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兩國的真正交惡,是從晉襄公在位時開始的。晉襄公名歡,是晉文公之妻逼姞的兒子,與雄才大略的父親比起來,晉襄公性格寬厚,無其父的強勢,對其父的各項政策,也多是"蕭規曹隨",是個不錯的守成之主。晉文公雖然過世,但當年輔助他成就霸業的文臣武將們卻大都健在,因此這時期晉國的國力,也在蒸蒸日上。但秦穆公顯然不這麼看,此時楚國實力遠縮在長江流域,中原各國,秦國的勢力已經僅次於晉國,在強勢的晉文公過世後,擊敗晉國,打通東進道路的機會已經來了。至於晉襄公,在秦穆公眼裏,他隻不過是個小毛孩子,怎麼能和自己相比。
所以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隻過了一年,秦穆公就發動了對晉國的進攻,他的攻擊矛頭,還是對準了晉國的小盟友鄭國,但是秦軍大隊人馬殺過去的時候,卻被鄭國人用空城計騙了一把,誤以為鄭國已經做好準備,倉促撤軍,在回去的路上,和晉國發生了崤山之戰。這一戰中,晉國早早在崤山設伏,搶在秦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發動突襲,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秦軍全軍覆沒,三員領軍大將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全部被俘。後來雖然晉襄公母親(秦穆公的女兒)說情,晉襄公將三個被俘秦將放了回去。但秦國因為這一戰元氣大傷,暫時不能和晉國交鋒了。
秦穆公也是個硬氣的人,而且同樣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員大將被俘之後,他並沒有責罰他們,繼續信任他們帶兵,之後的數年裏,秦國先後於公元前625年和624兩次出兵,結果,秦國經過浴血奮戰,雖然在崤山擊敗晉軍,成功複仇,但晉軍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阻遏了秦國的進攻。嚴峻的局麵,也讓秦穆公打消了東進的念頭。終晉襄公一生,秦國都無力東進。
秦國之所以在和晉國的爭鬥中處於下風,主要是因為此時的晉國,在國力上遠強於秦國,又占有地利優勢,隻要守住和秦國之間的山川險地,秦國就無力東進,即使晉國在野戰敗於秦國,也無礙兩國交兵的整體戰局。但對於秦穆公局麵就不一樣了,晉國是他們東出爭霸的唯一障礙,除了進攻,別無他法。但防守是容易的,進攻卻是困難的,在這樣的局麵下,秦國要與晉國爭鋒,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即使晉襄公在位僅7年就去世了,秦國依然在公元前602年的令狐之戰中,被晉將趙盾擊敗。經過此戰,秦國已經難以成為晉國爭霸的威脅。
在與秦國交戰的同時,晉襄公在別的戰線上也連戰連捷。一是徹底滅掉了白翟國。白翟,就是存在於晉國周邊的"白狄部落",一直是晉國的大敵,晉文公時期,雖然對白翟幾次打擊,卻並未將這股威脅徹底消滅,晉襄公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以名將先軫為帥,徹底平定了白翟部落,但這一戰晉國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元帥先軫也在此戰中犧牲。之後晉襄公調轉槍頭,又對楚國發動了一輪打擊,這時候的楚國,局麵和晉國相似,當年與晉文公爭霸的楚成王壯誌未酬,此時也到了人生末年,他迫切想借著重耳過世的機會一雪前恥。就在崤山之戰之後,楚國再次發動了對晉國屬國陳國的進攻,這一次晉襄公派大將陽處父迎戰,學乖了的楚成王,這回也玩起了"退避三舍"的遊戲,見晉軍大兵殺到,就故意撤退,企圖誘引晉軍圍殲。但陽處父一眼看穿了楚國的打算,反而將計就計,看到楚國撤退,就命令全軍大呼"楚國敗了"。結果不明真相的楚國軍隊紛紛逃竄,假撤退變成了真撤退,楚國對晉國的再一次反撲,就這樣被晉襄公死死地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