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宋襄公的『仁義』不值錢(1)(1 / 1)

霸業蒸蒸日上的齊桓公,卻在頂點之後,很快跌入了深淵。

對於霸主齊桓公來說,他和管仲可謂一生的君臣,但管仲除了是一個輔助者之外,更重要的角色,卻是一個製衡者。他以國相的身份,多次勸阻了齊桓公的不當行為,才使得齊桓公能夠少犯錯誤,霸業持續勃興。但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以後,如日中天的齊桓公,卻徹底失去了製衡。晚年的齊桓公已不複盛年時的銳意進取,相反開始誌得意滿,貪圖享樂。特別是在管仲死後,他寵信易牙、豎刁等小人,這些人長於阿諛奉承,更善拉幫結派,而齊桓公的六個兒子,相互間也勾心鬥角。這些都是沉迷於對外霸業的齊桓公所無視的。無視的後果,就是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後,他的寵臣易牙、豎刁等人發動政變,幾個兒子相互爭鬥,超級大國齊國陷入了內戰之中,最後還是靠了原先的小弟宋國輔助才得以平息。但齊國的霸業,也就因此而結束了。縱觀整個過程,或許正應了後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話--國家若無外患,必有內憂。

第四章 宋襄公的『仁義』不值錢

在曆史上公認的春秋五霸裏,有一個人的"上榜",卻更像是安慰獎--宋襄公。

說到這個人的稱霸像"安慰獎",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爭霸不成。這個人和當年的齊桓公一樣,是個胸懷大誌的人,卻命比紙薄,雄心勃勃地想當霸主,卻連遭挫折,自己在經過了幾次戰爭的膠著之後,反而殞命沙場,特別是麵對大好的打敗對手的機會,他偏偏要行"仁義",他"仁義",對手卻不仁義,一場無情的戰敗,不但斷送了他的稱霸夢,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稱霸不成,仁義無果,後人說起來,無不扼腕長歎。

宋襄公,為什麼會犯這麼愚蠢的錯誤,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他依然會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且讓我們從宋國本身的緣起看,在春秋戰國的曆史上,宋國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

宋國的王室,來頭不小,宋國是周朝初年殷商貴族微子啟所建立的國家。這個啟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商紂王的忠臣,因為不滿商紂王的倒行逆施,在屢次進諫無效的情況下,被商紂王下了追殺令,最後不得不亡命到周國,周朝在推翻商朝統治,以及之後平定武庚的叛亂後,對微子的安置成了問題。他本來是商王朝的舊臣,按說是要被清洗的,但是此人廣有賢名,是當時難得的忠良,如果不善待,難免也要給商朝舊人們留下話柄。因此周公輔成王的時候,幾經權衡,最後決定把他冊封在了今天河南東部地區,國號叫宋國。這個安排很有學問,宋國的地盤,表麵看是很富庶,但是卻夾在大國之間,尤其是臨近當時作為周王室鐵杆的齊魯兩個國家,他的四麵都是平原,根本無險可守,一旦發生叛亂,很容易就能夠平定。就是這樣一個安排,給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命運,埋下了悲慘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