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秦國,五張羊皮換崛起(5)(1 / 1)

在這一段的曆史記錄中,似乎百裏奚是默默無聞的,其實他的地位相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秦國的崤山之敗,幾萬秦軍戰死,全軍覆沒,以當時各個諸侯國的人口、資源條件,在遭受一場滅頂之災的大敗後,短期內想恢複是很難的。比如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大約有5年的時間未敢北進,而更早的繻葛之戰,周桓王僅經過了一戰的失敗,就將家底全部賠光。而秦穆公在崤山之戰後,秦國的軍事勢力僅僅經過了兩年,就全麵恢複了,這裏麵的首功,自然要推百裏奚,身為秦國實際上的宰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發展生產、安撫士族、恢複經濟,為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錢糧兵馬支持,也正因如此,秦穆公才能在連續兩次遭到大敗的局麵下,迅速地恢複元氣。在秦穆公擊敗晉國的榮光裏,百裏奚就是背後的無名英雄。

百裏奚對於秦穆公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他的戰略眼光。

在秦穆公三戰晉國以後,秦國麵臨著怎麼走的問題。孟明視在崤山擊敗晉國後,也曾有秦國大臣建議乘勝追擊,繼續攻打晉國邊城,徹底打通秦國東進的道路,一片狂熱下,百裏奚卻清醒地認定,這是極其不現實的。

不現實的原因,還是秦國的經濟實力。這時期的晉國,是中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秦晉交戰上,秦國處於明顯的弱勢,一場戰爭的勝利,並不能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當時的秦晉邊境上,晉國更占有著地理優勢,戰略要地都在他們的手中,隻要守好邊境,緊守不戰,秦國就徒喚奈何。而且秦國自身的國民經濟條件,在當時也根本不足以支持長期的戰爭,就在秦穆公三戰晉國的後期,因為財政緊張,百裏奚本人也不得不帶頭穿粗布,儉省俸祿,用以支持前線戰事的開支。這場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秦國的國家財政儲備,很可能會像冰山一樣一點點在戰爭中融化掉。

在這樣的局麵下,百裏奚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東和西進。所謂東和,就是對東麵的晉國,以防守為主,修複雙方的友好關係,而秦國的戰略重點,則在於掃平西部時叛時降的蠻族部落,這是整個中國版圖曆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從崤山之戰以後,秦穆公調轉矛頭向西,轉而打擊關中平原西部的戎族部落。百裏奚先向秦穆公獻策,用美人計招降了西方戎族的重臣要餘,然後由要餘領路,百裏奚親自統兵,發動了對西方戎族的征服戰爭。公元前623年,秦軍大舉西進,戰局異常順利,經過一年的作戰,秦國西部的12個戎族國家盡皆歸附。秦國的國土從此跨出關中平原,向西抵達了甘肅臨洮地區,向北占有了寧夏鹽池地區,和河套平原直接接壤。這場西進運動,使秦穆公向西拓地千裏,並得到了周天子賞賜的12隻金鼓,秦穆公也就因此稱為了西部的霸主。

秦穆公的稱霸,雖然沒有完成進軍中原的大業,但對於整個秦國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後世的曆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一個,為什麼秦國能夠以關中平原的土地,支撐起後來平滅六國的浩大戰爭。許多人都把這一切歸結為商鞅變法的成果,其實在這之前,百裏奚就已經在做同樣的事情。百裏奚為秦國建立的,是一個中央絕對掌握經濟權力的製度,特別是專賣等法令,保證中央獲得經濟上的巨大利益,而他在秦國推廣農業,變遊牧民族為農耕部落的行動,不但令當時大批遊牧蠻族轉化為農耕民族,從此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更使秦國新拓展的千裏土地,成為秦國最可依賴的大後方,比起同樣拓展領土的楚國來說,雖然秦國在國土麵積上,此時並不及楚國,但是國家的統一程度,組織的嚴密性,都遠遠強於楚國,這一差距在春秋時期,並未凸顯出重要性,但到了戰國時代,卻成為秦楚決勝的一大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