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春秋『國際和平會議』(2)(1 / 1)

但到了公元前6世紀中期,兩個巨人都扳不下去了。

晉國扳不下去的原因,主要因為其內政問題,晉國從春秋早期,就是國君實力衰微的時期,後來經過晉獻公、晉文公的兩代改革,通過抬高士大夫的權力和地位,來鞏固國君地位,但晉襄公英年早逝,導致晉國進入了權臣趙盾專權的時期,此後趙盾雖死,但是晉國國君權力的衰弱已經無可避免。不斷發動對外戰爭的結果,就是在晉國世襲掌握大權的士大夫家族,可以不斷地憑借戰爭擴大自己的威權,最後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這個過程很簡單,國君要稱霸,就要打仗,打贏了仗,就要封賞手下人,仗打得越多,封賞也就越來越多,到了最後,下麵的大家族實力強大,甚至國君本身都無法控製,整個國家的統治,也就因此出現了"最高權力被架空"的局麵。所以停止戰爭對於晉國,不是一個和平問題,而是一個國家誰說了算的政治問題。公元前6世紀的晉國,其國家權力已經轉移到了智、韓、趙、魏等士大夫的手裏,國家已經沒有能力整合成統一的力量,進行如重耳時期那樣的全麵戰爭了。

晉國扳不下去的另一個原因,是他自身對楚國的"人脈"優勢也早已動搖。多年以來晉國對楚國的戰爭,都是拉攏其他中原諸侯國做盟友的,其中最重要的盟友就是東部的齊國和西部的秦國,決定晉國霸業的城濮之戰,就是在這兩個國家的幫助下打贏的。但是到了公元前6世紀,晉國與這兩個盟友之間的傳統友好關係早已不複存在,早在晉襄公時期,秦晉之好就成了一紙空文,雖然晉國通過曆次戰爭,堵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將秦國死死地摁在了關中平原,但多線作戰,也使晉國的國家實力大打折扣,在邲之戰後,力圖恢複晉國霸業的晉景公,偏偏又和齊國發生了戰爭,晉國雖然得勝,但是此時他左右兩邊的鄰國,不再是共同進退的朋友,而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這樣的局麵下,想憑借晉國本國的力量就和楚國扳手腕,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晉國快要歇菜了,楚國的局麵卻也好不到哪裏去。多年以來,楚國和晉國相比,最大的優勢和劣勢,就是他並非周王室早期的分封國,更沒有崇高的地位。這種局麵的劣勢是,楚國無力在中原建立他的人脈關係,所謂的晉楚爭霸,更多的時候,是楚國以一國之力,來對抗整個中原諸侯國的聯軍。優勢是,因為楚國不是早期的周國分封國,他的國家建製,受傳統的西周宗法製影響較少,國內的卿大夫勢力比較弱,雖然在楚莊王時期,也發生了若傲氏專權的事件,但很快就被楚莊王所平息。楚國的國家大權,也就因此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國君的手中,但到了公元前6世紀時期,王權的衰弱也不可避免。楚國本國貴族的興起,對王權的掣肘,也使內政問題凸顯出來。與此同時,楚國的後院也起了火,江南地區吳國的興起,日益成為楚國的大敵,這樣的局麵下,再北上爭霸,顯然也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