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尊王攘夷,隻為首霸(2)(1 / 1)

要了解他們多偉大,恐怕還要看一看當年的"中國國際形勢"。關於這一條,這些年西方考古學家和天文學家也來湊熱鬧,他們認為公元前六七世紀,是蒙古草原的"極端自然災害世紀",在這一百多年裏,由於北方草原地區的持續雪暴和幹旱,導致大量蠻族遊牧部落南遷,大肆劫掠中原農業區。這個說法在科學上還有待討論,但是曆史上的事實卻可以佐證:西周的滅亡,直接原因就是山戎蠻族的大規模入侵。東周遷都的直接原因,也是因為西周西麵遭到蠻族的殘暴入侵和破壞,成為劫掠之後的爛攤子,早已無法立國。而在周王室遷都洛邑之後,蠻族的入侵,相反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這些侵擾中原的蠻族,就是中國曆史書中所記錄的"蠻戎夷狄"。其中侵擾中原最激烈的,就是"戎"與"狄"。

戎族主要遊牧在當時中原西北地帶,即今天內蒙古草原地帶,侵擾的主要對象,是西北的秦、晉諸國以及河南北部地區。而狄則主要遊牧在今天中國東北地帶,侵擾的主要對象,包括齊國、燕國,甚至位於中原腹地的鄭國、衛國。喜歡養仙鶴的衛懿公,就是亡國於狄人之手。狄族還多次入侵洛邑地區,逼得有名無實的周天子幾次外逃避難。在當時,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範圍,已遍及中原各諸侯國,甚至深入到黃河流域的腹地。他們以遊牧為生,雖然部落分散,但是號令明確,作戰凶猛,執行"打一槍就跑"的遊擊戰政策,專挑實力最弱的諸侯國下手,等著兄弟諸侯來救援,又撒丫子就溜。在當時內部征伐連連,窩裏鬥打成一團的中原地區,他們嚐夠了甜頭,占盡了便宜。後來統一六國的秦國,早期有七位君主就犧牲在與蠻族作戰的戰場,東方的大國齊國曾三次在蠻族的侵擾中不得不遷都。大國尚且自身難保,小國們更是苦不堪言,不但每年秋收的時候遭到野蠻劫掠,甚至有的國家更因此滅國。不難想象,在這種內戰外戰打成一鍋粥的局麵下,窩裏鬥打得熱鬧,相互間一盤散沙的中原各國,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出麵整合力量,抗擊外敵,被蠻族們最終各個擊破,瓜分中原,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但這個"時間"最終沒有出現,這個強有力的人物終於出現了--齊桓公。

齊桓公的稱霸,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英明神武以及良相管仲的輔佐,而其稱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當時的中原,沒有哪一個國家,具備齊國這樣承擔這個"偉大使命"的條件。

在東周時代開始的時候,齊國曾經是鄭國的"小弟",但是它的發展潛力卻注定大於鄭國。一是地理原因,齊國的地盤,包括今天河北北部和山東東北部,南邊依托的泰山山脈,恰好成為他們拱衛國土的屏障。縱觀當時中原諸侯中勢力最強者,南方楚國的勢力還沒有跨過長江,晉國正忙於平定內亂,秦國苦於西北蠻族的侵擾。二是經濟條件,也是拜這個好地段所賜,齊國很有錢,山東地區當時已是農業發達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部的沿海地區,更有一樣壟斷資源--鹽。齊國的製鹽業,是春秋諸國中最為發達的,北方的燕國,中原的鄭國、宋國、衛國,其食鹽消費均依賴於齊國的供應。這樣一個又有錢又安全的國家,自然得到曆史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