留守兒童傷害事件;其次,要加快戶籍製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係的城市隔離的各種製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再次,要加大財政投入,建設農村寄宿製學校,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改善農村學校的居住和生活條件,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條件,以便學校對他們進行集中教育和監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由於情感的缺失、監管的不力,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孤僻、脆弱等心理問題,其表現出來的是生理上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沒有相當的防範意識。因此全社會要動員起來,要讓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外出打工的家長要經常與學校和自己的子女保持密切的聯係,與孩子交流。或寫信、或打電話,經常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學習、生活、健康和思想情況,了解孩子的心路曆程,和孩子一起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