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秦國,五張羊皮換崛起(3)(1 / 1)

秦穆公找到了最正確的辦法--他用了一個人,一個用五張羊皮換來的人--百裏奚。

就像齊桓公有管仲,楚莊王有孫叔敖一樣,秦穆公的成功,在於他有百裏奚。

百裏奚是虞國人,這個虞國,就是被晉國以"假道伐虢"的計謀滅掉的虞國。百裏奚年輕的時候很窮,一直到中年時期才出外謀生,但是因他出身低微,雖然周遊列國卻不被重用。後來經過朋友舉薦,總算當上了虞國的大夫,可剛當官沒多久,就趕上晉國實行"假道伐虢"之計,百裏奚看穿了這個計謀,但是他的看法卻不被國君接受,隻能眼睜睜看著祖國滅亡。虞國滅亡後,百裏奚作為戰俘,被帶到了晉國。晉國此時在位的君主就是晉獻公,晉獻公對這位不起眼的俘虜並不待見。這時候正是秦晉兩國通好聯姻的時候,晉獻公的大女兒被許配給了秦穆公,百裏奚作為"陪嫁"也跟了過去。但他不願意做嫁妝,幹脆在路上逃跑了,這一跑就跑到了楚國,被楚國人抓了做奴隸,負責養牛看馬。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百裏奚很可能就要以奴隸的身份終老於楚國,但是"意外"偏偏發生了。秦穆公是個很仔細的人,仔細的方式就是數數,連晉國送來多少個奴隸,也要仔細地數清楚,這一數就發現了問題--少了一個。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秦穆公又偏偏多嘴,問了一句少了誰?得到的答案是百裏奚。這時候的百裏奚並不出名,可是隨行的晉國官員,卻有知道他底細的人,把他的底細一說,秦穆公當場大驚:人才啊!找!

找來找去,挖地三尺,就挖到了楚國,可楚國人也不是傻瓜,你這麼大張旗鼓地找個奴隸,傳出去人家肯定懷疑。秦國幹脆就假裝追捕百裏奚,跟楚國交涉說:"我們有一個叫百裏奚的奴隸逃到了你們這裏,我們要把他贖回去接受懲罰。"事情辦得很順利,秦國以5張羊皮的價格,從楚國人手中贖回了百裏奚。這在楚國人看來,不過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結果,卻成了一件影響秦國曆史的大事。

百裏奚到達秦國後,立刻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當然秦穆公也不是一個能隨便聽人忽悠的人,百裏奚到來後,先拉著他談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確信,這是一個人才!確認完了就辦事,百裏奚被任命為秦國丞相,官職很有意思,叫五羊大夫,也就是用5張羊皮換回來的大夫。後來的事實證明,用5張羊皮換回百裏奚,秦國賺大了。

關於百裏奚輔佐秦穆公的政績,和諸多賢臣類似的,就是獎勵耕作,發展生產之類的,但他對於秦國最大的影響,正是促使秦國從一個半遊牧半農耕的野蠻國家,變成一個文明國家。

百裏奚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引進了周朝的禮儀製度,重新修訂了秦國的官製,設立了秦國的宗法等級製度,並且提倡"教化",也就是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秦國,就這樣從一個遊牧國家,開始了向文明國家的轉化。

但此時限製秦國發展的兩大最主要"絞索",一是秦國落後的軍事製度,二是秦國落後的經濟體係。秦國這時期的軍隊,一樣是掌握在各類宗族手裏,國君能調動的軍事力量特別有限,而且秦國所謂的宗族,大多都是遊獵出身,君臣的思想很淡,高興了聽你的話,不高興了就扯旗造反,因此這一直是秦國國君的大麻煩。百裏奚就任後,第一刀就砍向了軍事體係,他仿照齊桓公時期的"三軍製度",而且更進一步,不但寓兵於農,更寓兵於部落之中,無論是秦國境內的遊牧部落,還是農耕村莊,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如此一來,國家對軍隊的掌握權,就落到了國君的手裏。地方宗族的叛亂,之後就很難發生了。秦國當時的經濟,分為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兩種,其中遊牧經濟占有的比重相當大,百裏奚的政策是,國家主動出錢,獎勵遊牧部落轉化為農耕,並且設立專賣製度,由國家壟斷各類物資的買賣,並且給予農耕村莊以獎勵,特別是願意轉化為農耕的遊牧部落,國家不但劃給土地,更發放農具。他擔任丞相的時期,是秦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型期,而且效果也立竿見影。在秦穆公即位的早期,秦國的農業生產非常落後,且時常需要向周邊諸侯國借糧食度荒,但是百裏奚改革後,秦國就財大氣粗了,在晉惠公在位時期,晉國發生災荒,秦國一次性給予大批糧食,用船運輸給晉國,運輸的船隊從秦國控製的雍都,一路排列到晉國境內,足見此時秦國農業儲備之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