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有道理,其實是沒道理的。因為宋襄公在這件事情上的最大失策,恰恰就是他的親兄弟公子目夷的一句話:宋國是個小國,如果要去爭奪盟主,是會招禍的。
這話確實說到點子上了,宋國當時的國力,根本沒有辦法和楚國相比,就是和齊國比,也是占了齊國元氣未複的光。宋襄公拚命拉攏楚國,也是因為他知道這一點,但是他知道的遠遠不夠。宋襄公的如意算盤是,大家怕楚國,如果楚國支持了我,也就等於大家都會支持我,這樣我就可以當上霸主了。這個邏輯,好像是那個著名的"狐假虎威"的故事,但問題是,在這個故事裏,沒有愚蠢的老虎,反而有宋襄公這個自作聰明的狐狸。
被宋襄公當成"傻老虎"的楚王,就是楚國曆史上的傑出國王之一--楚成王。他在位的時期,內修文治,引進中原先進的政治和文化,促使楚國文明化,對外大力擴張,兼並廣闊的南中國領土,從個人能力上說,是一個絕對不亞於齊桓公的狠角色。這樣一個胸懷大誌且能力出眾的人,憑什麼會聽你的吩咐,楚國之所以這麼爽快地答應宋國,不是因為給你宋國麵子,而是楚國一直想努力北進,吞並中原諸侯國,但因為中原諸侯采取了聯合抗楚的戰略,使得楚國的對外擴張,往北一直很難突破江淮流域,這次的會盟卻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楚國的想法,就是要通過會盟,把他們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統統得到,這一點,宋襄公是不清楚的。
所以從會盟的一開始,楚國就注定不會安好心,即使如此,宋襄公本人也是很有機會的,因為會盟的地點,畢竟是在遠離楚國本土的北方。楚國人就是再有野心,也不可能把強大的軍隊全搬過去,但是這裏離宋國地盤近,宋國可以很容易調兵過來,所以,隻要宋國能夠在會議之前做好準備,布置好強大的軍隊,到時候逼迫楚國就範,貌似還是很有希望的。
但是宋襄公本人,把這個貌似的很有希望,變成了沒有希望。公子目夷曾經建議宋國帶足軍隊,到時候以防備楚國人耍花招,但是宋襄公卻很高尚地說,那不行啊,我當盟主就是憑著仁義,如果沒有仁義,我還當什麼盟主。就這樣,宋襄公一個兵不帶,一個光杆司令去會盟。事實果然如公子目夷所料,會議上宋襄公剛剛提出要當盟主,呼啦啦地來了一群全副武裝的楚國士兵,當場把宋襄公給抓了。這樣一來可壞菜了,宋襄公本人不但被扣了當人質,楚國更大舉進攻宋國,眼看著宋國不但稱霸不成,連國家都要不保,危急之下,宋國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公子目夷帶領軍民殊死抵抗,硬是打退了楚國人的進攻。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這次會議選楚成王做了盟主,楚王這才"仁義"了一下,放宋襄公回來。
被楚王耍了一把,按說宋襄公應該夢醒了,但是宋襄公卻不幹,他認為這次失敗,絕對不是仁義的錯,而是楚國一時運氣好,公子目夷勸說他懸崖勒馬,但是宋襄公卻說:"楚國的奸詐可以占一時的便宜,但是最後勝利的,一定會是仁義!"在鹿上會盟結束之後,楚成王做了盟主,但他並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原因就是這次盟主位的獲得,是用卑劣的手段得到的,會議結束之後,歸國的各路諸侯們紛紛變臉,不承認楚成王既得的盟主地位,宋襄公覺得形勢大好了。他決定趁這個機會,興兵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