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勾畫藍圖(一)(2 / 3)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陳毅當即表示完全同意軍委的戰略計劃,表態說華東野戰軍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軍委賦予的任務。

在高興之餘,陳毅還賦詩一首《失題》:

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

彎弓盤馬故不發,隻緣擒賊要擒王。

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

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

在他眼裏,粟裕打仗仗仗勝,率軍南下將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根據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指示,軍委開始計劃組織東南野戰軍,相繼製定了編製序列及幹部組成名單。

東南野戰軍的番號,軍委計劃在渡江成功以後即行公布,並且專門為東南野戰軍印製了新的印章和“東南流通券”,下撥了大批銀元,以備這一戰略行動使用。

毛澤東對這一戰略計劃充滿了信心,對華東野戰軍寄予厚望。

陳毅準備返回華東野戰軍時,毛澤東專門交代他:帶上自己親筆書寫的東南野戰軍領導人員組成名單和渡江計劃返回濮陽,對這一戰略行動部署加以落實。

1月27日,中央軍委致電粟裕,指示華東野戰軍要南渡長江、進入國民黨統治中心區作戰。

接到中央電報後,粟裕與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等人進行了認真研究。他們感到:渡江作戰是個大的戰略行動,需要作方方麵麵的準備,比如大量調配幹部、有關地圖和宣傳品等,倉促之間很難做好。就目前部隊狀況而言,最好暫緩過江。

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隨即,他們向軍委發電,報告了華東野戰軍的看法,建議暫緩過江。

軍委很快複電,同意他們“暫緩過江”的建議,但明確渡江南下的方針並沒有改變,華東野戰軍要進一步做好各項渡江準備工作。

按照軍委指示,華東野戰軍抓緊展開了渡江的各項準備工作。

4月初,陳毅回到了華東野戰軍。他傳達了中央12月會議的精神,詳細闡述了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他還把毛澤東親筆書寫的東南野戰軍領導人員組成名單和渡江計劃,讓大家傳看。

粟裕把自己對於渡江南下的看法向陳毅作了彙報。陳毅經過仔細思考,說:“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可以再征求其他方麵同誌的意見後,大膽地向軍委提出自己的建議。”

粟裕又同華東局其他幾位同誌交換了意見。

通過征詢方方麵麵的意見,結合自己的反複思考,粟裕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4月18日,粟裕終於下定決心,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中央軍委發去電報,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

三天過去了,軍委的複電還沒有來。對此,粟裕心裏忐忑不安。每天,他都要抽出一大段時間,在地圖前徘徊思考,反複斟酌自己的意見。一方麵,他在想:如果軍委采納了自己的意見,華東野戰軍下一步的行動應該如何安排。另一方麵,他也擔心:如果軍委明確不同意自己的意見,又該如何是好?是繼續堅持呢,還是放棄?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

粟裕和張震兩個人正在談論著軍委可能的意見,突然,門開了,機要參謀拿來了一封電報,說:“報告首長,軍委急電。”

粟裕急忙接過來,看了一眼,自言自語說:“啊,軍委的電報終於來了。”

他低下頭,一字一句地仔細看著,手也在微微顫抖。電報是軍委就4月18日他的意見所作的回複。

電報上寫著:“為商量行動問題,請陳毅、粟裕兩同誌於4月25日至4月31日之間同到平山縣中央工作委員會駐地開會為盼。”

粟裕急忙找到陳毅。兩個人經過商量,決定一起去開會,並就走後的工作進行了周密部署。這時,中央軍委又發來電報,會議地點改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

4月27日晚上,陳毅、粟裕離開濮陽,經過兩天行程,於30日到達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

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一行,是4月13日到達晉察冀軍區所在地阜平縣城南莊的。由於毛澤東正準備去蘇聯會見斯大林,商討政治、軍事、經濟等問題,所以就沒有去西柏坡,而是留在了城南莊。周恩來和任弼時先到了西柏坡。由於要召開重要會議,周恩來和任弼時等人又趕到了城南莊。

中央書記處的領導同誌早就在等待陳毅、粟裕他們了。

他們一到達,稍事休息,便立刻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會議。

在會議上,毛澤東開門見山地說:“粟裕同誌,你提議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這與我們原先的考慮大不一樣。你的建議很重要,你詳細給我們講一講。”

一下子麵對這麼多中央領導同誌,粟裕稍微有些緊張。他沉靜了一下,理了理自己的思緒,開始侃侃而談,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和其他領導同誌談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說:“為了改變中原戰局,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還必須再打幾個大的殲滅戰,力爭把國民黨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打大殲滅戰的角度考慮,中原黃淮地區的形勢日益成熟,而江南地區的形勢則發展得還遠遠不夠。”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人認真地聽著,還不時地交談幾句。

粟裕指著地圖,說:“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有四個方麵的有利條件。一是國民黨軍在中原黃淮地區的包袱很重,四處把守,機動兵力少,便於我軍在運動中調動敵人而予以殲滅。二是我軍徒步行軍能力強,能夠充分利用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的特點,迅速集中兵力,對國民黨軍實行分進合擊,實現戰役上的速戰速決。三是山東和晉察冀老解放區緊靠中原黃淮地區,我軍在這一區域作戰能夠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後勤保障不用過多擔憂。三是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已經建立了許多新解放區,黨的工作逐漸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支援我軍進行大規模的作戰。”

朱德點了點頭,說:“粟大將軍分析的有道理,我同意。你說江南地區形勢還不成熟,有什麼理由嗎?”

粟裕接著說:“主要是三個方麵的考慮。一是江南地區是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地區,經營多年,反動勢力強大。我軍渡江後,勢必引起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極度恐慌,必會置我於死地才後快。國民黨軍會利用後方優勢對我軍實施圍追堵截,而我軍處於無後方作戰境地,物資供應、傷病員安置等都將麵臨很大困難,很難對國民黨軍發起大的作戰。二是我軍渡江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中原國民黨軍主力回防江南,但是這一目的恐難實現。因為國民黨軍整編第5軍和整編第11師都是中原戰場作戰的‘骨幹’力量,蔣介石不會把它們調到江南和我軍打遊擊。第7軍和整編第48師屬於桂係部隊,蔣介石對它們不放心,也不會把它們調到江南。三是如果我軍有三個縱隊渡江後,中原戰場上隻剩下了七個主力縱隊,這樣就造成了兵力分散,既不便於在中原戰場打大的殲滅戰,更不便於在江南戰場打大的殲滅戰。”

粟裕講完後,毛澤東拍了拍手,點了一支煙,說:“粟裕的看法很有見地,很受啟發啊!”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人經過研究,決定同意粟裕的方案:暫緩渡江。他們還決定:南下的既定戰略方針還要繼續執行。

中央軍委同意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緩渡江、留在中原殲敵的戰略決策,為以後的淮海戰役勾畫了最初的藍圖。

就是在此次書記處會議上,中央決定:陳毅到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

5月9日,中共中央發出《華北、中原兩解放區的轄區和人選》的通電,決定:“除華中解放區現轄境地外,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直到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原中央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張際春、謝富治、劉子久12同誌為委員”,“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陳毅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李先念為軍區及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陳毅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及政治委員”。

密切關注中原戰局的不僅僅毛澤東一人,劉伯承、鄧小平也在為中原戰局操勞中央的決定,主要是為了擴大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實現“大舉出動,經略中原”的戰略部署。

陳毅要到中原軍區和中原局工作了,粟裕有些舍不得。

他對毛澤東說:“主席,都說‘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下華東野戰軍沒有了陳毅同誌的直接領導,我可有些擔負不過來。”

毛澤東揮揮手,笑了笑,說:“你放心大膽幹吧,今後華東野戰軍就由你負責。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可以再向陳毅報告,一塊研究嘛。”

參加完中央書記處的擴大會議,粟裕和陳毅準備返回。正好朱德總司令要去華東野戰軍視察工作,對華東野戰軍部隊開展的新式整軍運動進行指導,並作南下作戰動員。三個人就一塊上路了。

5月12日晚上,陳毅、粟裕陪同朱德回到濮陽孫王莊華東野戰軍兵團司令部。

16日,粟裕向華東野戰軍第1、第4、第6縱隊團以上幹部傳達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的精神。他說:“我們的困難是前進中的困難,國民黨軍的困難比我們大,是失敗中的困難。當麵國民黨軍33個旅,我們16個縱隊:華東野戰軍7個、劉鄧6個、陳謝3個,平均每個縱隊要消滅敵人兩個旅。中原敵人總共四根‘骨頭’:第5軍、整編11師(即第18軍)及廣西軍整編7師、48師(其餘20個旅都是很弱的)。如果我們敲掉它兩根,它就變成殘廢了,朱總司令來濮陽也是動員我們‘釣大魚’、‘敲骨頭’。我們何時過江,決定於大家什麼時候敲掉‘骨頭’,控製長江。本來我們要到江南去,現在因準備工作不充分,在江北殲滅國民黨軍還不夠。因此,中央要我們在江北繼續殲滅國民黨軍,以便將來幾十萬人大規模南下。直截了當說,我們要有拳頭,隻有消滅國民黨軍主力,戰局變化才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