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陳毅和鄧子恢帶領4700名幹部離開華東野戰軍,前去中原軍區。
臨行前,他揮筆寫下《和郭化若副司令並呈朱總司令以誌其親臨南線之快》詩四首:
詩罷新詩興不殘,又將遠舉付深談。
總戎令人飛掃雪,立馬吳山更圖南。
首夏清和花事殘,為討不庭向江南。
郭郎妙筆留春在,總座新詩氣如磐。
戰局幾回報掌談,反複指點計艱難。
北線邇來傳屢捷,逐鹿自古在中原。
恥殺不辜得天下,東征西怨萬方從。
溫溫不作驚人語,大度自然是真雄。
6月14日,陳毅到達河南寶豐縣皂角樹村,同鄧小平、劉伯承等人會合,開始了全新的工作。
陳毅走後,粟裕任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並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縱隊和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在中原作戰。華東野戰軍的工作由粟裕一肩挑。雖然工作量很大很累,但粟裕感覺渾身充滿了鬥誌。
從6月15日到7月6日,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一部,抓住戰場有利時機,發起了豫東戰役。此戰殲滅國民黨軍1個兵團部、2個整編師師部、4個正規旅、2個保安旅,總共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中原戰場形勢為之一變,國民黨軍從此完全失去對中原解放軍發起戰役性進攻的能力,固守戰略要點進行攻勢防禦的信心也大為降低。
7月11日,中共中央向華東野戰軍發出賀電,指出:“這一輝煌勝利,正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囈語以迎頭痛擊;同時,正使我軍更有利地進入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三年度。”
在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大形勢下,曆史的車輪轉動得也越來越快,形勢的變化令人目不暇接。
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裏,共產黨和國民黨曆經多次激烈交手,力量消長終於發生了足以改變中國命運的重大變化。
1946年6月時,國民黨總兵力430萬人,其中正規軍200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隻有127萬人,正規軍不過61萬人。到了1948年8月,國民黨總兵力下降到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而解放軍總兵力上升到280萬人,正規軍發展到149萬人。兵力對比已由原先的34∶1下降到13∶1。
此時,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也已經大為改善,進一步縮短了與國民黨軍主力兵團的裝備差距,工兵、炮兵等兵種發展很快,形成了一定規模,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更重要的是,經過兩年多的作戰,解放軍在大兵團協同作戰、運動戰、攻堅戰等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殲滅國民黨軍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進一步成熟,戰鬥力飛速提高。
中國有兩句古話:一是“問鼎中原”,意指開始奪取天下;二是“定鼎中原”,意指取得天下。
國民黨方麵常說:“無東北即無華北,無華北即無中原,無中原即無全中國。”對於共產黨來講:“有了東北即鞏固華北,鞏固了華北才能取得中原,取得中原一定可以取得全中國。”
照目前的形勢,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定鼎中原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解放軍這邊是生機勃勃,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那邊卻是死氣沉沉,搖搖欲墜。
針對解放軍的大規模秋季攻勢,蔣介石在南京日夜睡不著覺。
負責作戰事務的國防部第三廳判斷:解放軍將從九月起發動秋季攻勢,主要戰場在華中、華東及豫陝各戰場,使用兵力約四十個縱隊、六十萬人,另地方軍約二十萬人,分為四路,以“合縱”之勢由南而北出動,攻勢目的係掃清上述戰場,排除南下障礙,準備渡江及入川。
據此,其國防部擬定了應對計劃:
一、集結使用華中、華東及豫陝各戰場兵力達六十五個師,計西安胡宗南和馬步芳、馬鴻逵部十二個師,鄭州孫震部四個師,濟南王耀武部三個師,商丘並包括邱清泉部八個師,徐州包括蘇皖十八個師,另平漢路南段九個師,宜、沙、襄、樊三個師,陝南、宛西兩個師,共五十九個師。外加後調旅及台灣新軍十二個旅,於必要時加入戰鬥,除保安團隊外,總計在百萬以上。
二、針對解放軍“合縱”,采取“連橫”辦法,東西呼應,以阻解放軍南下,堅決保持三角(即徐州、漢口、西安)、四邊(隴海全線,津浦兗浦段,鄭州以南平漢線,及寶雞至成都公路)、十三點(汴、鄭、濟、商丘、南陽、襄樊、確山、信陽、漢中、安康、鍾祥、宜昌、合肥)。
三、改善戰略戰術,用半守點、半機動辦法,即指定部隊固守十三點,以強力部隊出擊。
國防部就此防禦計劃請蔣介石過目。
“三角、四邊、十三點……”蔣介石喃喃自語,“難道我的活動地盤就這麼可憐了?”
2九月會議定下方針
中共中央下定決心:建設500萬解放軍,用5年時間打倒國民黨。打仗有了硬杠杠:華東野戰軍要殲敵40個旅,中原野戰軍要殲敵14個旅。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
巍巍的太行山如一條巨龍,從軍都山南口而起,沿著北平、山西、河北、河南之間的邊界一直蜿蜒向西南方向而去,跨高原,踏平原,斷激流,最後奔騰入黃河。一路上,西山、恒山、五台山、係舟山、太嶽山、中條山等高山雄嶽橫亙蒼茫大地,構成了太行山的堅強脊背。
在河北平原西側,是太行山的東部。此處山脈南北走向,山勢南北高,中間有如一個巨大的馬鞍。山間有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等8個通道,人稱“太行八陘”。如果要從西麵的山西高原到達東麵的華北平原,“太行八陘”則是主要通道之一。
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嶺下,有一個小村莊叫西柏坡村,屬於河北建屏縣(今平山縣),由於各方麵建設搞得好,人稱是“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就駐紮在這裏。
此時正值秋高氣爽,風景格外秀麗。寬闊清亮的滹沱河如玉帶纏腰,繞村而過。頑皮的孩童們一邊吹著柳葉卷成的小笛子,一邊趕著羊群在青草間嬉戲。樸實的村民則三五成群,汗流浹背地在田地裏勞作。
在村裏田間高高矮矮的牆壁上、樹上、石頭上,到處都寫著大大的標語:“努力打糧食,奮勇去支前”、“不能讓子弟兵餓著肚子打仗”、“勞苦大眾,平分田地”、“一切為了前線勝利”……
與村外恬靜悠然的風景相比,村裏中共中央駐地則到處彌漫著緊張而興奮的氣氛。
在中共中央機關食堂,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出席會議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彭真、董必武等7人,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有鄧穎超、廖承誌、聶榮臻、滕代遠、陳毅、饒漱石、曾山、鄧小平、徐向前、薄一波、葉劍英、劉瀾濤、張鼎丞、賀龍等14人。另外還有羅邁、楊尚昆、胡喬木、傅鍾、李濤、安子文、李克農、馮文彬、黃敬、胡耀邦等10位重要工作人員參加會議。
這是從日本投降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也是中共中央自撤離延安後召開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在這以前,由於戰事頻繁,戎馬倥傯,絕大多數中央委員都分散在各個解放區,很難集中到一起開會。
毛澤東是5月27日到達西柏坡的。
本來毛澤東計劃於5月份赴蘇聯會見斯大林,準備工作作了好長時間了。中央還決定由羅瑞卿帶一個旅專程護送。可是5月上旬,斯大林來了個電報,表示從河北到哈爾濱,再到莫斯科,路途遙遠,一路還有國民黨的部隊,毛澤東的安全難有保障,另外中國戰場戰事正緊,也離不開毛澤東,因此希望毛澤東推遲訪蘇時間,過一段時間再來也行。於是毛澤東就離開城南莊,來到了西柏坡。
此次政治局會議,計劃召開5天。
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共講了八個問題。在談到中央今後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時,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打倒國民黨,戰略任務是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由遊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
他說到這裏時,會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為這一宏偉但並不遙遠的目標而激動萬分。
關於革命勝利以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的問題,毛澤東強調:“我們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專政。我們的政權,要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采用民主集中製的人民代表會議製度,不采用資產階級議會製。”
此外,毛澤東還談了統一財經、發展黨內民主、學習工業和做生意、加強紀律性、社會經濟性質等問題。
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董必武等21人先後在會上發言。
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在發言中說:“以前,我們提出了‘打倒國民黨,統一全中國’的口號,那時主要是作為目標進行宣傳鼓勁。現在,這個目標離我們很近了,該擺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說:“我看,依照目前的形勢,將來我們同國民黨軍在徐州進行一次決戰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係統地談了談軍事工作方麵的情況。他說:“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大致規定如下:南線以中原戰場為中心,國民黨軍在此集中了75萬人,其中正規部隊有84個旅,一年內,我中原、華東兩野戰軍如能全殲其30個旅(七月份已殲的5個旅包括在內),即使國民黨軍不可避免地要從其他戰場抽調援兵,但我軍在東北、西北兩戰場如能控製和消滅多數國民黨軍,國民黨軍必將逐漸失去其在中原戰場上的機動。”
部分被俘的蔣介石嫡係部隊官兵此外,周恩來還談了軍隊建設、後方勤務建設、幹部訓練、政治工作、加強紀律性、部隊正規化的有關工作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