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分分合合話晉國(7)(1 / 1)

在晉襄公在位的7年裏,對楚國、秦國、白翟3大強敵的戰鬥,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晉文公身後的霸業被他延續下來,此時的晉國,也到達了他們霸業的頂點,但晉國的危機,卻也因此到來了。

晉襄公是一個出色的守成之君,也是晉國霸業的延續者,但對於晉國的由盛轉衰,他也是個重要人物。

晉國與齊國不同的是,晉國在重耳歸國後,通過提升大臣權力的方式拱衛國君家族,維護朝政平衡,但這樣做的結果,到了晉襄公在位時,卻演化成了新問題--朝中派係林立。其統治核心,分成了"老臣派"和"功臣派"。老臣派包括晉獻公時代就立下功勳的晉國貴族們,如鄭簠、梁益耳、先都、荀林父等人,這些人有背景有資曆。"功臣派"則包括了當年跟隨重耳流亡的功臣,以及他們的後人,包括先軫、先克、趙盾。在晉襄公時代,兩派之間的矛盾早已經浮出水麵,相互之間的爭鬥不斷。晉襄公最早的政策,是用老臣派來壓製功臣派,但是隨著功臣派勢力的日益壯大,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在綿上閱兵,重新劃分了高層的人員構成,諸如趙盾、狐射、先克等當年功臣的後代們都得到了要職,而這個決定,也為晉國後來的變亂埋下了伏筆。

晉襄公的這個決定,不過是一種政治平衡,他自認為以自己的政治手腕,完全可以壓製住手下的群臣們,並可以借力打力垂拱而治。這個打算原本沒錯,但有個前提--他必須身子骨硬朗。在公元前621年的這次人事調整中,出現了一個政治新星--趙盾。他是當年追隨重耳的名將趙衰的兒子,此時晉襄公給了他一個絕對崇高的職務--中軍將。這是晉國軍隊裏當之無愧的一把手,集朝廷軍隊大權於一身。由一個資曆淺的高幹子弟擔任這個職務,本意也很明顯,就是好控製。可晉襄公千算萬算卻漏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這次調整百日之後,晉襄公就身染重疾,臨終前托孤於趙盾。但這一托,就把晉國托上了變亂之路。

晉襄公去世後,其子夷皋即位,就是晉靈公。趙盾作為托孤大臣,逐漸清除了各派勢力,獨攬了晉國的大權。晉國重新回到春秋初期國君權力衰弱的局麵上,比上次更糟糕的是,這次國家大權沒有落在同姓宗族手裏,反而被外臣所掌控。趙盾這時大權獨攬,國君晉靈公成了傀儡,對趙盾凡事依違。趙盾執政的20年,對內大肆清理忠誠於晉國王室的各路貴族,無論是"功臣派"還是"老臣派",凡是擋路的統統幹掉。對外發動戰爭,連續擊敗秦、楚各國。這期間,公元前607年,他又殺掉了晉靈公,立晉靈公的叔叔晉成公,把晉國的國君徹底拿捏到了手裏。

趙盾的晚期,麵臨著晉楚爭霸的又一轉折點。楚國在經過了楚成王、楚穆王兩代後,勢力再次提升,開始了往中原地區的滲透。趙盾或打或拉,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拉攏中原諸侯,但是楚國的強勢地位,卻已經不可阻遏。趙盾晚年時,還是把楚國反彈的"彈簧"壓到了最後,他在公元前602年拉攏了原本屬於楚國的盟友魯國以及衛國,粉碎了楚穆王時期精心布局的北方聯盟,又組織了大規模的會盟,楚國的擴張勢頭,被他堅決地壓製住。公元前601年,一代權臣趙盾與世長辭,在他去世4年後,晉楚爆發了邲之戰,晉國大敗,楚國的絕對優勢地位,就此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