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秦國,五張羊皮換崛起(4)(1 / 1)

有糧食借給別人,自然也就有糧食打仗了。秦國的軍事實力提升也很快,百裏奚時期,秦國仿照中原諸侯,設立了三軍製度,軍政大權直接由國君操控,此時掌握秦國三軍的大將,分別是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其中孟明視正是百裏奚的兒子。這時期的百裏奚家族,已經是權傾秦國朝野的大族。但是在對外戰爭問題上,百裏奚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他深知以秦國目前的勢力,並不具備與晉國叫板的本錢,所以這時期的秦國,還是以韜光養晦為主,對外樹立睦鄰友好的國家形象。如百裏奚勸說秦穆公的話:"現在山東諸國相互征戰,我們嚴守邊境,發展生產,總有稱霸天下的一天。"從當時中原諸侯的爭霸局麵看,百裏奚的判斷是正確的,秦國東麵的晉國,在勢力上遠遠強於秦國,但麵臨著楚國的嚴重威脅,當時的晉國和楚國南北對峙,相互間勢均力敵,在漫長的戰爭中互相消耗,最後的結果也隻能是兩敗俱傷,而那一天,就是秦國東出爭霸的一天。

但是秦穆公卻耐不住了,在他眼裏,晉國之所以強大,完全是因為重耳的存在,而秦國爭霸的最好機會,就是重耳過世。公元前627年,這一天終於到了,晉文公重耳病逝,秦穆公認為東出爭霸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迫不及待地撕毀了和晉國的友好盟約。這也是他一生裏僅有的一次沒有聽從百裏奚的勸告。百裏奚的兒子孟明視受命出征晉國的時候,百裏奚一路護送,痛哭流涕,告訴兒子:"你此去是必敗的。"

事實果然如百裏奚所料,在之後的崤山之戰中,秦軍遭遇了滅頂之災,3名大將遭到晉國俘虜,秦軍全軍覆沒。但幸運的是,秦穆公雖然判斷失誤,卻是一個肯認錯的君主,孟明視3人被晉國放回後,秦穆公主動帶領群臣穿白衣迎接,並且表態赦免3人的敗軍之罪,他檢討說:"此戰的失敗,完全是因為我沒有聽從百裏奚的建議,失敗的責任在我,你們是無罪的。"

但認錯的秦穆公,卻並未修改他原本的東出計劃。相反則更加厲兵秣馬,堅決要和晉國一爭長短,他的苦心在兩年後再次遭到打擊。公元前626年,秦國再次東出,這次又被晉國打敗,這次失敗的後果更嚴重,秦國原本與晉國爭霸的資本,在於他們已經威服了西北的蠻族,但這些蠻族本身就是勢利眼,眼看著秦國再遭失敗,立刻宣布脫離秦國自立,且攻掠秦國的邊境。因此,在這樣的局麵下,如果秦國不能在下一場戰爭中擊敗晉國,局麵就將不可收拾,所以原本可以不和晉國打的戰鬥,現在變得不能不打了。

再次受挫後,秦穆公依然沒有怪罪孟明視等人,3個連遭敗績的大將感激涕零,繼續認真訓練部隊,臥薪嚐膽。在經過兩年精心的準備後,秦國再次發動了東征,這一次他們打了一個大勝仗,在當年遭到滅頂之災的崤山擊敗了晉國軍隊。但晉國的國力依然強大,他們在野戰失敗後。立刻緊閉邊關,轉入了全麵防守,秦國多次挑戰,晉國卻不敢應戰,雖然打敗了晉國,但秦國東出的道路卻依然沒有打開,在這種局麵下,秦穆公幹脆見好就收,在崤山祭奠了當年的死難者後,隨後班師回朝。這一戰的勝利,對於秦國鞏固自己西北的霸主地位是很重要的,那些西北勢利眼的蠻族們,看到秦國打敗了晉國,立刻又一窩蜂地倒向了秦國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