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春秋『國際和平會議』(1)(1 / 1)

秦穆公病逝於公元前621年,在他的身後,事實確實如百裏奚所料,在漫長的南北爭霸中,晉國逐漸走向了衰落。之後的秦康公、秦共公、秦恒公,都曾趁機發動過對晉國的戰爭,然而勢力猶存的晉國,卻一次次擊退了秦國東進的企圖。一直到了公元前546年向戎弭兵會議後,屢遭挫折的秦國,暫時放棄了東進的企圖。此時在位的秦景公主動與晉國修好,恢複了相互間的聯姻關係。春秋末期的秦國,已經滿足於偏安關中,除了幫助楚國複國外,再無其他爭霸的大動作。但是漫長的蟄伏期後,就是戰國時代商鞅變法後的一鳴驚人。

第八章 春秋『國際和平會議』

春秋時期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打仗,打仗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爭霸,爭霸的主旋律,是晉國和楚國的南北對峙,外加秦國和齊國一東一西,時常遊走在其中湊熱鬧,至於其他的各路小國,命運則是朝不保夕。

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期,卻實在打不下去了。各路的諸侯國,各有各的苦衷,為了這樣那樣的苦衷,春秋爭霸局麵持續近200年後,中國終於出現了一次"和平會議"--向戎弭兵之會。

要了解這次和平會議,不妨先看看,當時的春秋諸侯,為什麼打不下去了。

春秋爭霸的主旋律,其實是南北雙方的楚晉兩國,但在經過了幾代君主的漫長拉鋸後,這兩個國家對戰爭的支持能力,也已經越發地力不從心。

在晉國和楚國爭霸的幾十年裏,兩國之間大規模的戰爭,一共發生了4次,分別是公元前623年的城濮之戰,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戰,公元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這4場戰爭,除了邲之戰楚國勝利外,其他的3場戰爭,都是以晉國獲勝而告終。表麵的"比分"看,似乎是晉國占有了絕對優勢。

但實際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在整個的晉楚爭霸裏,大多數情況下,晉國都是處於守勢,楚國處於攻勢。這4場戰爭的共同劇本,都是楚國北進攻略中原各國,晉國出兵迎戰,從而發動大戰。即使是經過了3場戰爭的失敗,楚國卻越戰越強,勢力並沒有因此而削弱,相反晉國一旦遭到失敗,就會多年來一蹶不振。從戰爭的潛力上來說,楚國遠遠勝於晉國,他們有國土和人口的優勢,經濟能力也不弱於晉國,即使在單個的戰鬥中遭到重創,他的恢複能力也是驚人的,很快就能從戰敗中恢複實力。但晉國也有自己的優勢,他的優勢就是自身的王族地位,以及在中原諸侯國中的人脈關係。每次晉楚交鋒,晉國都能夠獲得大多數中原國家的支持,形成聯軍的姿態來對付楚國,雙拳難敵四手的楚國,也往往因此在關鍵戰役中屢屢功虧一簣。就這樣,楚國有兵,有土地,有戰爭潛力,晉國有盟友,有地位,有人脈,經濟實力雙方更差不多,多年以來,晉楚南北爭霸的均勢,就一直這麼維持著。晉楚兩個國家,仿佛是長江南北在扳手腕的兩個巨人,幾十年來,或許可以各自占有一點優勢,卻誰也無法將對方徹底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