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秦國,五張羊皮換崛起(2)(1 / 1)

比起中原諸侯國來,秦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秦國的劣勢是身份太低,比起各路諸侯王來,可謂是百分百的草根,他們所居住的渭水地區,在當時也是鳥不生蛋的窮地方,發展起來非常困難。秦國的優勢在於,他們有西北山脈的地理屏障,足夠抵禦中原諸侯的入侵。長期以來和蠻族的交戰,也讓秦國形成了尚武的性格,生存環境的險惡,使秦國的軍隊更加吃苦耐勞,英勇善戰。而當時真正製約秦國爭霸的問題,也是中原其他諸侯所沒有遇到過的,秦國因為長期和蠻族雜居,在生活習俗和禮法傳統上,受到蠻族的影響也比較深。好的方麵是,他們沒有西周時期的宗法製度和等級製度,在人才的選拔上更加平等。但壞的方麵卻是,他們的各種習俗,都帶有很濃厚的蠻族習氣,比如在王位的繼承上,他們沒有明確的子承父業的傳承製度,導致貴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時常發生,甚至蠻族部落野蠻的殉葬習俗,秦國也保留了下來。更致命的是,比起中原諸侯傳統的農業定居的生活方式,秦國在春秋早期,還是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國家,一部分秦人采取農耕生活,但也有秦人保持著遊牧的習俗,這樣的經濟狀態,積累強大的經濟實力幾乎無從談起。如此種種,都成為秦國崛起的絞索,而解開這些絞索的人,卻已經呼之欲出了,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登基。

在秦穆公登基之前,他的先祖們已經為他留下了非常豐厚的家產。秦穆公之前,秦國經過東征西討,已經成功占有了關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區,版圖推進到了關中平原的東端。但也正因如此,秦國與早期的晉國也不斷發生軍事衝突,秦穆公的哥哥秦成公時期,曾經和晉國發生了大規模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到了秦穆公登基之後,他主動對晉國采取了通好政策,與之進行聯姻,秦晉之好的關係就此形成。此後,秦穆公轉而向西,繼續吞並西北的各個蠻族,擴張自身的勢力。在早期的起家過程裏,秦國和楚國走的是相同的道路,都是在嚐試進入中原受阻後,轉而調轉矛頭,對周邊的遊牧蠻族進行吞並,一步步擴張力量,蓄勢待發。但楚國的條件顯然比秦國更便利,楚國學習中原文化比較早,其經濟的轉型也比較早,當秦國還是半遊牧經濟狀態時,楚國已經擁有了富庶的經濟與發達的農業。而秦國勝於楚國的,一是他們的地理優勢,有關中屏障的秦國,在國土安全上比楚國更好,而秦國麵臨的蠻族敵人,也比楚國麵臨的蠻族強大得多,秦軍從中得到的錘煉,更遠非中原諸國可比。

而對於秦穆公來說,他麵臨的最重要問題不是擴張,而是要解除係在秦國身上的這些絞索。要做到這一條,似乎比開疆拓土更加困難,因為任何一條改動,都要麵對國內強大的守舊派壓力,而遊牧起家的秦人,國君的威權是不如中原諸侯國的,彪悍尚武的性格,更使得政變的發生如家常便飯,這樣的局麵下,不動點腦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